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論熱

第478章 論熱

西醫與中醫相比,劣勢在哪裏呢?

西醫太不精細了,雖然他們在實驗室里研究了那麼多,不斷做基礎試驗,按道理說應該是很細緻了,但是在臨床上會發現,對於疾病的治療卻極其粗淺。

比如說用藥方法上,儘可能的傻瓜式用藥。

什麼病,吃什麼葯。

完了?是的,完了。

比較複雜一點的,可能就是對於激素用藥了,大量衝擊使用時用量是多少,用幾天,然後怎麼減量使用。

對於疾病的發展,以及病情的變化,西醫顯得很遲鈍,除非是經驗豐富的醫師,會在治病的過程中顯得更加細緻。

這種細緻提現出對這個疾病的進展與預后。

但是這種變化,西醫的指南上,顯得太過粗淺了,人是個體化的,用腦子想也知道,都是一個標準的治療方案,那麼最後得到的結果也只能是個大致範圍。

“關於熱病,無疑《傷寒論》為大成之作,總括一切外感疾病。如果想要討論,那麼還是要從張仲景這裏找。”

譚主任老臉一紅:“可是傷寒裏面各種發熱都有,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根本分不清什麼時候用怎麼。”

“在《傷寒論》中,太陽、陽明、少陽,都有發熱,只有‘惡寒’才是太陽病表證。”李介賓苦笑道:“外感熱病體溫升高時,經方醫生關心的是‘惡寒’、‘惡風’的有無,而西醫關心的是體溫到底升高了多少……”

李介賓翻看着醫囑中的各類方劑,其中辛溫與辛涼劑都有,他指着一劑銀翹散說道。

“到了現代社會,對於外感熱病表證的體溫升高,使用辛溫的方葯,不僅僅是患者,甚至很多中醫心裏都會感覺到彆扭。

尤其是現在中藥以寒熱分類,中醫會有一種,明明是發熱,卻用熱葯的荒誕感。

而溫病學派用風熱犯表來概括,就很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了,所以‘辛涼解表’法盛行一時。

因為溫病學派的病因病機理論,表面上能解釋中醫藥診治的機制,所以頗受社會歡迎。”

這段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消化了一陣,依舊是腦子拗不過這個彎,約定成俗的想法理念想轉變過來,確實是很難的,尤其是當下主流教材上以風寒風熱立論,更是讓人思維錯亂。

李介賓靜靜的看着他們,太陽病診斷的正確與否,對於經方來說,是一個大門檻,這裏理解不理解反倒是次要的了,能不能正確使用,這才是最難的一關。

試問,遇到一個體溫飆升、脈搏增快的患者,即使他出現了高熱、惡寒、脈浮,你能不能診斷為太陽病?敢不敢使用辛溫藥物的處方?無疑是個考驗。

“那你的意思是說,體溫升高可以用麻黃湯嗎?”人群里一個醫生好奇問道。

李介賓搖了搖頭,這就不是體溫的問題了,過了太陽病的大門,那麼就要學會熱病的不同階段。

初起的惡寒會隨着病邪的深入,越來越輕,反之是發熱越來越明顯。

在這個過程中,便是古人所說的“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太陽病正是有“惡寒”這個癥狀,就可以用熱性的解表葯。

所以關鍵點在於“惡寒”,而非體溫,即使體溫到了40攝氏度,只要具有“惡寒”的癥狀,就說明人體抗病所需要的熱度還沒到達位點,就要用辛溫的葯來抗病。

這時候的發熱,是反應性的發熱,是人體抗病需要的發熱。

“假如這個時候潑冷水,就是把它抑制住了,身體就會遭到極大的損害,等同背刺了自己的免疫系統,削弱了抗病的力量,所以這個時候應該發汗,把病邪驅趕出去。”

“經云:身若燔炭,汗出即散。中醫的思路就是給邪以出路,要通過一個通道排出去,發汗、瀉下、利尿都是這樣的管道。”

講到這裏,很多人就能聽明白了,只是還有人問道:“那你的意思是,就沒有風熱了嗎?辛涼解表又有什麼意義?”

李介賓笑了,“別著急嘛,我們剛剛講的是‘惡寒’階段,還有下一個階段嘛。要知道傷寒論一整本書都是在講外感病的發病,裏面113個方子,而西醫對肺炎就只有一種應對措施——抗生素。

西醫在治療外感病的簡陋與仲景成了鮮明對比。”

“溫病學派的萌芽是來源於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河間,他集合了內經與傷寒論,倡導辛涼甘寒解表,為外感表證開闢了新的門徑。”

李介賓開始在白紙上畫圖示意。

“劉河間的私淑弟子張子和則是傷寒宗仲景,熱病從河間,辛熱、辛涼並用。

明清時期,溫病學派大行,偏愛辛涼而畏懼辛溫的見解成為了社會風氣,為了糾正時弊,傷寒學派否定溫病學派。

如陸九芝,認為太陽病唯有表寒證,所謂的‘表熱證’是陽明病………”

表證,表證。

溫病學派會告訴你,早期的傷寒跟溫病,其實是很難分辨的。

而李介賓更乾脆。

“早期的傷寒跟溫病,本來就是一回事兒,只是預後轉歸的不一樣而已。”

風熱犯表有個癥狀描述是“惡寒輕、發熱重”,這個表述很不好理解。

而實際上就是說,隨着病邪的深入,疾病的發展,人體的惡寒感越來越少,發熱感越來越重,這是個此消彼長的過程。

而風寒與風熱的關係,是前後關係,而並非並列關係。

李介賓寫出來了一個方劑“麻杏石甘湯”。

“麻杏石甘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

麻黃湯:麻黃,杏仁,桂枝,甘草。”

眾人彷彿見鬼了一樣,靠,這麼多年怎麼沒發現呢!

麻黃湯跟麻杏石甘湯,居然只有一味葯不一樣!

石膏與桂枝?

麻黃湯治療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無汗。

而麻杏石甘湯治療“外寒里熱,肺熱壅盛證”,無汗而喘,“無大熱”。

這裏的“無大熱”,解釋並非沒有熱,因為麻杏石甘湯治療的就是西醫名為肺炎的疾病,怎麼可能沒有發燒?

“無大熱”是治的表熱,也就是表證發熱。

此時,由表入里,而麻杏石甘湯,為寒涼派、溫病學派祖方!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
上一章下一章

第478章 論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