第166章 明齊日月,量合乾坤
水脈真的是特別好的載體,金陵城當中的幾處規模宏大的靈源之地,被護城河與秦淮河連接在了一起。
夏先衍在去往鐘山靈源之地的路上路過了明故宮靈源之地。金陵故宮是明朝京師應天府的皇宮,又稱明故宮,舊稱紫禁城,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那巍峨壯觀的宮闕已經不復存在。
夏先衍只得在那靜靜佇立的遺址公園之中,去尋覓那曾經輝煌的記憶碎片。
他靜靜地站在這片遺址之上,用心去感受着靈源之中所蘊含的那份屬於這座故宮曾經的輝煌與宏大。
每一塊殘留的城垣,每一尊精美的石雕,每一根堅實的石柱礎,都彷彿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而那環繞四周的茂盛綠樹和如茵草坪,更是為這沉寂的遺址增添了一抹別樣的生機與韻味,彷彿在默默見證着那段輝煌歲月的逝去,又似乎在期待着未來能有更多的人來領略這份獨特的歷史滄桑。
金陵明故宮的規模非常龐大,其皇城面積為6.53平方千米,宮城面積為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
金陵明故宮的佈局遵循了《周禮·考工記》中的“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原則。皇城周長10.23千米,宮城周長3.45千米,洪武門至承天門兩側為中央官署區,承天門至午門兩側為太廟、社稷壇;前朝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為核心,東有文華殿、文樓,西有武英殿、武樓;后廷以乾清宮、坤寧宮為核心,東有春和宮,西有柔儀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飛龍殿、西宮,兩側為東西六宮。
金陵明故宮始建於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歷時二十六年。
金陵故宮開創了皇宮自南而北中軸線與全城軸線重合的模式,這種宮、城軸線合一的模式,既是南京特殊的地理條件使然,也是遵循禮制、呼應天象、順應自然。
其建築形製為燕京故宮所繼承,是燕京故宮的藍本,明清官式建築的母本?。
明故宮作為明初三朝皇宮,長達54年,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燕京。它記錄了洪武大帝登基后的諸多歷史,承載着豐富的明初文化。
金陵明故宮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台,但它所承載的那些輝煌記憶卻永遠銘刻在了歷史之中。
識海中《人文經》再一次翻開,守護之靈開始記錄明朝的歷史文化。
當夏先衍靜靜地看着靈源之中那不斷凝實的景象時,他的內心充滿了無盡的期待。那靈源之中似乎蘊含著某種神奇的力量,彷彿能夠將曾經的輝煌重新演繹出來。
他有些期待靈源成長起來后的最終形態會是什麼。
他想像着,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靈源能夠完全還原最初輝煌的明故宮,那巍峨的宮殿、莊嚴的佈局、精美的裝飾,一切都將重現世間,讓後人再次領略到明初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那段歷史的雄渾魅力。那將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奇迹,一段永不磨滅的傳奇……
沿着中山東路繼續前行,車剛剛起步就到了金陵博物院靈源之地。
不得不說,這蘇省還真是別具一格,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氣質,歷史的悲歡各不相同。
不愧是散裝的蘇省,連帶着這一省的重要象徵——博物院,都是以金陵市名稱來加以命名的。
夏先衍並沒有進去只是站在廣場上,感受着這裏靈源的氣息,這時候守護之靈已經進入了靈源之中,正在接受靈源之中的信息。
他望着金陵博物院古樸莊嚴大殿感慨道:“還是守護之靈的速度快啊!”
一旁的李風禾滿臉好奇,忍不住問道:“以後都這樣操作?”
夏先衍輕輕擺了擺手,“哪能啊,守護之靈被金陵的歷史刺激到了,所以親自出來接收靈源之中的歷史記憶,等我們去其他地方,還是跟以前一樣。”
李風禾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偶爾這樣,也挺好的。在你的描述中我感覺前輩越來越親切,越來越有人味!”
“對啊,這才是讓我們政府放下戒備心的地方,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神。”
隨後夏先衍頗有些惋惜,“這樣你們就沒時間觀想博物院的文物了。”
“我已經確定好了紫府中的五件文物,等有時間把整套編鐘觀想完就好了。再說我們又不是主修人文心經。”
“也是哈,一直在忙着調查靈源之地,我都忘了咱們主修的是斗極心經了。”
這時候王言湊了過來問,“隊長你說我們什麼時候能夠晉陞通靈境,我怎麼感覺修行速度越來越慢呢!”
