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農民起義
【在整個華夏歷史上,佔據更多篇幅,也是我們這一系列的主要部分的,還是農民起義。】
【相較於農民起義,奴隸起義在歷史上的篇幅並不多,距離也極為遙遠;且,在秦朝之後,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奴隸也漸漸退出了社會生產勞動的主要群體。】
【因而,奴隸起義,主要處於秦朝建立之前的時期。】
【比較着名的奴隸起義,包括春秋時期周景王二十三年的鄭國萑苻澤地區(河南中牟)的奴隸起義,周敬王和周元王在位時期衛國爆發的兩次奴隸起義,還有周元王在位期間魯國爆發的、由展雄率領的九千人的奴隸起義。】
【奴隸們選擇起義,緣由基本相同,均是由於壓迫過重、生存難以為繼。】
【這一點與後來的農民起義也基本相同。】
李世民對於先秦時期的奴隸起義先前並沒有太過關注,但是對於奴隸選擇起義的原因,倒也並不奇怪。
就像是自秦朝以來不斷出現的或大或小的農民起義,不論其中是否有一些有心之人的引導挑動,最終能讓百姓們選擇揭竿而起,終究還是因為百姓們求生無門。
而現在……這麼個“神跡”還要細細講解農民起義的事情,偏他這個皇帝對於這個“神跡”又毫無辦法。
——就算他是一個看重民生,信奉“君舟民水”的皇帝,但他也不樂見這麼一個大肆宣揚造反的東西啊!
當然,李世民對於自己治理天下的成果還是很有信心的,大唐絕不可能——至少目前不可能——出現什麼民間造反的事情的。
而一些特殊地區,比如河北,他更是特特關注,從不鬆懈。
所以,自己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教育好太子了!
李世民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切實的重點。
他打下了天下,還治理好了天下,大唐也勢必要好好延續下去才行。
-
劉邦看着這對於自己並不陌生的圖景,難得有幾分唏噓:“誰活的好好地要去干這種九死一生的大事兒!”
雖然他劉邦自己不是什麼安於現狀、安貧樂道之人,但是他也並不是沒事兒跑出去冒死的人。
他每一次選擇搏一搏,總歸是有些原因,也要能夠看得到收穫的。
而天底下的黔首之中,有多少人是他這種性子呢?
更多的也不過是平平穩穩地過日子,成婚生子,生兒育女,奉養父母,等著兒女成婚生子……
哪怕是已經犯了罪過的囚徒,也不全是想要因此賭博翻身的。
秦朝的刑法規章,屬實是過頭了!
雖然發展到當初那種地步,實在少不了胡亥這個天賦異稟之人的努力,但是也並不全是胡亥這樣之人的努力所致。
【夏朝以來,奴隸和奴隸制度就得到了廣泛運用。】
【而為了更好地控制已有的奴隸,對外擴張擁有更多的奴隸,王侯貴族們便組織了軍隊,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制度,設置了官府監獄等等,用以維護統治秩序,懲治反抗和破壞秩序的奴隸和平民。】
【從一開始,國家就是一個強大的暴力機關。】
【在這個階段,平民雖然同樣並非統治階層,但是有奴隸這一群體的廣泛存在,使得平民和貴族之間的矛盾得以部分掩藏在奴隸和貴族的矛盾之下。】
【畢竟,不論是勞役還是賦稅,都並不只是平民承擔,還有奴隸也要承擔。】
【奴隸受到的壓迫實在深重,雖然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也不覺有什麼問題,但是當王侯們真的做出什麼遠超底線的事情時,同樣會激起憤怒與不滿。】
【——再怎麼將奴隸看作是“會說話的工具”,他們到底也是人。】
【等到奴隸制逐漸崩毀,平民百姓和統治階層的矛盾,就漸漸掩藏不住了。】
趙光義看得頭疼。
這叫什麼?倘若單單是講一講先秦的奴隸之事,那還可算得上是談古,可以研究一二。
論及奴隸的悲慘生活,以及先秦那些王侯們對平民和奴隸的壓迫,那還可以拿過來與如今大宋的政策相比較一番,從而宣揚一下他這個大宋皇帝的仁德美好。
這多好!
