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傳遞價值觀與信念

第190章 傳遞價值觀與信念

以價值觀與信念塑造小說結局的技巧與佈局分析

一、引言

小說作為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文學體裁,其結局猶如樂章的終章,繪畫的點睛之筆,承載着至關重要的使命。它不僅僅是故事線索的簡單收攏,更是作者與讀者之間思想傳遞的關鍵紐帶,承載着作者想要傳遞給讀者的核心價值觀與信念。一個出色的小說結局,擁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讓讀者在合上書頁后,依然沉浸在故事所營造的世界裏,久久回味,反覆思索其中蘊含的深層次意義。

在現代國內文學的浩瀚星空中,眾多優秀小說宛如璀璨星辰,它們各自有着精彩紛呈的結局範例。這些結局通過獨特巧妙的創作技巧以及精心細緻的佈局安排,將各種價值觀與信念如絲絲春雨般,潤物細無聲地滲透進讀者的心田。接下來,我們將從十個不同的方向,深入且全面地剖析相關塑造小說結局的技巧,並系統地梳理小說結局部分的佈局步驟,同時緊密結合現代國內優秀小說作品中的具體內容段落,展開詳細的舉例講解,以期為小說創作者和愛好者們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啟示。

二、十大方向的技巧分析

(一)主題升華

-技巧分析:

在小說結局階段,對主題進行升華是一種極具力量的創作手段。主題,作為貫穿整個小說故事的靈魂線索,起初往往紮根於個體的經歷、情感或具體的事件之中。然而,到了結局之時,通過巧妙的構思與情節安排,使其突破個體故事的局限,上升到更為廣泛、更具普遍性的社會、人性乃至哲學層面,能夠極大地拓展讀者的思維視野,讓他們深切感受到作品所蘊含價值觀的普適性和深刻性。這種主題的拔高,就像是為原本樸實無華的故事穿上了一件華美的外衣,使其在宏大的背景下綻放出別樣的光彩,進而強化讀者對相應信念的認知,使其從單純的故事欣賞者,轉變為對某種價值觀念的深度思考者。

-舉例: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無疑是這一技巧運用的典範之作。在這部作品中,主人公孫少平的人生軌跡可謂充滿了坎坷與磨難。他出身於貧困的農村家庭,懷揣着對外面世界的嚮往,毅然離開家鄉去闖蕩。在這個過程中,他經歷了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在煤礦井下時刻面臨著生命危險,又痛失了心愛的戀人田曉霞,自己也因意外在煤礦受傷。然而,即便生活給予了他如此沉重的打擊,在小說結局處,我們看到的孫少平,並沒有被苦難打倒,而是選擇堅強地面對生活,帶着滿身的傷痛與疲憊,回歸到平凡的勞動中去。

此時,小說的主題在這裏實現了深刻的升華,從孫少平個人在苦難中掙扎奮鬥的故事,上升到了“平凡人在苦難中堅守奮鬥、追求美好生活”這一具有廣泛社會意義和人性光輝的主題層面。書中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他(孫少平)上了二級平台,沿着鐵路線急速地向東走去。他遠遠地看見,頭上包着紅紗巾的惠英,胸前飄着紅領巾的明明,以及脖項里響着銅鈴鐺的小狗,正向他飛奔而來……”通過這樣一幅充滿生活氣息又飽含希望的畫面,生動地展現出少平在歷經了生活的滄桑巨變后,依舊能在平凡的日常點滴中找到溫暖與希望,尋得繼續前行的力量。這種升華讓讀者深刻認識到,無論生活給予我們怎樣的磨難,只要懷揣着對生活的熱愛,秉持着不懈奮鬥的信念,那平凡的日子也能綻放出偉大的光彩,每一個平凡的個體都能在自己的生活舞台上書寫出不平凡的篇章,從而傳遞出積極面對生活、珍視平凡又超越平凡的深刻信念。

-佈局步驟:

1.伏筆鋪墊:在小說開篇,就需要巧妙地埋下主題的伏筆,如同在土壤中播撒下希望的種子。這可以通過一些看似不經意的小事件、人物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初步想法等方式來隱隱展現核心主題的影子。例如,在描寫孫少平上學時,對外面世界那種既好奇又嚮往的微妙心理,以及他面對家庭貧困卻不甘於平庸的小小舉動,都在悄然間為後續“平凡人追求不平凡生活”的主題埋下了伏筆。這些細微之處或許在故事伊始並不會引起讀者過多的關注,但隨着情節的逐步展開,它們就會像拼圖的碎片一樣,逐漸拼湊出主題的完整輪廓。

2.漸次清晰:隨着故事情節的不斷發展,主題要在不同的故事衝突和人物成長曆程中逐漸清晰起來。不過,在這個階段,主題依然要保持在相對具體的故事範疇內,與人物的具體經歷緊密相連。比如,孫少平在黃原城打工時,經歷了攬工的艱辛,與不同階層人的相處,他對生活的理解在不斷深化,而“平凡人通過努力改變命運”這一主題也隨之在這些具體的情節中變得越發明確,但還未脫離他個人奮鬥的具體情境,讓讀者能夠順着人物的生活軌跡,一步步感受到主題的存在和發展。

3.宏觀拓展:到了結局部分,就是主題升華的關鍵節點。要通過關鍵情節的設置、人物的最終抉擇或者極具感染力的場景描繪等手段,將主題從個體命運的層面拓展到更宏觀的層面。就像孫少平在經歷了無數挫折后,依然選擇回到煤礦,與惠英母子共同生活,繼續從事平凡的勞動,這個情節的安排將他個人的命運與無數平凡勞動者聯繫在了一起,從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延伸到了所有平凡人在苦難中堅守奮鬥的宏大主題上,讓讀者從關注孫少平這一個體,轉而思考整個平凡群體在生活中的價值與力量,實現了從個人情感、經歷到人類共通的奮鬥精神與對生活熱愛之情的升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二)人物蛻變

-技巧分析:

人物是小說的核心元素之一,而讓主要人物在結局時經歷明顯的蛻變,則是傳遞積極正向價值觀與信念的有力方式。這種蛻變並非簡單的外在變化,更多地體現在人物內心深處價值觀的重塑或者信念的堅定上。讀者通過跟隨人物一路走來的成長軌跡,能夠直觀地看到他們從最初的迷茫、脆弱、懵懂等狀態,歷經生活的磨礪與考驗,逐漸走向成熟、堅強、豁達,彷彿破繭成蝶一般,展現出全新的精神風貌。這樣的人物成長過程,對讀者而言極具鼓舞和啟發意義,能讓他們在閱讀中汲取力量,反思自身的生活與成長,進而認同並內化作品所傳達的積極觀念。

-舉例:

