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應奉聖意

第421章 應奉聖意

胡衍在明州與趙駟談的條件是,沿海水師可以按趙駟的規劃擴增戰艦。雖然朝廷以及荊湖江浙都巡檢司都負擔不起這項新增的開支,但是胡衍可以讓他所管轄的市舶司出面進行擔保,再由談建負責的四海銀行來提供貸款。

而這筆貸款的償還條件,則需要趙駟儘快啟動在南洋的新戰事。

當年胡衍就聽秦剛講過,占城國、獅子國、吳哥國、還有更西邊的駐輦國,這些都是在南洋、乃至西洋那裏等待着他們在準備完畢后,可以去征服的國家。

至於什麼時候算是準備完畢,當時都是要聽大哥秦剛來決定的。

到了現在,既然大哥不在了,一切的決定權就理由應放在了胡衍的手上。他覺得:有了新皇帝對於財富的巨大需求、更有了皇帝對於他來安排水師擴軍備戰的便宜行事授權,這個條件就應該算是成熟了吧!

所以,胡衍接下來提供的條件:趙駟一旦擴兵並訓練結束之後,無需經過樞密院的同意,一切依照昔日秦剛所持有的巡視領海理由,領兵南下。而之後所有的戰爭軍費開支,同樣一律是通過海商贊助、銀行貸款的方式解決。最後,等到戰爭順利結束,所獲的六成用來償還這些開支以及之前的借款與利息,剩餘的四成,便可上交給朝廷的趙佶就行。

一開始,趙佶聽了胡衍的建議后,對於沿海水師要拿去戰爭所獲的六成這一點很是心痛。但胡衍很快說服了他:分成比例的確是大了點,可是,想一想西北地區,為了防範西夏,哪一年不會投了上千萬貫,可就算是那樣,朝廷又何曾從那裏賺取回一分錢的贏利利潤呢?

再想一想,這次擴軍的成本、巨額的出征軍費,還有各種各樣的風險,都沒有要求朝廷來背負。而且最終的收穫,不論其多少,對於朝廷而言,都是意外之財,更可以讓趙佶可以按此理由,全部納入到自己的左藏庫中。所以,根本就不要把眼光盯着會被分走的六成,而是要真正地看到自己可以白白拿到手的四成嘛!

於是,趙佶終於很高興地答應了這個條件。

胡衍更不會白做此事,他非常明確地要求在水師扣下來的六成中,給自己預留這部分裏面的一成,理由是他需要用這筆錢去擺平在朝堂中有可能的各種非議。

根據商議的計劃,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先行南下試探一下,條件允許的話,就可以先去占城國那裏來一場行動。

明州這裏的事情安排好了,胡衍再去了蘇州,那裏是朱沖與朱勔父子倆的大本營。

朱勔在童貫回京之後,總是感覺在那個江南市易局裏做得並不是太舒心。主要是因為,市易局憑藉的是新黨的市易法,而正因為有着這麼一條正式的法令,總是有着一定的條條框框約束,而在這法度里行事,就算是可以加入一些主官的調節理解,可畢竟還是要受到各方面的的牽制,尤其是對於朱家父子的貪婪之心,難以滿足。

胡衍到了之後,便將自己的便宜大侄子叫來,先是分析了一番京中的形勢,又指點了朱勔如何去迎合應對新天子的種種需求。

於是朱勔便開口道:“衍叔,我是這麼著理解的。這江南市易局,擔的是市易之法,無論如何,總是要背負着促進市易法的包袱與重擔,折騰來去,受限太多。小侄以為,如今的生意,再怎麼做,也比不過與皇家來做。而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們這些臣子的各種努力,歸根結底,還是要為皇帝做事、為官家分憂!所以,小侄有一個想法,咱們要做的衙門,應該將方向與準則儘快地調整過來,就是全心全意地為官家服務,為皇帝盡忠,所以咱們的這個衙門,還得改一個名字,才能彰顯與眾不同的地位嘛!”

“嗯,有理!你覺得該叫個什麼名字好呢?”

“咱們就是給朝廷就應對需求,給官家奉獻好物,莫不如就叫應奉局如何?”朱勔建議道。

“好名字!”胡衍贊道,“我本來就有此意,而且又有賢侄你的才能與共識,這個應奉局我也就非常放心地設在蘇州這裏。有你們的辛苦操勞,又對這裏的各方面情況熟悉,正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事。”

朱勔先是一喜,又是一憂,問道:“只是這應奉局放在蘇州,可是要受蘇州及兩浙路的官衙約束?”