夏先衍解釋道:“很正常啊,修為要是蹭蹭的漲我們體魄也承受不了,沉下心來慢慢來,做好以年為單位的打算。”
接着,他略微思索了片刻,又繼續說,“守護之靈曾經特意提醒過我,千萬不要刻意去過分追求修行的速度,而是要實實在在地打牢基礎,在每一個境界當中都竭盡全力去突破,力求達到最為完美的極境狀態,然後再晉陞下一境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王言聽完,有些擔憂地嘟囔道:“隊長,您這麼說的話,那我們豈不是會比其他修行者慢很多很多嗎?那可怎麼辦才好呀?”
夏先衍認真地說,“是會慢很多,但要想走極境之路,每個小境界至少達到圓滿。再說了只要不是超過一個大境界,修為差距沒那麼大。”
他又接著說,“還有我們雖然一大半時間都在靈源之地,但靜下來修行的時間又不是特別多,這才是讓你沒有感受到修為有多大的提升。”
王言想了想,然後提議道:“要不實在不行晚上少睡會兒?”
聽到這個建議,夏先衍笑了笑,說道:“難得你有主動減少睡覺時間的想法,現在整座城市都有靈氣,你可以半夜爬起來修行。”
歷忱雨也跟着打趣道:“哈哈,要不要我起來監督你?”
王言聽后,連忙縮了縮脖子,笑着回答道:“還是算了吧,咱們共進退!”
就在這時,夏先衍突然感受到守護之靈已經回到了自己的識海。於是,他衝著眾人喊道:“走了,我們去下一個靈源之地。”說完,他們一行人便朝着新的目的地出發。
距離金陵博物院不遠便是那宛如仙境般的鐘山靈源之地。
這鐘山之上,有着兩處最為宏大的靈源,其一乃是承載着明朝皇家記憶的明孝陵靈源,另一處則是象徵著革命先驅精神的中山陵靈源。
進入鐘山風景區后,仿若瞬間穿越時空,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山林間,楓葉如火,層林盡染,一片片紅葉在陽光下閃爍着耀眼的光芒,與斑駁的黃、深邃的綠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濃墨重彩的秋日風景畫。
陽光灑下,落葉如蝶,翩翩在石板路上飛舞。
腳下是厚厚的落葉鋪就的金黃色地毯,每一步都踏出了沙沙的聲響,彷彿自然界的低語,講述着季節更迭的故事。
繼續深入鐘山之中,第一站便首先抵達了赫赫有名的明孝陵,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息撲面而來,彷彿能讓人感受到昔日王朝的輝煌與滄桑……
明孝陵坐落在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皇后馬氏的陵寢,始建於公元1381年,1398年朱元璋安葬於此,到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歷經32年之久。
明孝陵景區以明孝陵陵宮區為主,包括大金門、四方城、神道等附屬設施,以及周邊的下馬坊、梅花谷、梅花山、明東陵、紫霞湖等景區。
華夏守護之靈感受到了這裏輝煌的歷史氣息,那時候的華夏還站在世界之巔,於是他沒有出來繼續在識海中整理賬本。
於是夏先衍帶着眾人進入了明孝陵。
漫步在陵園的石板路上,兩旁的樹木換上了金黃、火紅與深褐色的華服,落葉如同時間的碎片,輕輕鋪滿了路徑,每一步都踏出了歷史的迴響。陽光透過稀疏的枝丫,灑下斑駁陸離的光影,給這莊嚴的皇家陵寢增添了幾分溫暖與柔和。
明孝陵的神道,古老的石獸在,更顯莊嚴肅穆,彷彿在靜靜守護着這片
神道兩旁,石象、石馬、石麒麟等神獸雕像靜默地守護着這片歷史的厚土,它們身上也落滿了季節的饋贈,在斑斕秋葉的簇擁下,顯得更加古樸而莊重。
秋風拂過,帶來陣陣涼意,也似乎在低語着六百多年前的故事,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沉浸在這份寧靜與肅穆之中。
陵墓的寶城之上,明樓巍峨,琉璃瓦在秋日的陽光下閃耀着柔和而神秘的光澤,與周圍斑斕的秋色形成了鮮明對比,更顯其莊嚴不朽。
遠處,紫金山的輪廓在薄霧中若隱若現,與近處的明孝陵相映成趣。
