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山長選舉(一)
首先出場的是李重光,他清了清嗓子,接着就脫口而出一首,自己剛剛以太平為題作的詩。
四時景色新,花香鳥語鳴。
長城巍巍立,國家強盛勢。
文治武功盛,聖明太后情。
百姓感恩戴,萬世傳頌名。
李重光的聲音在台上回蕩,朗誦完那首意味深長的詩詞之後,台下一片掌聲,但那掌聲之中,卻充滿了複雜的情緒,支持的有,懷疑的也不少。
他滿臉得意之色,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狡猾光芒。
岑姊簫望着李重光那似有若無的得意神情,心中暗自思忖:這首詩詞,表面上頌揚太平盛世,實則暗藏玄機。
她作為一名穿越而來的現代女性,對這個時代的人們有着深刻的了解,她清楚地知道,這樣的詩詞,對於他們所處的時代的人有多麼隱晦的煽動性,讓人不寒而慄。
李重光接着講到,如今大周,國泰民安,百姓富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北方的狼居族被我們一舉擊敗,西方的西項族被我們牢牢鎮壓,我大周精軍戰無不勝。
這,難道不就是——太平嗎?如今,天子雖未親政,但無論大小事務,有太后親力親為。所以我這首詩詞也是頌揚太后的豐功偉績,對太後為大周帶來的太平盛世,感恩戴德。
岑姊簫的眉頭微微皺起,她暗自揣摩着李重光的真實意圖。他這番話看似是在歌頌太平盛世,但實則是在暗示着,如今的天下,是太后一人說了算。他這首詩詞,與其說是讚美太平盛世,不如說是對太后專權的赤裸裸的歌頌。
岑姊簫心中暗自警醒,她知道,李重光的這首詩詞,絕非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她必須小心謹慎,不能被李重光的表面文章所迷惑。
陳秭歸也對李重光的詩詞產生了懷疑,輕聲對不遠處的岑姊簫說到:“我認為李監院的詩詞太過刻意,太過粉飾太平。真正的文學應該反映社會現實和民眾的生活,而不是單純追求華麗辭藻。”
陳秭歸提到,歷朝歷代中一些偉大的學者大家,他們的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為他們敢於直面社會的問題,用文學的力量喚醒民眾的意識。
岑姊簫聽后贊同的回答:“我和你的觀點不謀而合,大師兄。我覺得真正的文學應該關注社會問題,反映百姓的疾苦。只有這樣,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才能進步。”
陳秭歸點頭表示贊同,說道:“不錯,文學應該成為社會的鏡子,反映真實的一面。只有直面問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就在二人交頭接耳之際,李重光已作答闡述完畢,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依舊是一副悠然自得,洋洋得意的樣子。
“下面有請第二位候選人,陳秭歸。”韓大人話音剛落,台下一陣雷鳴般的掌聲,幾乎要將整個大殿掀翻。台下的人群沸騰了,每個人都興奮地熱情鼓掌,甚至有人忍不住站起身來,揮舞着雙手,高聲叫喊着。
“大師兄!大師兄!”
“大師兄威武!”
“大師兄加油!我們相信你!”