“無妨,蘇州應奉局直接聽從我在京城的講議司,與任何地方衙門沒有關係,你們都直接聽命於我,這點,朝廷政事堂會有說明,官家那邊也會有聖諭。”

朱勔聽了大喜,連聲稱這蘇州應奉局一旦直通朝廷中樞,聽命於講議司的話,未來行事必然是如魚得水。

“衍叔您放心!杭州龍山別院那裏,還有司琴小嬸,我都會立即安排到蘇州這裏。蘇州太湖之邊,一定會給衍叔你安排一處更加舒適的別院。”

胡衍點頭,他很滿意朱勔的貼心與用心。此時又丟給了朱勔幾份官告文書道:“這些都是我向陛下為你父子倆請來的軍功官告,給你的,是正六品的四方館使之職,給你父親的,是從七品的西上合門副使。這些可都是陛下特別開恩所授啊!”

朱勔一看,更是感動地是五體投體,立即先是面向北方遙拜,以示要謝過聖恩,再轉頭過來再給胡衍磕頭拜謝。

胡衍給朱勔父子搞來的這些官告,雖然聽起來已經到了正六品、從七品,但都是武職,這些官品的升遷,都只需要一些軍功就可以。胡衍先是幫他們偽造了一些從軍的經歷,再隨便把別人剿匪滅賊的一些軍功都改到他們的名下,然後再去請功升職,這些動作,在流程上看起來毫無破綻,而且也是符合著朝廷的法度。

同時,就像趙佶直接把自己的王府玩伴高俅提拔到了禁軍的最高位置殿帥之職一樣,將朱勔父子提拔了之後,給他們的實際差遣,只是一個之前從未聽說過的蘇州應奉局裏的官員位置,也不會引起宰執們的過多注意。

胡衍與趙佶算是將大宋朝堂中的官制漏洞研究到家了。

“奇珍異寶、奇花異石,盡可搜之,寧濫勿缺。”這是胡衍臨行前留給朱勔的十六個字。

胡衍一回到京城,就遇上趙佶提出了重建景靈宮的想法。

這趙宋皇族認黃帝是自己的始祖,並在曲阜壽丘修建了專門祭祀黃帝的景靈宮,只是後來卻毀於仁宗時期的火災。再之後的神宗、哲宗,都在過着拚命省錢的日子,也就沒有顧得上重修之事。

一直到了趙佶時,想着庫里的豐富稅收,便就起了重修的念頭。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胡衍立即快信指示,讓朱勔按期徵集四千餘塊太湖石。

一時間,蘇州、常州、湖州這環太湖的三地,成千上萬的山民石匠以及船戶水手,盡被供奉局驅使,前往湖岸各處的危壁削崖,或者是在近湖岸的積淤湖底,遍尋各種有着瘦、漏、透、皺特點的太湖石,並開鑿挖掘而出。這些太湖石不僅體量巨大,而且普通運輸時又恐被破壞。

最終,朱勔還是強迫工人想出辦法,用膠泥填充這些石頭的透孔,再在外面裹以巾麻防撞,最後再盡數如期運往壽丘,成為景靈宮建設中唯一按期交付任務的一方,甚得趙佶的歡喜與滿意,立刻囑咐胡衍,再給他們父子倆的官階各升一級。

從中得益的朱勔父子,看到了自己升官發財的捷徑。於是,這番回去之後,更是在奇花異石的收集方面,全力而為。

從此,在這江南一帶,無論中百姓、還是鄉紳,只要在家中能有一木一石稍堪賞玩,朱勔就會率領局內衙役直衝而入,立刻便在這些東西上面貼上黃色封條,意為它們成為了被朝廷看中的御前貢物。對於這樣的貢物,他會以採辦購買為名,直接從庫府中支取高額的錢財。而在實際操作中,或者是原物主迫於淫威,或者是根本無法應對應奉局的豪取強奪,幾乎是分文都無法拿到。

百姓要是忍氣吞聲倒還好,但凡稍有怨言,則立即被冠之以“大不恭罪”,立即緝捕入獄,轉而敲詐勒索,稍差一點的人家就會被逼得賣兒鬻女,傾家蕩產。

僅此一事,這朱家的財富便就如吹氣一般地迅速膨脹起來。

沒有了大哥秦剛在頭頂上的制約,此行江南又完成了與趙駟之間的合作,消除了私底下最大的威脅擔心。回到京城之後,志得意滿的胡衍,又收到了沿海水師即將於八月之後正式開拔,南下巡閱的消息。這也就意味着,不出半年,沿海水師必然能夠為天子、同時也能為他個人帶來滾滾不盡的財富!而他也會因為此事的立功,在官家的面前更進一步。