可偏偏,這麼一段話。只不過是個引子,全部目的都是要引出後續的“農民起義”。
更不要說,這話還說得那般直白。
什麼叫“強大的暴力機關”?
說得這般明白,就算那些民眾沒有讀過書,不甚明了,可前面還有一連串的詳細解釋——哪怕是奴隸版本,可隨便一套,簡簡單單就能套到民眾自己身上。
一旁的內侍見皇帝對此焦躁不安,連忙勸解:“官家無需為此勞心費神,您未曾見識過,田間地頭的那些農人,連話都說不明白,又如何能聽懂這樣深奧的言論?便是那些識得幾個字的百姓,到底也未曾讀書經事,對這些話也並不理解。”
趙光義勉力壓下焦躁的情緒,這麼一想,確實如此。
正兒八經會算作是“農民起義”的主要力量的群體,對於這些內容多半是壓根聽明白不了多少。
他們一輩子都是循着過往的道路走下去,不怎麼思考其他東西,也不會思考其他東西。朝廷有時候想要推廣一些東西,都還需要絞盡腦汁、費盡心力,還未必能讓他們聽明白。
那還是和農人的日常生活相關的!
而那些讀過書的,聽得懂的人,就算不是官宦人家,那也不會是與先秦時期的奴隸對等的庶民。
對於這些人而言,就算是聽明白了,那又如何呢?
最多不過是讓他們心中對此的認知更加清晰一些罷了。
只要不將他們的利益連根動搖,他們依舊會是維護大宋統治的中堅力量。
——那麼,新的問題就是:平民百姓們,到底什麼時候會明白上述這些東西?“神跡”又會講到什麼地步?
想到這裏,剛剛壓下去的焦躁之情又重新浮上趙光義的心頭。
因為他思來想去,卻發現自己對此根本沒有任何解決之法!
讓那個天際的“神跡”不要再講這些東西了,做不到;讓百姓們不要再看了,也做不到;讓現實情況和“神跡”所講對不上,還是做不到。
至於說對民間進行嚴酷封禁,嚴格控制百姓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趙光義作為一個惜命愛權又堅決要坐住皇位的人,當然清楚這麼做最終能夠達成的效果。
不過,效果如何是一方面,行動還是要試一試的。
想到這裏,他立刻吩咐剛剛的內侍,宣詔心腹重臣入宮。
-
李贄看着天邊的“神跡”,聽着講述,大笑出聲。
當年奴隸大量存在的時候,奴隸被視作是“會說話的工具”;現如今,奴隸不再是主要群體,換成了布衣百姓,上面之人看他們,難道不同樣是當做“會說話的工具”?
哈!
至於最上層、高高在上與民間幾乎全無接觸的存在,對他們而言,百姓們或許都不是什麼“會說話的工具”,而只是一串串字符而已。
可不論上面再怎麼不把百姓當人看待,百姓們有多麼溫順忍耐,他們到底也還是一個個人。
是人啊!
【與奴隸起義並沒有引動天下不同,農民起義初一爆發,便震動四方,影響巨大。】
【而作為整個背景板的,就是第一個一統王朝,秦朝。】
劉秀點頭,可不是影響巨大,那是直接點燃了秦朝覆滅的大火。
而之後的農民起義,小規模的也罷,一旦醞釀出大規模來,同樣能夠震動整個天地。
就像是他當初起兵時的環境一樣。
想到這裏,一直困擾他的心病再度在腦中翻湧。
當初王莽改制不過短短時日便被推翻,大漢重新立於世間,可到底與高皇帝他們那時候的大漢不同了——全國各地大小勢力盤踞勾連,饒他劉秀是自己起兵打江山的皇帝,都不能真的料理乾淨。
可是,若是放任這些大大小小的勢力存在下去,等到中央權力衰弱、無力轄制之時,他們能幹出什麼事情?!
對中央不敬,對民眾搜刮,都是順理成章。
前者可以不提,可是後者……人禍太過,若加以天災,他重振的大漢難道不會如秦一般,在農民起義的烽火中淪陷?