余華的《活着》為我們呈現了一場震撼人心的人物蛻變之旅。主人公福貴,原本是一個玩世不恭、肆意揮霍家產的富家少爺,生活對他來說似乎只是一場無盡的享樂盛宴,他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毫無深刻的認知,處於一種迷茫且放縱的狀態。然而,命運卻對他開啟了殘酷的玩笑模式,他先是經歷了家道中落,從富貴奢華的生活一下子跌入貧困的谷底,緊接着,親人一個又一個地離他而去,在這接連不斷的沉重打擊下,福貴的人生陷入了無盡的黑暗與痛苦之中。

但就是在這樣看似無法承受的苦難深淵裏,福貴卻在結局時展現出了令人動容的蛻變。他不再是那個只知享樂、逃避責任的少爺,而是能夠坦然面對生活的一切苦難,與一頭同樣年邁的老牛相依為命,平靜地在田間地頭講述着自己那滿是傷痛卻又飽含人生真諦的一生。文中那如詩般又帶着無盡滄桑的描述:“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遊盪,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通過這樣的場景刻畫,福貴的形象實現了從最初的玩世不恭到歷經磨難后的堅韌豁達的徹底轉變。他的這種蛻變深刻地傳達了珍惜生命、堅強活着的價值觀,讓讀者明白,無論生活多麼殘酷,活着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對命運的不屈抗爭,一種對生命的敬畏與堅守,哪怕只剩下孤身一人,也要勇敢地走下去,在苦難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佈局步驟:

1.初始刻畫:在塑造人物的初期,要精心描繪其性格特點和價值取向,毫不避諱地展現其存在的缺陷或者處於迷茫狀態的地方,為後續人物的改變埋下堅實的基礎。就像最初介紹福貴時,詳細描寫他沉迷賭博、對家人的忽視以及那種肆意揮霍的生活態度,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他身上的這些問題,同時也能預感到這樣的人物在面對生活的變故時,必然會經歷巨大的衝擊和改變,從而引起讀者對其後續命運的關注和好奇。

2.挫折推動:在故事發展過程中,要不斷給人物設置各種各樣的困境和挫折,這些挫折就像是一把把雕刻刀,促使人物內心產生動搖和深刻的思考,一點點地撬動其原本固有的價值觀,推動其向新的方向轉變。比如福貴在輸光家產之後,面臨著生活的拮据、旁人的冷眼,親人的離世更是一次次地衝擊着他的內心,讓他開始反思自己曾經的過錯,對生活和生命的看法也在這些痛苦的經歷中逐漸發生變化,從最初的怨恨命運到慢慢試着接受,進而去尋找繼續生活的勇氣。

3.蛻變呈現:到結局時,需要通過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或者極具感染力的場景,清晰且有力地呈現出人物已經完成了蛻變。可以從人物的行為、言語、神態等多個方面入手,使其與之前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出其新的價值觀和信念。像福貴與老牛相伴的畫面,他那平靜的歌聲、緩慢而堅定的步伐,以及講述自己一生時的坦然神態,都在向讀者表明,他已經從過去的陰影中走出,完成了從脆弱到堅強、從迷茫到豁達的蛻變,成為了一個懂得珍惜生命、坦然面對生活的人,讓讀者深刻感受到這種蛻變所蘊含的強大力量和深刻意義。

(三)希望寄託

-技巧分析:

在小說結局中巧妙地埋下希望的種子,是一種能給予讀者溫暖與力量的創作技巧。即便故事前文如同佈滿陰霾的天空,充滿了艱難困苦、挫折磨難,讓讀者彷彿置身於黑暗的深淵,但通過在結局處展現出未來有可能出現的美好景象,就如同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明燈,傳遞出樂觀、積極進取等正面的信念。這種希望的暗示,能夠讓讀者相信,只要秉持着正確的價值觀,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放棄、不氣餒,始終懷揣着對美好的憧憬,那麼無論眼前的困境多麼嚴峻,生活總會迎來轉機,總會有陽光穿透雲層灑下的那一刻,從而激勵讀者在面對自己的生活難題時,也能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舉例:

劉慈欣的《三體》系列,構建了一個宏大而又充滿危機的宇宙世界觀,人類在面對三體文明那遠超自身的科技力量和未知的威脅時,彷彿是大海中的一葉扁舟,隨時可能被巨浪吞沒,整個故事的發展過程中充滿了無數次的危機與絕望。從三體艦隊朝着地球進發的那一刻起,人類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與掙扎之中,科技被鎖死、生存空間被壓縮、道德倫理面臨巨大挑戰,各種災難接踵而至。

然而,在結局時,作者卻巧妙地為人類文明的延續留下了一絲希望。程心和關一帆進入了小宇宙,並且留下了包含人類文明信息的生態球回歸大宇宙,這一情節安排彷彿在黑暗的宇宙深淵中開闢出了一條通往光明的縫隙。書中那段充滿詩意又飽含深情的描述:“在這寒冷廣漠的宇宙中,同為碳基生命本身就是一種緣分,一種可能要幾十億年才能修得的緣分,這個緣分讓人們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愛。現在,程心和關一帆相互擁抱着,感受着這種愛,這是一種他們知道永遠也不可能屬於自己的愛……但他們知道,在小宇宙中,他們將永遠擁有彼此,擁有這份愛。”在這浩瀚宇宙的宏大背景下,通過對兩人情感以及他們為文明延續所做努力的描寫,寄託了對人類文明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信念,哪怕面對宇宙中如此強大的未知力量,人類依然有着保存和傳承自身文明價值的希望,讓讀者看到了人類在絕境中不屈的精神和對未來的執着追求。

-佈局步驟:

1.困境渲染:在故事的前期和發展過程中,要着重渲染緊張、壓抑的氛圍,將各種不利因素和困境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讓希望看起來遙不可及,彷彿被重重迷霧所籠罩。就像《三體》中,詳細描寫三體文明的強大、人類內部的矛盾與恐慌、各種防禦計劃的失敗等情節,把人類推向絕境的邊緣,讓讀者切實感受到那種深深的絕望和無助,為後續希望的出現製造出強烈的反差效果。

2.線索暗示:隨着情節的逐步推進,要巧妙地暗示一些可能出現轉機的線索,這些線索起初可能是細微的、隱藏在眾多複雜情節之中的,如同在黑暗中閃爍的點點微光,但隨着故事的發展,它們逐漸積累起來,就能夠讓讀者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希望的存在,在心底種下一顆期待的種子。例如在《三體》裏,對於宇宙規律的一些微妙發現、某些神秘文明的若隱若現以及人類科技偶爾閃現的突破曙光等,都在暗示着或許人類還有一線生機,雖然還不確定這絲生機能否真正成為希望,但已經足夠引起讀者的好奇和關注。

3.希望展現:在結局處,通過具體的情節安排,比如人物的勇敢行動帶來了積極的改變、新的重大發現開啟了新的可能等,明確地將希望展現出來,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捕捉到那束穿透黑暗的光芒。像程心和關一帆的舉動,就是將之前那些若有若無的希望線索匯聚起來,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希望畫面,讓讀者看到人類文明延續的可能性,從而深刻體會到作品所傳遞的積極信念,在絕境中永不言棄,始終對未來充滿希望。

(四)正義彰顯

-技巧分析:

當小說構建了善惡對立、是非對錯的情節框架時,在結局讓正義得到伸張,邪惡受到應有的懲罰,是一種符合讀者內心期待、傳遞公平正義價值觀以及邪不壓正信念的常用且有效的創作手法。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自然而然地站在正義的一方,對邪惡勢力的所作所為感到憤慨,對正義面臨的困境揪心不已,因此,在結局看到正義最終戰勝邪惡,就如同撥雲見日一般,能夠滿足讀者內心深處對美好世界秩序的嚮往和追求,讓他們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力量,堅信在現實生活中,正義也終將戰勝一切黑暗與不公。

-舉例:

周梅森的《人民的名義》這部極具現實意義的反腐題材小說,深刻地展現了正義與邪惡在官場這個特殊戰場上的激烈交鋒。在故事中,以祁同偉、高育良等為代表的腐敗分子,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編織起一張張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網,運用各種隱蔽且狡猾的手段進行違法違紀活動,妄圖逃避法律的制裁,其囂張氣焰一度讓正義的力量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重重困難。

而以侯亮平為代表的正義力量,他們秉持着對法治的信仰、對公平正義的堅守,不畏強權,不懼威脅,在重重迷霧中抽絲剝繭,追查真相。儘管在這個過程中遭遇了諸多挫折,比如來自內部的干擾、線索的屢屢中斷以及自身安全受到威脅等,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追求正義的腳步。在結局中,作者通過合理且精彩的情節安排,將祁同偉、高育良等腐敗分子的違法行徑一一揭露,使其受到了應有的法律制裁。文中對於審判等情節的細緻入微的描寫,從法庭上的舉證質證、雙方的激烈辯論到最終法官莊嚴宣判,完整地展現了正義得以實現的過程,彰顯了法治的力量和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信念,讓讀者看到無論腐敗勢力多麼隱蔽、強大,只要有秉持正義、堅守原則的人存在,就不會讓他們逍遙法外,傳遞了反腐倡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價值觀,引起了廣大讀者對社會公正的深刻思考和強烈共鳴。

-佈局步驟:

1.矛盾構建:首先要精心構建正邪雙方的矛盾衝突,通過生動的描寫,細緻地刻畫好邪惡一方的手段和囂張氣焰,讓讀者對其惡行產生強烈的反感,同時也要展現正義一方面臨的重重困難,使雙方的對抗充滿張力,形成一種劍拔弩張的緊張態勢。例如在《人民的名義》裏,描寫祁同偉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不惜動用各種人脈資源,甚至採取極端手段威脅證人,而侯亮平這邊則不斷受到來自上級的誤解、調查過程中的各種阻礙等,這樣正邪雙方的鮮明對比和激烈對抗,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想知道正義最終能否戰勝邪惡。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2.正義積蓄:在故事發展中,要讓正義力量不斷積蓄、成長,通過一系列情節展現正義人物在面對困難時的智慧、勇氣以及他們之間相互協作、相互支持的精神,雖會遭遇挫折但始終不放棄,體現出追求正義的艱難與可貴。就像侯亮平在調查過程中,不斷依靠團隊的力量,從各種細微的線索中尋找突破口,哪怕被調職、被誣陷,依然堅定地朝着真相前進,讓讀者看到正義的力量在困境中逐漸壯大,為最終的勝利奠定基礎。

3.勝利彰顯:結局時,通過合理的情節安排,如關鍵證據的適時出現、正義人物的智慧行動或者巧妙的佈局等,讓正義一方取得決定性勝利,使正義得以彰顯,給讀者一個暢快淋漓的結局感受。在《人民的名義》結局的審判場景中,當確鑿的證據被一一呈現,腐敗分子們在鐵證面前再也無法狡辯,他們那原本囂張的氣焰逐漸熄滅,取而代之的是頹唐和絕望。侯亮平以及他背後眾多秉持正義的同仁們,臉上露出了欣慰又莊嚴的神情,他們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扞衛了法律的尊嚴,讓公平正義得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勝出。這樣的情節安排,讓讀者彷彿也參與到了這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之中,隨着正義的勝利而長舒一口氣,深刻感受到邪不壓正的力量,進而更加堅信在現實世界裏,無論黑暗勢力如何隱藏、如何頑固,正義的曙光終會穿透陰霾,照亮每一個角落。

(五)情感圓滿

-技巧分析:

以情感的圓滿來結束小說,能夠營造出一種溫暖而美好的氛圍,讓讀者沉浸在愛與溫情之中,從而更好地傳遞出愛、包容、珍惜等積極的價值觀和信念。無論是愛情修成正果,讓兩顆歷經風雨的心緊緊相依,還是親情得以修復,化解了曾經的隔閡與誤解,又或是友情更加深厚,在患難與共后愈發堅不可摧,這些美好的情感結局都如同冬日裏的暖陽,能夠直擊讀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使他們感受到人間真情的珍貴與力量,進而喚起讀者對自身生活中情感關係的珍視和經營。

-舉例:

桐華的《步步驚心》為我們展現了一段在宮廷背景下纏綿悱惻、動人心弦的愛情故事。女主角若曦身處波譎雲詭的宮廷之中,與四爺之間有着複雜而揪心的感情經歷。宮廷中的權謀鬥爭、各方勢力的傾軋以及封建禮教的重重束縛,都讓他們的愛情之路佈滿了荊棘。兩人之間曾因誤會、局勢變化以及各種利益糾葛,產生了諸多矛盾,感情也在這一次次的波折中飽受考驗,若曦的內心更是充滿了痛苦、無奈和掙扎。

然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故事迎來了情感上的圓滿。若曦還是盼來了四爺,兩人在經歷了那麼多的愛恨情仇后,終於敞開心扉,那些曾經深埋在心底的誤會、委屈都在這一刻化作了眼中的淚花和深情的傾訴。書中細膩地描寫了若曦彌留之際與四爺相見的場景,他們四目相對,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四爺緊緊握住若曦的手,彷彿害怕一鬆手就會再次失去她,若曦則用盡最後的力氣,將自己一直以來的愛意與不舍都傳遞給了四爺。這份深情在最後的相聚中顯得尤為珍貴,它傳遞了愛情的堅韌以及珍惜眼前人的信念,讓讀者為他們的愛情動容,也不禁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經歷,更加明白在感情面前,要坦誠相待,珍惜相處的每一刻,不要讓遺憾和誤會成為彼此心中永遠的傷痛。

-佈局步驟:

1.波折設置:在故事中要精心設置情感的波折,通過描寫人物之間因為各種原因產生誤解、矛盾,使情感關係變得複雜和不穩定。比如在《步步驚心》裏,若曦因為知曉歷史的走向,對四爺的野心和一些行為心存擔憂,而四爺又出於對皇位的爭奪以及宮廷鬥爭的需要,有時不得不做出一些讓若曦誤會的舉動,兩人之間的信任出現裂痕,感情也隨之陷入危機,這種複雜的情感糾葛為後續的圓滿結局埋下了伏筆,同時也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可讀性。

