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的時候,你是否感到大腦很累,身體很疲憊?
比戀愛腦更內耗的,是“工作腦”
戀愛腦大家都知道吧,就是指一個人在愛情關係當中毫無理智,自我浪費的一種精神狀態。
這種情況非常內耗,且往往不會有好結果。
但是據我觀察,我發現身邊大多數人對待工作也有類似的感覺:拖拉厭惡,胡攪蠻纏,明明可以理智解決的事情,到最後非弄得兩敗俱傷。
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共同點:內耗。
我把這種工作狀態稱之為“工作腦”。
在我們的生命里,工作幾乎佔據了我們人生的三分之一。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這種情況更加嚴重。加班成為了這個社會的“標配”。
好像只有加班,一個人才能通過職場的及格線,一個公司才不會有倒閉的危險。
但加班真的因為工作完不成嗎?
其實不是,拖延症、懶癌間隙發作、重度手機依賴症……等等,這些才是影響我們工作效率的罪魁禍首。
01
學會管理精力,而非時間
我們大多數人,常常在睡前會拿起手機。
心裏面想的是:刷十分鐘短視頻就睡覺。結果下一次抬頭看時間的時候,時間已經過了兩個小時。
然後在第二天死亡鬧鐘的鈴聲中,迷迷糊糊地醒來,開啟身體疲累精神更累的一天。
試想,這樣的生活狀態,能支持我們在工作時高效解決問題嗎?
答案顯然是不能,因此白天低效率的工作,也就造成了加班的必然。
我相信很多人加班完回家之後,一定很不想動,就想趕緊洗個澡然後鑽進被窩裏看看劇,刷刷視頻。
身體的疲累帶來下班後行為上的放縱,其實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願意改變,而是生活的慣性讓我們習慣於延續同一種生活,不管這種生活是否健康高效。
它就像是一個尺寸合適的齒輪,按着一定的慣性輪轉下去。
要想改變,我們就必須從中破壞,建立新的運轉方式,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沿着正確的方向行走,然後隨着時間的推進,我們就能享受正向複利帶來的價值。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作者史蒂芬科維指出一個重要觀點:真正高效的人,一定得學會要事第一。
為什麼一定要堅持要事第一?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我們不會在一天的每時每刻都充滿充沛的精力。
其實從另一個層面來講,我們擁有的並不是完整的時間。
因為人不是機器,人不能像工廠里的設備一樣每天無差別工作24小時。我們擁有的僅僅是我們的精力,我們只能用有限的精力,去投入產出最大的價值。
02
改變認知,才能改變行動
我們都有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經歷:
立下健身的Flag,做完第一天就因手腳酸痛而不再繼續,想要讀書精進自己,卻因為頻繁想回複信息而不能完整讀完一本,確定了跑步的目標,可能正逢下雨就不再出門。
這些常見的事情背後,其實都指向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思想層面不夠明確,我們沒有用思維去指導行動。
比如工作,當我們只是把工作當成是換算成金錢的手段時,那麼就很容易對工作產生厭倦的心理。
常常是像擠牙膏式地去完成工作,或者是只有上級去給我們佈置任務,等到最終交差期限的時候,再慌不擇路地去完成。
如果我們抱着這樣的想法,那麼工作完不成,效率低下,就是一個很正常的結果了。
就像無數個正確的行動最後產生一個正向的結果一樣,它也只是無數個不情不願的行動所集合成的一個與你事與願違的現狀。
要想改變加班的困境,唯有從思想上改變。
我們的認知思維應該轉化成:
我能從我的工作里得到什麼成長,我要經過這份工作的積累,為我下一份工作,或者是自主創業積累什麼樣的資源。
一旦如此去思考,我們眼裏看到的,也許就不是一項又一項枯燥的工作,而是一個又一個成長的機會,我們是為了自己而工作,為了積累自身的勢能。
03
高效協同合作,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
着名暢銷書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提到:
人類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人類學會了大規模的協同合作。
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一個最聰明的人肯定鬥不過一頭嘴兇悍的獅子。
但是人類懂得協作,懂得集合他人的力量,來製作精妙的武器,去對抗世界上無數兇狠的物種。
我們在工作中也如此。
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是有限的。
只有當我們調動起更多人的力量之時,我們才能對一件事物的內容進行拆解,從而集合聰明的人力對此進行合作,繼而攻破難題。
比如我們身處一個團隊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
也許這位同事對畫圖方面的巧思更有天賦,也許這位同事對文案這塊的把握更有自己的優勢。