夏先衍蹲下身子觸摸着腳下的大地,靈源的意識感受到了他的親近,只見落葉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彷彿一場金色的雨。
靈源的意識在高興的起舞,那些落葉彷彿是它翩翩起舞的裙擺,隨着它的節奏在空中旋轉、飛揚。它在熱烈地歡迎着夏先衍的到來,用這種獨特的方式表達着對他的喜悅與接納。
靈源在向夏先衍訴說著明初的歷史,訴說著洪武大帝與馬皇后的故事。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於應天府稱帝,立國大明,建元洪武,立馬氏為皇后。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明朝開國皇帝。他出身貧寒,早年曆經無數磨難,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崛起。
馬皇後生於1332年7月18日,原名馬秀英,宿州人。她出身書香門第,后因家族變故被養父郭子興收留。
元至正十二年,郭子興在定遠起兵響應農民起義,次年二月攻下濠州后自稱元帥。朱元璋收到發小湯和的召喚,在皇覺寺出家的他毅然投軍,成為郭子興帳下親兵。朱元璋精明強幹,很快得到郭子興賞識,郭子興為籠絡他將養女馬氏許配給他。
此後,兩人在亂世中相互扶持。朱元璋遭郭子興猜忌被關禁閉時,馬皇后偷送大餅給他,自己前胸被燙傷,還四處奔走為朱元璋求情。在朱元璋領兵打仗期間,馬皇后親自為將士縫衣做鞋。陳友諒大兵臨城時,她拿出私房錢犒賞士兵穩定軍心。
冊封為皇后后,她保持節儉樸實生活作風,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她還在朱元璋猜忌功臣宿將時多次勸諫。
朱元璋對馬皇后也深情滿滿。他記得貧賤夫妻恩情,從乞丐到皇帝,一直感恩馬皇后的陪伴。朱元璋愛馬皇后愛了一輩子,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八月丙戌日,馬皇後去世,享年五十一歲。“帝慟哭,遂不復立后”。他們的感情故事被後人傳頌,成為歷史上一段佳話。
感受着不斷傳來的歷史,識海之中的華夏守護之靈停下了手中的筆,將賬本擱置在一旁,開始關注《人文經》的變化。
明朝起於應天府,在夏先衍進入金陵后,《人文經》一直在記錄應天府的關於歷史的記憶,將明朝這一段輝煌而又曲折的歷史逐漸補齊。
每一個細節、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人物,都彷彿在《人文經》中活了過來,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歷史片段,在人文經中變得清晰起來,宛如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在人文經的書頁間展開。
他帶領着眾人找了一處極為僻靜且充滿靈氣的地方,靜靜地等待着明朝歷史的編纂工作能夠順利完成。
夏先衍帶人找了一處僻靜之地,靜靜地等待着明朝歷史的編纂完成,也期待着能夠從這浩如煙海的明朝歷史文化之中創造出修行功法來。
而此地的靈源彷彿也感受到了他們的期盼與決心,默契地配合著《人文經》,源源不斷地調來了大量的造化之氣。
隨着時間的緩緩流逝,日頭也漸漸偏西。華夏守護之靈開始牽引着造化之氣進入識海之中,
剎那間,只見無數的金色文字如同漫天星辰般在《人文經》中湧入識海,它們閃爍着神秘的光芒,彷彿蘊含著宇宙萬物的奧秘。
這些金色文字在空中不斷匯聚、交織,最後緩緩凝聚成為一冊散發著古樸氣息的修行功法,封面上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大明經”赫然映入眼帘。
當這冊《大明經》正式誕生的那一刻,一股磅礴的氣勢瞬間瀰漫開來,彷彿整個天地都為之震顫。
華夏守護之靈趕緊出手,遮掩住了氣象,而夏先衍趕緊穩住心神,放空思緒腦海一片清明。
明齊日月,量合乾坤——《大明經》,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