-
面對神情不明的皇帝,秦朝的大臣們不好出言,只能各自在心中揣摩。
奴隸起義沒有引動天下,這是事實,最多不過是向衛國那樣迫使國君出逃,但也沒有影響衛國的大臣宗親們扶持新的國君,更沒有對出逃的國君造成進一步的影響。
再有影響廣泛的,就是那個盜跖——展雄領導的反叛了,一群奴隸轉戰多地,確實帶來了不算小的麻煩。
而大秦一統天下之後,居然出現了震動天下的農民起義?
大臣們交換了一個眼神,說實話,他們真的一點也不想將這種叛逆行為稱為是什麼起義,這分明就是大罪!
震動天下,能怎麼震動?讓大秦的皇帝也出逃?
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畢竟彼時出逃的不過是許多個諸侯國之一的衛國國君,現在大秦統一天下后,就是獨一無二的皇帝了。
亦或者在大秦強大的軍隊存在的情況下,行反叛之事的農民們還像是盜跖一樣轉戰多地,成功活躍了一段時間?
【不過,在具體講述着名的農民起義的案例之前,我們還是要先明確一下農民起義的意義。】
在說到這句話的時候,聲音沒有再用原本的語調,而是陡然間變得肅穆莊重起來。
這樣的轉變,讓一眾原本對此心有憤憤,又覺得農民起義無甚意義的皇帝官員士紳們也不由自主地嚴肅了一些。
另一部分原本就對此警惕萬分、憂心忡忡的皇帝官員們,則更是深吸一口氣,覺得自己可能將會聽到一個最不想聽的、糟糕透頂的答案。
而在城中挑擔、行走、做工,在田中耕種、拔草,乃至在家中紡紗織布的男男女女,都不免凝聚了幾分心神。
他們如果真的造反,不,起義……有什麼意義?除了那什麼“義”之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反正官府也沒有抓他們,反正官府之前就證明了這個東西不論如何都能看到聽到,那他們就……聽聽?
【管理員曾梳理過華夏的農民起義歷史,並明確表示,在整個華夏的封建歷史中,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只有農民發動了一次規模較大的起義后,統治階級才會意識到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事情必須做,才懂得收斂,才能推動一二社會的進步。】
【因而,管理員總結道,造反有理。幾千年來,壓迫有理,剝削有理,造反無理,但這是錯誤的。】
【正如管理員所說,我們回看每一次農民起義,沒有一次不是想要好好活下去,不是想要求一個自己應得的公平,求一個“人”應有的東西,怎麼能說是無理呢?】
這段話一出,天下各處情態各異。
雖然農民百姓們還是不敢相信有人居然會認為“造反有理”,也依舊不敢討論什麼造反不造反,更不覺得自己的朝廷會認下這種話語,可是這番話還是擊中了他們的內心深處。
——咱們也不懂什麼社會進步歷史發展,但是,如果真的造反了,那肯定是為了求一條活路啊!
盼着好好活下去,盼着朝廷的賦稅能夠輕一點,盼着當地的官員老爺能夠是個好官、至少不是惡官,盼着當地的小吏們不要為難自家……
這如果還不是占理,什麼才算理?
而對於前面那幾句,也有人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換成了能夠聽懂的話。
一個滿面皺紋、同樣正在田中耕種的婦人靈光一現,道:“就像是之前那次,咱們把張家村的人打了一遍,他們原來還想搶咱們村的東西,打了一遍後知道咱們村不是他們能惹得起的,才不敢再來。”
這話雖然直白粗陋,但是仔細一聽還很有道理。
就像是這件事,他們村展現出了不好惹,那群人才不敢再打什麼歪主意。而日常生活中,這種事情也並不少見,村裏面素來就是不好惹的才能過得更好一些。
那,這造反也是這種道理嗎?
他們造反了,不好惹了,官老爺和朝廷才會對他們好一點?
能這麼算嗎?
他們並不識字,更不清楚什麼歷史,自然不知道那些農民起義帶來了什麼影響
又有一青壯順着這個思路想了想,找到一個例子,雖然也不是什麼好例子:“南邊有一群山匪,”至於是南邊哪裏,他也不知道,這消息還是七拐八拐傳過來的,“官府派兵打了好幾次也沒什麼結果,據說那群山匪日子過得還可以,”雖然不是什麼穩當生活,但是也沒有亂七八糟各種稅賦,“現在好像官府都不打算繼續打了。”
這不就是默認這群山匪的存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