2.修復鋪墊:隨着情節發展,安排一些契機讓人物有機會去重新審視彼此的感情,開始嘗試化解矛盾、修復關係,但這個過程往往是曲折的,充滿了猶豫、掙扎和反覆。就像若曦在離開四爺后,雖然心中依然深愛着他,但宮廷中的局勢以及自己所受的傷害讓她不敢輕易回頭,而四爺在意識到若曦對自己的重要性后,也不斷地通過各種方式去表達自己的心意,可又總是因為種種原因不能直接解開兩人之間的疙瘩,這樣的情節安排讓讀者時刻為他們的感情揪心,也更加期待最終能夠迎來圓滿的結局。

3.圓滿呈現:在結局合適的場景和情節推動,讓情感最終達到圓滿的狀態,比如一個深情的擁抱、一段感人的對話等,凸顯出情感所蘊含的價值觀。如若曦和四爺最後的相見場景,通過對他們神態、動作、言語的細膩描寫,將那份壓抑已久的深情徹底釋放出來,讓讀者感受到愛情在歷經磨難后的珍貴與美好,深刻體會到珍惜感情的重要性,使整個故事在這濃濃的情感氛圍中落下帷幕,給讀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六)自我救贖

-技巧分析:

讓有過錯或者內心背負愧疚的人物在結局實現自我救贖,是一種展現人物內心成長、傳遞知錯能改、敢於擔當等積極價值觀以及通過自我努力可以獲得內心安寧信念的創作手法。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犯錯,而看到小說中的人物能夠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通過實際行動去彌補、改正,這對讀者來說是一種強大的激勵,能讓他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足,同時也給予他們勇氣去正視自己的過錯,相信只要願意付出努力,就能夠獲得心靈的救贖和內心的平靜。

-舉例:

郭敬明的《夏至未至》中,傅小司本是一個極具才華的少年,在繪畫領域有着獨特的天賦和追求。然而,隨着故事的發展,他在經歷了一系列變故后,曾經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也犯過一些錯誤。比如在面對外界的種種讚譽和壓力時,他逐漸迷失了自己的初心,在一些事情上做出了違背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選擇,同時也因為自己的疏忽和一些意外情況,給身邊的人帶來了傷害,這讓他的內心背負上了沉重的愧疚感。

但在結局時,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過去,通過繪畫等繼續表達自己對生活、對身邊人的情感,實現了一種自我救贖。他不再逃避,而是正視曾經的一切,無論是那些曾經的輝煌還是犯下的過錯,他都坦然接受。文中對於傅小司後來獨自創作、回憶過往的描寫體現了他內心的轉變和自我救贖的過程。他在畫布上用心地描繪着那些記憶中的人和事,每一筆都彷彿是在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每一種色彩的運用都傳遞着他對生活重新燃起的熱愛和對身邊人的珍惜。他的這種轉變傳遞出了人要敢於面對自己、不斷修正自己的信念,讓讀者看到即使曾經迷失、犯錯,只要有勇氣去改變,依然能夠找回內心的安寧,重新踏上積極向上的人生道路。

-佈局步驟:

1.錯誤刻畫:首先要刻畫人物犯錯或者產生愧疚的緣由,詳細描寫其錯誤行為或內心的掙扎,讓讀者清楚其需要救贖的點在哪裏。就像描寫傅小司在面對名利誘惑時的猶豫,以及在一些關鍵決策上的失誤,還有當意識到自己給他人帶來傷害后的自責和痛苦等,通過這些細緻的描寫,讓讀者能夠深入了解他所犯錯誤的具體情況,同時也對他後續的救贖之路產生關注和期待。

2.迷茫展現:在故事中間部分,展現人物在愧疚和錯誤陰影下的痛苦與迷茫,偶爾透露出其想要改變但又缺乏勇氣的狀態。例如傅小司在犯錯后的一段時間裏,常常陷入自我懷疑和消沉之中,他看着自己的畫作,卻覺得失去了曾經的純粹,面對身邊的朋友也總是心懷愧疚,想要彌補卻又不知道該從何做起,這種迷茫和掙扎的狀態讓讀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內心的矛盾與痛苦,也為他最終的救贖鋪墊了足夠的情感張力。

3.救贖達成:到結局時,安排具體的情節促使人物邁出自我救贖的關鍵一步,比如主動去承擔責任、去幫助曾經被傷害的人等,通過其行為和心理變化體現救贖的完成。像傅小司重新拿起畫筆,以一種更加純粹的心態去創作,並且將自己創作的作品用於幫助那些曾經因自己受到影響的人,同時在內心深處徹底放下了過去的包袱,從神態、言行等方面都展現出了一種釋然和積極向上的狀態,讓讀者看到他已經完成了從犯錯到救贖的轉變,從而深刻體會到自我救贖所蘊含的積極意義和價值。

(七)傳承延續

-技巧分析:

突出某種技藝、文化、精神等的傳承與延續,能夠在小說結局中傳遞出對傳統文化、優秀品質等珍視和傳承的價值觀以及文明不斷延續發展的信念。通過展現下一代或者其他人接過了前人的“接力棒”,讓讀者感受到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明白那些寶貴的東西不會隨着時間的流逝或者個體的消逝而消失,而是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中發揚光大,激勵着人們去守護和傳承身邊的美好事物,為文化的傳承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舉例:

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結局部分,韓新月雖然不幸離世,但她短暫的一生卻如同一顆璀璨的流星,在夜空中留下了耀眼的光芒。她對知識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以及所代表的那種堅韌的精神,並沒有因為她的離去而消散,反而在她的老師、同學等周圍人身上得到了延續。在新月葬禮后,書中描寫了周圍人對生活、對學業依然充滿熱情的狀態,她的同學們依然懷揣着對知識的渴望,在校園裏刻苦學習,老師們也繼續秉持着教書育人的初心,用心地培養着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這種精神傳承的力量,傳遞了珍視文化、傳承美好品質的價值觀。新月所代表的那種在困境中不屈不撓、勇敢追求夢想的精神,成為了激勵身邊人乃至更多讀者的動力源泉,讓人們明白,每一個個體所承載的美好品質和文化內涵都有着強大的感染力和傳承價值,即使生命有限,但精神的火種可以永遠傳遞下去,照亮後來人的前行之路,推動整個社會不斷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佈局步驟:

1.傳承介紹:在故事前期就着重介紹需要傳承的內容,比如詳細描述某種獨特的技藝手法、深厚的文化內涵或者令人敬佩的精神特質,讓讀者了解其價值所在。在《穆斯林的葬禮》中,通過對韓新月熱愛讀書、鑽研學問的情節描寫,以及她在面對家庭、身體等諸多困難時依然堅定追求理想的故事敘述,全方位地展現了她身上那種堅韌、好學的精神品質,讓讀者感受到這種精神的可貴,同時也為後續的傳承埋下伏筆,引起讀者對其能否延續下去的關注。