眼前的形勢如此地順利,讓他竟不由自主地想起:在小時候大家一起玩遊戲時,他也是曾經做過領頭的主角,也曾有過叱吒風雲的種種夢想,只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三人中逐漸優秀的秦剛成為了大哥,更是成為了他一直無法擺脫依賴及畏懼的一個人。

直到白馬縣渡口,他才感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在那三聲爆炸聲中回歸了穩定。

再也沒有人指責說他的想法正不正確、合不合理!再也沒有人評點他的做法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價值!他也從來沒感覺過自己距離成功與峰頂如此之近!從來沒有發現自己對於身邊所有人存在的作用會如此之大!

或許從這個角度及結果來看:大哥秦剛還是走了的好!

胡衍在心底這樣對自己說。

水師的海外掠奪成果還需再多等幾個月,不過市舶司的上半年海稅收入顯示了這一行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同時,改組后的蘇州應奉局更是喜報連連,除了圓滿完成景靈宮四千餘塊太湖石的徵集運輸任務以外,在京城的汴水碼頭處,每個月都有蘇州應奉局的花綱石船隻開到,給宮中那位口味獨特的天子趙佶帶去一樣又一樣的令他歡喜不已的奇花異石。

蔡京與童貫雖然很早就已經關注到了崛起速度極快的胡衍,只是先前忽略得太多,又或者彼此還處於相互合作的階段,也就看着胡衍與高俅在拉拉扯扯之間越走越近,結為了同盟,又無奈地看着胡衍以完全忽視官場規則的方式在趙佶的面前越走越受寵。

崇寧二年七月,胡衍因海稅增長有功,升至從六品的朝奉大夫,並賜紫金魚袋,又加直顯謨閣的貼職。朱勔因進奉奇珍有功,升正六品的四方館使。

前途一片光明的胡衍十分得意,以至於錢貴跑來向他提醒一條重要消息時,卻也沒有放在心上:河北順風行在四月底時曾接了一項由北遼投往江南之地的保密消息急送業務,收費相當昂貴,而且無論是下單之人、接收之人以及傳送的消息內容均無法搞清楚。

胡衍簡單聽了一下,卻相當地不以為然:“如今天下太平,江南那裏做宋遼生意的人也就多了,所以,花錢買一條消息,肯定是其中的利潤足夠。不過我看這條消息,雖然是從遼國傳對江南,但是在中間連京城一線都不去走,就說明它重要不到哪裏去。重點還是給我放在京城這一邊!”

也是在這一年,宗澤的丁憂結束。由於有了之前的調令,現任的兩浙路轉運使對這個前龍游縣令還算是多了幾分看重,直接上報把他留在了兩浙路,指派去了崑山縣為縣令。

宗澤能到崑山縣為縣令,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卻是因為在這半年多來,蘇州應奉局成立之後,蘇州轄境之內的各地受害尤重。

而朱勔自從進貢了三株奇異黃楊進京,並還受到了天子趙佶的親自接見,回鄉之後,更是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莫說對蘇州下面的各縣官吏都視若無物,就連蘇州的知州、通判等人,也絲毫不被他放在眼裏。

所以這崑山原有的知縣與縣令,先後都找到了各種關係與理由調任或轉任,職位空下來之後,也無人再去,一直到這次宗鐵頭的上任。

鐵頭就是鐵頭,上任十天,崑山縣衙役就和應奉局衙役對幹了三架,而且戰果是全勝,應奉局裏長駐崑山的人手全軍覆沒,大多都被關進了崑山縣的監牢裏。

這應奉局剛成立之初,一直只在蘇州城內以及轄下的幾個縣裏活動,其自行招募的這批人手,多是地痞流氓、行的又多是欺人霸物之事,百姓鄉紳多是敢怒不敢言。只是這次,崑山的百姓聽說來的新縣令素有鐵頭之稱,從不畏懼豪強,所以第一天送過來狀告應奉局的狀子就有五六份,第二天的則更多,其中九成九都是控訴這應奉局的種種罪惡。

宗澤是個什麼脾氣?立即把縣衙里所有的衙役都召集在一起說:“朝廷有王法,大宋有刑統,這個地方能持刀槍棍棒的無非三種人:廂軍、衙役和土匪。本官來之前問過了,崑山境裏無廂軍駐紮。所以從今天起,你們上街巡邏,看到拿兵器的不是我們自己人,就勒令對方立即繳械,不聽從的均以土匪論處。你們只要敢抓,我就敢判!但是如果你們自己就軟了,就別指望我再說什麼!”

