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談話
楊嗣昌見孫承宗如此開門見山、直來直去,便也不再拐彎抹角。
他微微皺眉,看着孫承宗說道:“督師,祖大壽有才幹不假,這我也清楚,但是他非常不好管啊。
督師大人,我和祖大壽並無私人恩怨,只要他實心用事,我一定不會厚此薄彼。”
孫承宗點點頭,神色凝重地說道:“這話我和祖大壽也說過。我告訴他,楊大人是受朝廷委派,身負重任。
他作為下屬,一定要聽從你的調遣,軍人嘛,大多都有些牛脾氣,需要我們好好引導。”
楊嗣昌微微嘆了口氣,眼中閃過一絲無奈,說道:“督師,下官明白您的意思。只是祖大壽此次對火銃分配之事極為不滿。
他手下的將領也在鬧事,這讓下官很是為難。朝廷有朝廷的旨意,我也不能擅自更改啊。”
孫承宗皺了皺眉頭,似乎也對這件事有些頭疼。
他沉默了一會兒,說道:“此事我也有所耳聞。楊大人,可否看在他往日的功績上。
再從中協調一下?畢竟現在大敵當前,內部不能亂啊。”
楊嗣昌眉頭緊鎖,在屋內來回踱步,思考了片刻后說道:“督師,不是下官不給祖大壽麵子。
此次火銃分配是按照朝廷的安排,綜合考慮了各方面因素。
若此時為他更改,其他將領也會有意見,這會讓局勢更加複雜。”
孫承宗看着楊嗣昌踱步的身影,知道他也有難處。
他站起身來,走到楊嗣昌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楊大人,我理解你的難處。
但祖大壽在遼東軍中頗有威望,若是處理不好,恐生事端。
我們可以再想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不違背朝廷旨意,又能安撫祖大壽。”
楊嗣昌停下腳步,看着孫承宗,眼中閃過一絲希望,問道:“督師有何良策?”
孫承宗沉思片刻,說道:“可否在其他物資分配上,對祖大壽部有所傾斜?
或者在訓練資源上給予他們一些支持?
讓他們感受到朝廷對他們的重視,也讓祖大壽知道,你楊大人是公正的。”
楊嗣昌微微點頭,摸着下巴說道:“督師的建議倒是值得考慮,不過,這還需要和其他將領商議,不能讓他們覺得朝廷偏袒祖大壽。”
孫承宗笑道:“楊大人考慮周全,此事還需你從中斡旋,我相信以你的能力,定能處理好。”
楊嗣昌拱手道:“多謝督師指點,下官定當儘力。”
此時,孫承宗走到窗邊,望着窗外的天空。
神色有些憂慮地說:“如今後金韃子日益強大,我們不能自亂陣腳。
遼東的軍隊,就像一個拳頭,只有握緊了,才能有力地出擊。”
楊嗣昌也走到窗邊,與孫承宗並肩而立,說道:“督師放心,下官定當以大局為重,確保遼東局勢穩定。
孫承宗轉身看着楊嗣昌,目光中帶着一絲欣慰,說道:“楊大人辦事得力,我很放心。
希望在你的坐鎮下,遼東能夠度過此次難關。”
楊嗣昌感受到孫承宗的信任,心中一暖,說道:“督師的信任,下官定不辜負。”
孫承宗坐在楊嗣昌對面的椅子上,他那飽經風霜的面容上寫滿了疲憊。
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溝壑,每一道紋路似乎都訴說著他為遼東局勢操勞的故事。
他微微皺眉,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緩緩開口道:“楊大人啊,老夫如今是越發覺得力不從心了。
這把老骨頭,終究是敵不過歲月。”
他邊說邊輕輕搖頭。
右手微微顫抖地撫上自己的鬍鬚,“我雖身為督師,卻眼睜睜看着遼東局勢糜爛至此,不能為朝廷解憂,實乃心中有愧啊。”
楊嗣昌一聽,趕忙滿臉堆笑,眼中閃爍着討好的光芒,身體微微前傾。
拱手說道:“督師大人這是哪裏話?大人您可是朝廷的柱國啊!