2.危機展現:隨着情節發展,展現傳承面臨的危機,比如可能後繼無人、受到外界衝擊等情況,增加故事的緊張感和對傳承的擔憂。比如小說中可能會描寫當時的社會對知識追求的一些限制,或者一些傳統觀念對女性追求學業的阻礙等因素,讓讀者意識到新月所代表的這種精神和對知識的熱愛想要傳承下去並非一帆風順,從而更加揪心於其最終的命運,也讓傳承這一主題更加凸顯出來。

3.傳承呈現:在結局處,通過具體人物的行為或者情節安排,表明傳承已經成功延續下去,比如年輕人開始學習技藝、踐行精神等,讓讀者看到希望和文明延續的曙光。像新月去世后同學們依然努力學習的場景,就是明確地向讀者展示了她的精神已經在身邊人身上得到了傳承,讓人們看到了美好品質和文化內涵在代際之間傳遞的生動畫面,傳遞出文明不斷延續發展的積極信念,使讀者對傳承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

(八)回歸本真

-技巧分析:

讓人物在經歷了繁華、喧囂或者複雜的世事之後,在結局回歸到最本真的生活狀態或內心世界,能夠傳遞出淡泊名利、不忘初心等價值觀以及簡單生活才是真的信念。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會被外界的功名利祿所迷惑,陷入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和事務之中,而看到小說中的人物能夠在歷經滄桑后,回歸到最純粹、最簡單的生活狀態,尋回自己內心最初的那份寧靜與追求,這對讀者來說是一種警醒和啟示,讓他們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進而引導讀者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一顆清醒的本心。

-舉例:

李洱的《應物李洱這部長篇小說中主人公應物兄在學術界應物兄界等諸多紛繁複雜的圈子裏周旋了許久,他身處一個充滿名利紛爭、人情世故的環境之中,為了在學術上取得成就、在社交場合贏得認可,不得不到各種應酬、競爭以及複雜的人際關係處理當中。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被外界的這些因素所牽扯、影響,原本純粹的學術追求也變得有些功利化,內心也時常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彷彿在這繁華的世界裏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但在結局,他似乎看透了一切,回歸到一種相對寧靜、本真的生活狀態,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所求。小說通過對他最後心境的描寫,傳遞了在複雜世界中要堅守內心本真、不被外界誘惑所迷失的信念。他或許離開了那些喧囂的社交場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書房,靜靜地閱讀、思考,或者只是在一個寧靜的小院裏,看着花草樹木,感受着自然的寧靜與美好,不再去計較那些虛名浮利,而是專註於自己內心真正熱愛的事物。這樣的結局讓讀者看到了一種回歸的力量,促使他們思考生活的真正意義所在,明白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要時刻保持清醒,不被外界的繁華所迷惑,堅守自己的初心,追求簡單而純粹的生活。

-佈局步驟:

1.複雜描繪:先描繪人物置身於複雜、繁華的環境中,展現其被外界各種因素所牽扯、影響,逐漸迷失或者陷入困惑的過程。比如在《應物兄》裏,詳細描寫應物兄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時的場景,會上人們表面的寒暄、背後的利益較量,以及他為了爭取項目、發表論文而不得不去迎合一些人和事的無奈,還有在社交場合中面對各種虛情假意時的疲憊等,通過這些情節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一步步陷入複雜的世事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本真狀態,引起讀者對他後續命運的關注和思考。

2.反思鋪墊:在故事發展中,安排一些觸動人物內心的事件,讓其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初心,慢慢有了回歸本真的想法,但可能一時難以擺脫現狀。例如應物兄在遇到某個曾經純粹熱愛學術但後來因名利而變得浮躁的舊友后,內心受到了觸動,開始回憶自己最初投身學術的初衷,對自己當下的生活產生了懷疑,然而他又因為已經深陷各種事務和關係之中,一時無法輕易脫身,這種糾結和反思的狀態為他最終的回歸本真做好了情感和情節上的鋪墊。

3.回歸呈現:結局時,通過具體的場景,如人物離開喧囂之地、回到熟悉的簡單環境,或者在內心做出了放下名利的決定等,清晰地呈現其回歸本真的狀態,傳遞相應價值觀。像描寫應物兄最終選擇遠離那些喧囂的場合,回到自己寧靜的生活空間,在那裏他的神情變得輕鬆自在,心態也回歸到了最初對學術純粹的熱愛,通過這樣的場景刻畫,讓讀者直觀地看到他的回歸,深刻體會到回歸本真所蘊含的價值和意義,進而引發對自己生活的反思。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九)群體共鳴

-技巧分析:

在結局營造出一種群體共鳴的效果,能夠讓眾多人物或者整個故事所涉及的群體都達成某種共識,體現出共同的價值觀和信念,使讀者感受到這種價值觀的普遍性和感染力。當讀者看到故事中的不同個體,儘管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背景和經歷,但在面對共同的時代主題或生活挑戰時,都秉持着相同的信念,朝着同一個方向努力奮鬥,他們會更容易被這種集體的力量所打動,進而將這種共鳴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在社會這個大集體中,共同的信念和追求是多麼強大,激勵着人們去融入集體,為了共同的目標貢獻力量。

-舉例:

阿耐的《大江大河》系列小說結局部分,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以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等為代表的不同階層、不同經歷的人們,都深刻認識到了時代變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宋運輝憑藉著自己的學識和不懈努力,在國營企業中不斷探索改革之路,克服了技術難題、體制障礙等重重困難,努力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雷東寶紮根農村,大膽地帶領鄉親們發展集體經濟,雖然在過程中遭遇了觀念衝突、資金短缺等諸多問題,但始終沒有放棄讓村子富起來的信念;楊巡憑藉著自己的商業頭腦和敢闖敢拼的精神,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摸爬滾打,從一個小小的個體戶逐漸發展壯大自己的商業版圖。

儘管他們各自有着不同的發展路徑和面臨的困難,但都秉持着拼搏、進取、順應時代潮流的信念,共同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書中描寫了他們在不同崗位上繼續奮鬥的場景,比如宋運輝在工廠里與技術人員一起研討新的生產工藝,雷東寶在村裡和村民們一起規劃新的產業項目,楊巡在自己的店鋪里忙碌着拓展業務,這種群體共鳴傳遞出了集體奮進、為實現國家富強而努力的價值觀,讓讀者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共有的精神風貌和信念追求,也激勵着當下的讀者在自己所處的時代中,積極投身到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之中,發揮自己的力量。

-佈局步驟:

1.人物塑造:在故事中塑造多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他們有着不同的性格、背景和目標,但都處於同一個大的故事背景之下,面臨著相似的時代主題。就像在《大江大河》裏,宋運輝性格沉穩內斂,有着紮實的專業知識,出身於普通但重視教育的家庭,一心想在國營企業中實現自己的抱負,通過技術革新為國家工業發展助力;雷東寶則性格豪爽直率,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沒什麼高深的文化知識,但有着改變農村貧窮面貌的強烈願望,憑藉著一股衝勁和對鄉親們的責任心,試圖在農村闖出一片新天地;楊巡機靈狡黠,從小在生意場中摸爬滾打,家境貧寒促使他渴望通過經商改變命運,在市場經濟的浪潮里尋找着屬於自己的財富密碼。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各自帶着鮮明的特點和目標登場,讓讀者看到了那個時代豐富多樣的人物群像,也為後續他們在時代浪潮中的共同奮進埋下了伏筆。