無論是台下嚴謹的先生、青澀的學子,還是墨客、行商等等,每個人都對陳秭歸充滿了期待。
作為照因書院的大師兄,陳秭歸在眾人心中有着不可撼動的地位,人氣極高的陳秭歸在眾人的矚目中走向了台中央,他步伐沉穩,神色從容。
一襲青衫,一身書生傲骨之氣,陳秭歸對着三位考官及台下的眾人恭敬的作揖行禮。
“各位,在下抽到的題目和剛剛李監院的略有不同,我的是民生,且聽在下所作。”陳秭歸的聲音清晰而不失溫和,他那低沉的嗓音彷彿帶着一股魔力,令台下的人們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期待着陳秭歸接下來的精彩表演。
陳秭歸吟誦起自己的詩篇,他的聲調跌宕起伏,抑揚頓挫,像是敘述着每一個普通百姓生活的微妙與瑣碎,滿載着情感與深意,輕聲低語着對未來的期盼和對過往的追憶。
“失地薄田望家貧,淚灑荒原恨滿襟。”他的第一句一出口,便引得台下一片寂靜。
“昔日耕犁今何在,當年稻麥已成塵。”第二句詩,則將人們帶入了那一片荒蕪的景象,那曾經繁榮的景象,如今已成過眼雲煙。
“家破人亡何處去,生計無着苦難尋。”第三句詩,則將人們帶入了那無家可歸的境地,那無以為繼的生活,如同一道道傷疤,深深地刻在他們的內心。
“但願天公開眼見,賜民良田樂豐年。”他的最後一句詩,則帶着一種期盼,一種渴求,如同一聲聲吶喊,在眾人的心中回蕩。
岑姊蕭的眼神不由得一亮,沒想到大師兄選擇了“民生”,所創作出來的詩句也充滿了力量和感染力。
“這位大師兄果真是才識過人,更有佳句,而且詩句很貼近於她的現代視角。”她低聲喃喃自語。
“他的最後一句像是發出的挑戰和質疑,是對整個朝代舊有秩序的質疑。”她心中暗想,這個陳秭歸,不簡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此時,韓大人的表情微變,他默默地注視着正在宣講作品的陳秭歸,眼神中帶着一絲複雜,一絲擔憂。
“百姓的疾苦豈能被忽視?”陳秭歸停頓了一下,目光掃視着台下的眾人,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着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
“每次百姓們都聽到的是假以時日,正在計劃決策,可假以時日,計劃決策並不意味着袖手旁觀,而是要抓住每一個機會,實際的為百姓爭取更多。”他的聲音如同一道閃電,劃破了沉寂的空氣,直擊每一個人的內心。
“土地大部分收歸朝廷,平衡貴族與百姓的土地均衡權,貴族可通過與百姓合作耕種和開墾荒地,以增加農業的產量,人人有地種,家家吃飽飯,改善大家的生計條件。”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一個顛覆傳統的方案,如同一個石子落入了平靜的湖面,激起層層漣漪。
“雖說目前,國庫財政蓬勃充盈,陛下和太后以及朝中眾大臣治國之功,功不可沒。然而問題的嚴重性就是我大周每年頻頻征戰,早已筋疲力盡,外強中乾,長此以往必會導致岌岌可危的被動局面。”陳秭歸用冷靜的語氣,分析着當前的局勢,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醫者,在為一個病人診斷病情。
“如今我國東南地區的大城市,物價高漲不止,普通民眾僅能勉力餬口,而遙遠偏遠地區卻源源不斷地產出各種物資,可悲的是由於缺乏高效暢通的物流渠道,反而導致大量物資積壓。”他用精準的語言,描繪着現實的困境,如同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在為一個問題尋找解決之道。
“若我大周能夠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物資流通網格,那麼偏遠地區的物資才能得以送至大型城市販售,從而獲得應得利潤,朝廷也能獲得相應的稅收,更能切實保障偏遠地區百姓的生計與生活。”
他提出了一個可行的方案,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如同一個充滿智慧的領導者,在為一個國家指引方向。
“總之削貴族其地,與民聯合,是為民強。促進全國物資流通,交易完善,增加稅收,是為國富。唯有如此的國富民強,所謂的百姓民生才能夠真正得到保障。”
他的最後一句話,如同一個誓言,一個承諾,在每個人的心中回蕩。
陳秭歸講完后,現場的氣氛已然變得尤為不同,台下的人們開始陷入思考,他們沉默着,腦海里充滿了陳秭歸的話語。
一些人微微皺眉,似乎在思考陳秭歸話語中的可行性。
另一些人則面露讚賞之色,認為陳秭歸的觀點很有見地。
還有少數人則表情複雜,似乎在權衡利弊,不知該如何抉擇。
現下,整個會場之內,氣氛明顯變得更為沉寂與壓抑。
陳秭歸自己也知道,剛剛的表達過於直白剛毅,便不多言,便作揖行禮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