遼東能有如今的局面,全賴大人您殫精竭慮。大人萬不可有如此想法。”
他邊說邊觀察着孫承宗的表情,眼神中滿是尊敬。
孫承宗看着楊嗣昌,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
溫言說道:“楊大人的能力,老夫心裏是有數的。遼東這片是非之地。
有楊大人在,說不定會比老夫在的時候更好。
老夫只希望,那被后金韃子奪去的大明國土,能在楊大人的手上收復回來啊。”
他說話時,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期待,聲音雖然溫和,卻有着不容置疑的堅定。
楊嗣昌頓時露出詫異的神情,他瞪大了眼睛,嘴巴微微張開,似乎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話。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回過神來,結結巴巴地說道:“督……督師大人,您……您這是何意?下官何德何能……”
孫承宗擺了擺手,打斷了他的話:“我意已決,準備向朝廷請辭,在奏疏里,我會把一切都說明白。
今後這遼東,就拜託楊大人了。”
他的表情嚴肅而莊重,眼神緊緊地盯着楊嗣昌,不容他有絲毫推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楊嗣昌連忙擺手,臉上露出驚慌的神色。
忙不迭地說道:“不敢不敢啊,督師大人,有您坐鎮遼東,下官做事還有個依靠。
您要是走了,日後若是有個什麼突發之事,下官可找誰商量去?這遼東可離不開您啊!”
他說著,額頭竟冒出了細細的汗珠,用手帕不停地擦拭着。
孫承宗見狀,微微一笑,眼中帶着幾分讚許:“楊大人,你本就有宰輔之才,又何必總是依賴他人?
你只要好好乾,朝廷自然會全力支持你。老夫相信你的能力。”
他的笑容中帶着一絲鼓勵,讓楊嗣昌有些受寵若驚。
楊嗣昌怎麼也沒想到,今天孫承宗前來,本以為是為祖大壽說話這等要事。
卻沒料到竟又爆出這等辭職的大事。
他眉頭緊鎖,心中思緒萬千,嘴上卻說道:“督師大人的事,下官不敢妄加揣測,一切自然有皇上定奪。
但以卑職之意,實在是不想督師大人離開遼東啊。”
他微微低頭,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神色,不知是真的不舍還是另有想法。
孫承宗點了點頭,說道:“楊大人倒是個厚道之人。”
他重新靠在椅背上,似乎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後,楊嗣昌小心翼翼地問道:“督師,那遼東之事,您能不能給下官指點一二?”
他眼神中充滿了渴望,身子又不自覺地向前傾了傾。
孫承宗聽到這話,沉思了許久,才緩緩開口。他目光深邃。
彷彿看穿了遼東的硝煙戰火:“若是明軍實力弱於后金韃子,那就採取堅壁清野之策。
把百姓、糧草都妥善安置,讓韃子即便佔了土地,也無法得到補給。
若是明軍勢力強,則可與后金韃子決一死戰,揚我大明軍威。”
他說話時,聲音沉穩有力,每一個字都彷彿蘊含著千鈞之力。
楊嗣昌聽了,眼中一亮,趕忙拱手拜道:“多謝督師指教,屬下一定銘記於心,不敢有絲毫忘懷。”
他的臉上露出興奮的神色,似乎已經在想像着自己按照孫承宗的策略在遼東大展拳腳的場景。
孫承宗沒有說話,只是靜靜地看着窗外。
此時,夕陽的餘暉透過窗戶灑在他的身上,給他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他像是一尊古老而堅毅的雕像,承載着太多的責任與滄桑。
過了一會兒,他站起身來,說道:“時間不早了,我還要趕回錦州。楊大人,今後遼東就看你的了。”
他整了整自己的衣衫,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決絕。
楊嗣昌趕忙起身,恭恭敬敬地送孫承宗出門。
他微微彎腰,語氣誠懇地說道:“督師大人放心,我楊嗣昌定當與遼東共存亡,不負大人所託。”
孫承宗回頭,嘴角露出一抹淺笑,說道:“好!告辭!”