2.成長趨同:隨着情節推進,展現這些人物各自在追求目標過程中的成長與變化,讓他們的價值觀在不同的經歷中逐漸趨同,都朝着符合故事核心價值觀的方向發展。例如,宋運輝在國營企業中遇到體制僵化、技術引進受阻等難題時,他沒有選擇退縮,而是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經驗,與上級據理力爭,爭取改革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他越發認識到順應時代變革、大膽創新的重要性;雷東寶在帶領村子發展集體經濟的道路上,儘管一次次被傳統觀念束縛、被資金問題困擾,但看到周邊村子因為積極改革而有了起色后,他更加堅定了要打破陳規、緊跟時代步伐的決心;楊巡在經商過程中,經歷了多次挫折,從被騙到重新崛起,他也深刻體會到只有不斷進取、把握時代機遇才能在市場中立足。他們在各自不同的經歷中,都逐漸領悟到拼搏、進取、順應時代潮流是實現目標的關鍵,價值觀慢慢走向統一,讓讀者看到時代對不同個體的深刻影響以及個體在時代中主動求變的力量。

3.共鳴營造:在結局處,通過一個大的場景或者事件,將這些人物匯聚或者聯繫起來,展現出他們共同的信念和行動,營造出群體共鳴的強烈效果。比如在小說結局部分,描寫一場關於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會議,宋運輝作為國營企業代表來分享技術創新如何帶動產業升級,雷東寶帶着村裏的成果來展示農村集體經濟的新活力,楊巡則從民營經濟的角度講述如何活躍市場、創造就業,他們在會議上交流經驗、互相學習,共同探討如何讓整個地區更好地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實現更大的發展。這樣的場景將他們各自的故事線交匯在一起,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不同階層的人們為了國家富強這一共同目標,秉持着相同的信念,齊心協力地貢獻着自己的力量,從而引發讀者內心強烈的共鳴,感受到集體力量的偉大以及共同價值觀的強大凝聚力。

(十)留白藝術

-技巧分析:

採用留白的手法結束小說,是一種給讀者留下廣闊想像空間的巧妙創作方式。不把所有的情節和結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而是故意留下一些空白,讓讀者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理解去填補,這樣能極大地調動讀者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更加深入地參與到故事中來,成為故事創作的一部分。同時,也傳遞出生活充滿多種可能性等信念,讓讀者意識到生活就像一部未寫完的書,充滿了未知和變數,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和續寫,進而引發讀者對故事背後深層次意義以及生活本身的持續思考。

-舉例:

張愛玲的《半生緣》結局,曼楨和世鈞多年後重逢,簡單交談幾句后便各自離去,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此前,他們之間有着刻骨銘心的愛情,卻因命運的捉弄、家庭的干涉以及各種陰差陽錯,歷經了無數的痛苦和遺憾。多年後的這次重逢,本應是千言萬語湧上心頭,可兩人只是寥寥幾句平淡的問候,就彷彿把那些曾經的深情和傷痛都塵封在了心底。

讀者不知道他們之後是否還會有交集,是否能真正釋懷過去的遺憾,曼楨今後的生活又會走向何方,世鈞能否徹底放下心中的執念等等。這種留白讓讀者去想像兩人的未來,也更深刻地體會到命運的無奈和人生的複雜。每個人基於自己的生活經歷、情感認知和價值觀,都會在腦海中勾勒出不一樣的後續情節,也許有人覺得他們終究會再次走到一起,彌補曾經的遺憾;也許有人認為他們只能帶着這份遺憾各自生活下去,讓那份愛永遠留在記憶深處。而無論讀者怎樣想像,都能在這個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到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難以預料、充滿變數的信念,讓讀者在自己的想像中去回味故事所蘊含的情感與價值,久久不能忘懷。

-佈局步驟:

1.懸念設置:在整個故事講述過程中,適當設置一些懸念或者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讓讀者心裏存有疑問和好奇。在《半生緣》中,從曼楨與世鈞最初相愛時就不斷有阻礙出現,比如曼楨姐姐曼璐出於自私的目的設計陷害曼楨,使得兩人被迫分離,而世鈞在尋找曼楨無果后無奈選擇了與他人結婚,這些情節發展中留下了諸多疑問,比如曼楨得知真相后的反應、世鈞內心真正的想法等,讓讀者始終對他們的命運抱有好奇,想要知道後續會如何發展,為結局的留白埋下了種子。

2.氛圍營造:在結局臨近時,不要急於把所有疑問都解開,而是通過一些含蓄的情節、模糊的場景或者意味深長的對話等,營造出一種可以多種解讀的氛圍。就像曼楨和世鈞重逢時,兩人所處的那個略顯清冷的街頭,周圍行人匆匆而過,他們只是靜靜地站着交談,話語中雖沒有太多情感的波瀾,但眼神里卻似乎藏着千言萬語,這種含蓄而又充滿韻味的場景描寫,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微妙的氛圍,既覺得兩人之間的感情依然存在,又不確定這份感情能否再次燃起,營造出了一種撲朔迷離、可以任由讀者去想像的空間。

3.戛然收尾:最後乾脆利落地結束故事,留下空白讓讀者自行去揣摩、想像,激發讀者對故事背後價值觀和信念的深入思考。《半生緣》在兩人簡短交談后,沒有再做任何多餘的描述,直接結束了故事,這種乾脆的收尾方式,就像給讀者拋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命題,讓他們在合上書頁后,腦海中依然不斷地思索着曼楨和世鈞的命運,回味着整個故事所傳達的關於愛情、命運、人生無奈等諸多情感和價值觀念,使小說的影響力在讀者的想像和思考中得以延續。

三、小說結局部分的佈局步驟綜合分析

(一)回顧與鋪墊

-在結局佈局的初期,要回顧整個小說前文所構建的故事框架、人物關係以及已經鋪墊好的價值觀與信念線索。梳理哪些內容是需要在結局進一步深化、哪些是需要呼應前文來達到完整感的。例如,如果前文一直在強調主人公對夢想的執着追求這一信念,那麼結局就要考慮如何展現這種追求最終的狀態,是實現了夢想還是在追求路上有了新的感悟等。這就像是在編織一張大網,前期已經撒下了眾多的絲線,此時需要看看哪些絲線要繼續加粗、加長,哪些絲線要相互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緊密而完整的網絡結構。