其實自從這蘇州應奉局成立之後,整個蘇州境內的衙役都在受氣。對於他們而言,其實又拍不到應奉局的馬屁,都是委屈了自己,只能給上官們多面子。

難得這次來的新縣令明確他們可以和應奉局的人對着干,加上至少還有幾個相對正直的本地人,早就對這幫橫行霸道之人不滿了。

於是,縣衙里的衙役首次雄起了,他們先是宣佈崑山境內唯有自己才有執法的資格,然後開始增加巡邏,主動外出收集百姓的投訴與舉報。

而一旦出現了與所謂蘇州應奉局衙役之間的衝突、對抗的時候,他們就立即宣佈宗縣令的判斷與解釋,首先否定掉對方的行事權力,然後明確發出警告。當然,一向蠻橫習慣了的應奉局衙役自然不會理會他們的警告,接下來便就是真刀實槍的衝突與對抗了。

雖然說,崑山縣的衙役本質上也是外強中乾的紙老虎,但是他們畢竟還是一直在縣是摸打滾爬了好幾年,在這三場群毆之中還是取得了全勝的戰績,一舉將崑山地面上的應奉局勢力盡數掃清。

朱勔聽聞后自然大怒,立即派人拿着他開出來的公文前來崑山要人,此時的宗澤在表面上客客氣氣地承認這份公文,並表示他會立即通知放人,但是同時也表示:

“向來只規定州衙、縣衙才配衙役,禁軍、廂軍才有士兵,應奉局若是在崑山地界上有什麼執法需求,還得像今天這樣持公文來請本官出人出力配合才妥。否則,這些肆意妄為之徒要是再次出現,本官依然會再次下令抓捕!”

縣丞私下擔心地問他:“假如這應奉局真的就是下公文請我們去幫他們徵收搶奪民間之物,我們怎麼辦?”

宗澤笑笑道:“他朱提舉不還是天子之臣、大宋官員么?《宋刑統》的律令不是一樣還得要遵守么?他們搶奪那些民間財物,不是還得要打着依法徵收的旗號么?所以,既然他是發了公文過來,有了黑紙白字的憑證,咱們不就可以明碼標價,見錢放物么?!你讓百姓向皇帝進貢寶貝沒問題,錢給足了不就皆大歡喜了嗎?我倒是看看這個朱提舉敢不敢給本官發出不想給錢的公文!”

此話正中朱勔的痛處,盛怒之中他想點齊應奉局所有的衙役去崑山尋仇,哪知下面竟然無人敢應聲。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原來,這宗鐵頭在家丁憂時,受海事院在義烏徵兵的啟發,這次來崑山,帶來了十名專門從義烏徵募而來的衙役,個個都是驍勇善戰之士,而前面三次的群毆中都是這十人打頭陣,已經打得應奉局的那幫酒囊飯袋膽戰心驚,朱勔如果強令他們前去的話,他們是寧願現在就辭職也是不敢再去崑山的。

不過,深諳大宋官場規則的朱勔卻是眼珠一轉:正面干不過你,老子可是京城裏有叔的人!

立刻一封書信告到了京城。

對於胡衍來說,如今這蘇州應奉局的確成了他手裏的一張王牌,趙佶坐穩了皇位之後,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層出不窮。而在響應他的這些訴求方面,胡衍眼下做得是越來越得力,越來越優秀,這裏的重要原因就在於朱勔的做事得力:

皇帝想到的事一定會給完成!皇帝想不到的事也會提前想着完成!

因此,如此賣力做事的朱勔,眼下遇到了困難,胡衍自然是要給他一個滿意的結果。而且只是要去處理一個小小的縣令,胡衍認為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當他再看到這個崑山縣令的名字:宗澤。

這倒立刻讓他想起了當年去龍游拜會的場景,更是記起了秦剛對他的看重。

“這個宗鐵頭!”

他沉思了好一會兒,還是決定事情搞得穩妥些,便給吏部那邊的人寫了一個條子,說手頭有這麼一個善於解決麻煩事的人才宗澤,查查北方有哪個縣管起來相對有麻煩,就可安排把他調過去。

江南這裏的事重要,沒必要在這些事情上太過於計較。

很快,宗澤在崑山任上做了沒有兩個月,因京東東路膠水縣鬧匪患,吏部推薦宗澤有治匪手段,於是調任膠水縣令。

崑山百姓揮淚告別宗縣令,再次陷入蘇州應奉局的噩夢之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風流大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風流大宋
上一章下一章

第421章 應奉聖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