說完,他便大步流星地走出巡撫衙門。
他的步伐堅定有力,彷彿在向這片他為之奮鬥過的土地告別。
他的身影在夕陽下漸行漸遠,卻在楊嗣昌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楊嗣昌站在門口,望着孫承宗離去的方向,久久沒有回神。
他的臉上表情複雜,既有對孫承宗離去的不舍,又有對未來獨自肩負遼東重任的忐忑。
他握緊了拳頭,暗暗發誓,一定要在遼東做出一番成績,不辜負孫承宗的信任。
回到衙門內,楊嗣昌坐在書桌前,回想着孫承宗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
他拿起毛筆,想要記錄下孫承宗關於遼東局勢的策略,卻又忍不住停下筆來,陷入沉思。
他深知,未來的遼東之路,必將充滿艱難險阻,但他也明白,這是他展現自己才華、為朝廷效力的絕佳機會。
他重新提起筆,在紙上寫下了“遼東之責,重於泰山”幾個大字,眼神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
而此時,已經在回錦州路上的孫承宗,坐在馬車裏,眼神望向遠方。
他的心中既有對遼東的不舍,也有對朝廷未來的擔憂。
他知道,自己的離開或許會引起朝廷的震動,但他也相信,楊嗣昌有能力挑起遼東的重擔。
馬車在顛簸中前行,孫承宗閉上了眼睛,似乎在回憶自己在遼東的點點滴滴,那些戰鬥、那些決策、那些與將士們共度的艱難時光。
他的臉上時而浮現出微笑,時而又露出凝重的神色。
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或許即將結束,但遼東的故事,還將繼續……
楊嗣昌在衙門裏,反覆琢磨着孫承宗提到的堅壁清野和決戰之策。
他叫來手下的將領,開始商討如何根據目前明軍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具體的計劃。
將領們各抒己見,有的主張立刻加強防禦工事,為堅壁清野做準備;
有的則認為應該積極訓練士兵,等待時機與后金決戰。
楊嗣昌認真地聽着,時而點頭,時而皺眉,他在權衡着每一個建議的利弊。
他深知,這每一個決策都關乎着遼東的生死存亡,關乎着大明的邊疆安寧。
孫承宗的馬車繼續在官道上疾馳,車窗外的風景如同一幅流動的畫卷,但他無心欣賞。
他想起了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將士們,想起了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
他的心中滿是感慨,自己在遼東多年,雖竭盡全力,卻仍未能徹底扭轉局勢。
他希望楊嗣昌能夠比自己做得更好,能夠讓遼東重新恢復安寧。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傷,這種憂傷,只有經歷過無數次戰爭與磨難的人才能體會。
楊嗣昌與將領們討論了許久,終於有了一個初步的計劃。
他決定先派人去偵查后金韃子的動向,同時加強邊境的防禦工事建設。
他深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沒有完全了解后金的情況之前,不能貿然行動。
他下令讓士兵們加緊訓練,提高戰鬥力,為可能到來的戰鬥做好準備。
他在衙門裏來回踱步,心中既有對未來的期待,也有一絲不安。
他知道,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不容有絲毫差錯。
孫承宗離錦州越來越近,他的心情也越發複雜。
他不知道朝廷會如何看待自己的請辭,也不知道遼東在楊嗣昌的手中會走向何方。
但他知道,自己已經儘力了,他為遼東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孫承宗回到住所后,便開始着手寫請辭的奏疏。
他在奏疏中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對遼東局勢的看法,同時也對楊嗣昌的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
他希望朝廷能夠批准自己的請辭,讓年輕有為的楊嗣昌來接手遼東事務。
他寫得很慢,每一個字都斟酌再三,因為他知道,這封奏疏一旦呈上,將改變遼東的格局。
孫承宗寫完奏疏后,長舒了一口氣。
他將奏疏仔細地收好,彷彿放下了心中的一塊大石頭。
他知道,自己的決定或許會引起朝廷的爭議,但他相信,這是對遼東最好的安排。
他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默默祈禱,希望遼東能夠早日擺脫戰亂,恢復和平。
他的身影在月光下顯得孤獨而又堅毅,就像他在遼東的這些年,獨自堅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責任。
孫承宗的請辭奏疏很快就被送往了朝廷,朝廷上下一片嘩然。
有人惋惜孫承宗的離去,有人則對楊嗣昌能否勝任表示懷疑。
但無論如何,朝廷的決策將決定遼東的未來。
孫承宗在錦州等待着朝廷的消息,他的心情平靜如水,他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無論結果如何,他都無愧於自己的心。
在朝廷的朝堂之上,大臣們就孫承宗的請辭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有的大臣認為孫承宗勞苦功高,應該挽留;
有的則認為他年事已高,或許楊嗣昌能帶來新的氣象。
皇帝坐在龍椅上,靜靜地聽着大臣們的爭論,他的心中也在權衡利弊。
遼東的局勢關係到大明的安危,他必須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