同時,要巧妙地在前文為結局做鋪墊,比如埋下一些伏筆,像一個神秘的物件、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等,這些伏筆在結局時可以成為推動情節發展或者凸顯價值觀的關鍵元素。例如,在一部冒險題材的小說中,開篇提到主人公偶然得到了一塊古老的地圖碎片,在故事發展過程中,這塊碎片似乎並沒有太多作用,但到了結局,當主人公陷入絕境,試圖尋找寶藏或者逃離危險之地時,這塊地圖碎片卻成為了指引方向的關鍵線索,不僅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使其自然地走向結局,還凸顯了諸如堅持探索、命運指引等相關的價值觀,讓讀者恍然大悟的同時,也感受到作者佈局的精妙之處。

(二)確定核心表達

根據小說整體想要傳遞的價值觀與信念,確定結局部分的核心表達內容。這是整個結局佈局的“指南針”,所有的情節安排都要圍繞它來進行。是要着重體現人物的成長蛻變帶來的啟示,還是要突出群體的共同信念對社會的影響等等,這個核心表達要清晰明確,並且能夠統領結局的各個情節安排。

例如,若想傳遞寬容與和解的價值觀,那結局可以圍繞曾經有矛盾的人物之間如何化解仇恨、達成和解來佈局。可以設計一個場景,讓曾經勢不兩立的兩個人在經歷了一系列事件后,終於放下心中的芥蒂,面對面坦誠地交流,互相承認自己的過錯,最終握手言和。通過對他們神態、言語、動作等細節的細膩描寫,展現出寬容與和解的力量,讓讀者深刻體會到這種價值觀在人際交往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並且使整個結局的情節都緊密圍繞這一核心展開,避免出現情節分散、主題模糊的問題。

(三)情節收束與整合

-開始對故事的各個情節線索進行收束,把分散的支線情節合理地整合到結局之中,使其圍繞核心表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比如一部多線敘事的小說,不同人物有着各自的故事線,在結局時要讓這些故事線都能交匯或者相互呼應,共同服務於傳遞價值觀的目的。

就拿一部描寫家族興衰的小說來說,可能有家族中不同支系的人物故事線,有的側重於家族生意場上的打拚,有的聚焦在家族內部的情感糾葛,還有的涉及家族成員在社會變遷中的不同選擇等。在結局時,要讓這些故事線匯聚在一起,可以通過一場家族聚會、一個重大的家族決策或者一場關乎家族命運的危機事件等,讓各個支系的人物都參與其中,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各自的經歷和成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展現出家族興衰背後所蘊含的價值觀,比如團結的力量、堅守傳統與順應時代變革的平衡等,使整個小說的情節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讓讀者感受到故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同時,要避免出現情節漏洞或者突兀的轉折,要讓情節的發展自然流暢地走向結局,即使有意外的情節變化,也要在前面有所暗示,讓讀者覺得合情合理。例如,如果結局中突然出現一個之前從未提及的人物來解決關鍵問題,或者某個角色做出了與之前性格完全相悖的行為,而沒有任何鋪墊,就會讓讀者感到突兀和困惑,破壞了閱讀的沉浸感。所以,在情節收束過程中,每一個情節的發展和變化都要有跡可循,與前文的設定相呼應,這樣才能讓讀者順利地跟隨作者的思路,走進結局所營造的氛圍之中。

(四)營造氛圍與節奏把控

-根據想要傳遞的價值觀和信念的特點,營造出合適的結局氛圍,比如是溫馨感人的氛圍來烘托愛與親情的價值,還是緊張刺激的氛圍以彰顯正義戰勝邪惡的信念等。氛圍的營造可以通過環境描寫、人物的情緒狀態以及情節的緊張舒緩程度等多方面來實現。

例如,在營造溫馨感人的氛圍時,可以描繪溫暖的陽光灑在人物身上,彷彿給他們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象徵著愛與希望;可以描寫溫馨的家庭場景佈置,如客廳里擺放着一家人的合照,牆上掛着充滿回憶的手工製品等,這些細節都能傳遞出濃濃的親情;還可以刻畫人物之間飽含深情的眼神交流,比如父母看着孩子時那充滿寵溺和欣慰的目光,夫妻之間對視時飽含愛意與默契的眼神等,讓讀者感受到情感的溫度,沉浸在這種溫馨的氛圍之中,進而更好地體會到愛、包容、珍惜等價值觀的力量。

若是營造緊張刺激的氛圍,則可着重刻畫黑暗壓抑的環境,比如描寫陰森的廢棄工廠,四周昏暗無光,只有偶爾閃爍的燈光,還伴隨着陰森的風聲和奇怪的聲響,讓人不寒而慄;可以設置倒計時般緊迫的時間設定,如主角必須在十分鐘內拆除炸彈,否則整個城市將陷入災難,讓讀者的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愈發緊張;以及正邪雙方劍拔弩張的對峙場面,如正義的一方嚴陣以待,手中緊握着武器,眼神中透着堅定和無畏,而邪惡的一方則滿臉猙獰,揮舞着兇器,雙方互不相讓,一觸即發,通過這樣的描寫讓讀者彷彿置身於激烈的衝突之中,感受到緊張刺激的氛圍,從而更加強化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信念。

同時,要把控好結局部分的節奏,不能過於拖沓冗長讓讀者失去耐心,也不能倉促收尾顯得虎頭蛇尾。對於重點情節、體現核心價值觀的關鍵場景可以適當放慢節奏,細膩地展現人物的心理活動、行為動作以及對話內容等,讓讀者能深刻感受到其中蘊含的信念力量。比如在描寫主人公經過艱難抉擇,最終決定犧牲自己去拯救他人的場景時,要詳細地描寫他內心的掙扎,腦海中閃過的親人、朋友的畫面,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思考,然後再刻畫他堅定的步伐、毅然決然的神情和那簡短而有力的告別話語,讓讀者能真切地體會到這種自我犧牲所蘊含的偉大價值和崇高信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對於一些輔助性的情節收束,可以適當加快節奏,簡潔明了地交代清楚,使整個結局張弛有度,引導讀者順着節奏沉浸到故事最後的情境之中,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傳遞的價值觀。例如在交代一些次要人物的後續情況或者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件收尾時,就不需要過多的筆墨,簡單幾句話說明白即可,這樣能讓整個結局的節奏更加明快,重點突出,讓讀者的注意力始終聚焦在核心情節和價值觀的傳遞上。

(五)價值觀與信念的強化與呼應

-在結局中要通過各種方式強化想要傳遞的價值觀和信念,不能只是淺嘗輒止,而是要讓其深深地烙印在讀者心中。可以藉助人物之口,用直白且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將核心價值觀闡述出來,也可以通過人物的最終抉擇、行為方式等更加直觀地展現那些信念在其身上的體現。

比如在一部以誠信為主題的小說結局中,主人公在面臨巨大利益誘惑時,堅決拒絕並說出“人無信不立,我絕不能違背自己的良心和堅守的誠信原則”這樣的話語,就能夠強化誠信這一價值觀。又或者在一個講述友情珍貴的故事裏,當主人公的朋友陷入困境,主人公毫不猶豫地放下手中的一切,奔赴千里去幫助朋友,通過這種實際行動展現出對友情的珍視,讓讀者深刻體會到友情至上的信念。