我們在工作中,就是要學會去和這些團隊中的長板協同,並且在工作的過程中逐漸開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精進自己的同時,也能完美地和組織契合。
個人的力量固然珍貴,但個人的能力更像一顆打磨完備的齒輪。
只有這顆齒輪完美地契合到一個機器組織當中時,這個工廠才能高效地產出成果。
否則,個人能力再強,也只是一套完備流程中的一個未被契合的部分。
舉個例子,如果你有過健身的想法,你大概率知道帕梅拉。
宇宙健身網紅帕梅拉個人擁有相當完備的健身知識,本身也懂得內容傳播與營銷。
早在她高中的時候,她就憑藉自己的個人魅力,在油管上積累了接近50萬的粉絲。
在高中畢業的時候,帕梅拉成績相當不錯,申請一些國內頂尖的大學與專業都沒有問題。
在這個時候,她面臨人生的一個大選擇:
是繼續選擇攻讀大學,還是乘着時代的紅利,順勢抓住風口去創業,打造自己的商業品牌。
經過幾天的思考之後帕梅拉選擇了後者,於是她開始在互聯網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並且在家人的幫助下,將內容進行垂直化產出。
帕梅拉的家人形成了一個小團隊,哥哥負責攝影,爸爸媽媽負責剪輯和構思,而帕梅拉本人進行內容的拍攝以及平台的運營。
正是這樣的協同,讓帕梅拉在沒有專業團隊的事業前期,依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所以,個人能力有限,只有當個人與組織深度結合(家人也可以是我們深度合作的對象),事情的效率才能提高,才更容易產出成果。
04
專註自身,依附心流,深化自我意識
你是否聽說過“心流”的概念?
心流,在心理學中是一種某者在專註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
如藝術家在創作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
某者在此狀態時,通常不願被打擾,即抗拒中斷。
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舉個簡單的例子。
當我們在打遊戲的時候,心無旁騖地沉浸其中,全然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達到了心流的狀態。
當行為達到同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專註時,心流就會產生。
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如果能培養專註的能力,讓自己在較短時間內進入心流狀態,就能讓我們享受其中,跟隨着自己的自我意識思考,從而提高效率,也能讓自身得到充實感。
問題在於,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太容易讓我們習慣於碎片化了,我們常常一整天都忙的不可開交。
但是等到晚上睡前回想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其實自己沒有做多少有價值的事情。
我們大多數時候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去做那些不重要但是緊急的事情。
蔡志忠在接受採訪時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
一段時間,只有完整的時候才有價值,如果把一段時間比成一段長繩,那麼它就是完整的價值,如果把時間一分為二,那麼價值就只剩原來的一半,如果把時間碎屍萬段,那麼價值等於零。
要形成專註的條件,首先我們要訓練不容易被外界打擾的能力。
我們要學會將自己的時間回收,那些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都可以將其的做事順序靠後。
我們要用有限的精力,配合完整的時間,並且讓自己達到專註的心理狀態,從而產生心流,幫助自己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隨着我們越來越經常讓自己保持這樣的狀態,我們在做事中得到的正反饋肯定會越來越多,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就是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的自我意識。
試想一下,如果你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完成,你並沒有投入專註與精力,最後收穫的只能是疲勞和厭倦。
長期以往,你的自我意識會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並無價值,也不會有自我精進的動力。
但是當你專註完成一件事,這件事的結果讓你滿意,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保持了充實感的時候,你的自我意識會對自己傳達獎勵,你會有更強的動力去完成下一次工作挑戰。
行動可以摧毀人,行動也可以改變人。就看你如何把握這個過程。
-----------------------------
搜索關註:番茄閱讀,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