此外,還要注意與前文所鋪墊、貫穿始終的價值觀和信念進行呼應,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讓讀者回顧整個故事時,能清晰地看到從開頭到結局價值觀是如何一步步展現、深化的,增強故事的連貫性和說服力。例如前文多次提到主人公對正義的嚮往以及面對邪惡時內心的掙扎,那結局處正義得以伸張時,主人公感慨萬千的內心獨白或者欣慰的神情等細節,就是對前文這種信念鋪墊的呼應,使讀者更能體會到正義實現的來之不易以及其珍貴之處。

再比如,若小說前文一直在強調努力奮鬥對於實現夢想的重要性,通過主人公在求學、工作過程中不斷克服困難、堅持不懈的情節來體現,那麼在結局時,當主人公終於站在夢想的舞台上,回顧過往的艱辛,眼中閃爍着激動與感慨的淚花,同時內心湧起對曾經努力的感恩之情,這種對奮鬥歷程的回顧和感慨就是與前文價值觀的呼應,讓讀者更加堅信努力奮鬥的力量,也讓整個故事在價值觀的傳遞上更加完整、有力。

(六)引發讀者思考與情感共鳴

-優秀的小說結局不僅僅是簡單地傳遞價值觀和信念,還要能夠引發讀者深入的思考,讓他們在讀完後會不自覺地去琢磨故事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以及對現實生活的啟示。可以通過設置一些具有啟發性的情節或者留下一些值得玩味的話題來達到這一目的。

比如在一個講述人與自然關係的小說結局中,人類雖然暫時解決了一次生態危機,但結尾處提到未來可能還會面臨更多未知的環境挑戰,這就促使讀者去思考人類究竟該如何更好地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做出哪些改變等問題。又或者在一部探討人性善惡的小說里,結局中展現了一個原本善良的人在極端環境下做出了違背道德的選擇,而周圍的人卻有着不同的反應,這就引發讀者去思考人性的複雜性、環境對人的影響以及道德的邊界等問題,讓他們在思考中不斷深化對人性和社會的認知。

同時,要努力營造出能與讀者產生情感共鳴的效果,使讀者將自身的情感代入到故事之中,與人物同喜同悲,進而更加認同所傳遞的價值觀和信念。這就要求在結局中對人物情感的刻畫要足夠細膩真實,無論是喜悅、悲傷、遺憾還是釋然等情感,都要讓讀者感同身受。

例如描寫一對戀人歷經磨難最終相聚的結局場景時,細緻地呈現出他們眼中閃爍的淚花、緊緊相擁的動作以及激動到哽咽的話語,讀者很容易就會被這種真摯的情感所打動,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情感經歷,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愛情的珍貴以及珍惜感情這一信念的重要性。再比如在描寫一位老人在臨終前回憶自己一生的遺憾時,那種落寞、悔恨的神情,眼中流露出的不舍和無奈,以及對身邊人輕輕訴說著那些未完成心愿的畫面,會讓讀者不禁想起自己身邊的長輩或者自己可能會面臨的類似情境,從而心生感慨,與故事中的人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也更能理解故事所傳達的關於生命、親情等方面的價值觀。

四、總結

通過以上十大方向的技巧分析以及對小說結局佈局步驟的綜合探討,我們可以看出,以傳遞價值觀與信念來塑造小說結局是一項需要精心構思、巧妙安排的創作工作。它並非簡單地堆砌情節或是生硬地說教,而是要將深刻的思想內涵巧妙地融入故事的肌理之中,讓讀者在不知不覺間受到觸動與啟發。

現代國內優秀小說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諸多值得借鑒的範例,它們宛如熠熠生輝的燈塔,照亮了創作者們前行的道路。這些作品通過不同的方式將深刻的價值觀和堅定的信念融入到故事結局之中,使得每一個故事都彷彿擁有了靈魂,具備了超越文字本身的力量,讓讀者在欣賞精彩情節的同時,也受到了思想上的啟迪和情感上的觸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創作者們在構思小說結局時,要充分考慮如何運用這些技巧和遵循相應的佈局步驟,根據自己想要表達的核心內容,選擇合適的方式來收束故事。這需要對整個故事的脈絡有着清晰的把握,從開篇時埋下的細微伏筆,到中間情節里人物的起起伏伏、矛盾衝突的層層推進,再到結局處價值觀與信念的升華展現,每一個環節都相互關聯、不可或缺。

例如,若想藉助人物蛻變來傳遞成長的力量,那就得在前期細緻刻畫人物的初始狀態,讓其缺點與迷茫躍然紙上,再通過一系列挫折與困境的磨礪,使其逐步走向成熟,直至結局呈現出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讓讀者真切感受到成長的不易與可貴,進而將這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內化為自己面對生活挑戰的勇氣。

又如,當採用希望寄託這一技巧時,要先把故事中的黑暗與絕望渲染到極致,讓讀者彷彿置身於茫茫黑夜找不到出口,而後巧妙地透出那一絲曙光般的轉機線索,最終在結局將希望的畫面明朗地展現出來,就像在讀者心中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即便合上書本,也能在生活中遇到艱難時想起那束穿透陰霾的光,從而懷揣希望繼續前行。

無論是主題升華所帶來的宏大意義感,讓讀者從個體故事中窺探到人性、社會乃至更廣闊天地的深邃道理;還是人物蛻變傳遞出的成長力量,激勵着人們在生活中不斷完善自我;亦或是通過留白藝術激發的無盡想像空間,促使讀者主動參與故事的再創作,深入思考生活的多種可能性等,每一種技巧和佈局方法都有着獨特的魅力和作用,值得創作者們深入研究和靈活運用,創作出更多能夠打動讀者心靈、傳遞美好價值觀與信念的優秀小說作品。

而且,在當今多元的文化環境下,讀者對於小說的需求不僅僅停留在娛樂消遣層面,他們渴望從故事中汲取智慧、獲得情感慰藉,找到與自己內心深處共鳴的東西。所以,創作者們更應重視小說結局中價值觀與信念的傳遞,以富有感染力和深度的方式,引導讀者去反思生活、擁抱美好,為構建一個充滿人文關懷和積極精神風貌的閱讀世界貢獻力量。

總之,小說結局作為整個故事的終章,承載着凝聚故事精華、升華思想境界的重任,運用恰當的技巧和合理的佈局去塑造它,是每一位有志於創作出優秀小說的創作者都應當用心鑽研、不斷實踐的關鍵環節,唯此,方能讓自己筆下的故事在讀者心中留下長久而深刻的印記,成為滋養人們精神世界的寶貴養分。

希望通過這樣詳細的分析與探討,無論是初涉小說創作領域的新手,還是已經有一定經驗的創作者,都能從中汲取靈感,在今後的創作中更加得心應手地塑造出令人回味無窮的小說結局,讓小說這一文學形式在傳遞價值觀與信念的道路上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如何寫一本獨特的小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如何寫一本獨特的小說
上一章下一章

第190章 傳遞價值觀與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