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印度國名是怎麼來的
名稱可以說是個人或國家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個重要標籤,每個國家的國名都有着其不同的寓意,有的寓意着吉祥,有的緬懷着先烈,有的則在紀念人事等。而印度這個國名,則彰顯着印度所獨有的文化特色,由其國名傳遞出的不僅是他們的民族特色,更是一種濃濃的宗教情懷。印度的名稱在不同的語言中含有不同含義或不同解釋,在世界各國的記載中介紹印度時使用的名稱也是五花八門。
一、印度名稱的由來及其演變
“印度”一詞源於?梵語中的“Sindhu”,意為“河流”或“印度河及其流域”。?古印度人以河為名,印度河在梵語中稱為“Sindhu”。隨着歷史的演變,這個名稱通過波斯、希臘等語言的傳播,最終形成了今天的“?India”一詞。
1、在古印度諸語言中,其國名被稱之為“婆羅多伐婆”
即“婆羅多子孫之國”或“婆羅多族之國”,此名稱來自印度着名史詩《摩訶婆羅多》,意為“偉大的婆羅多王朝的傳說”,其講述的是國王豆扇陀與仙人義女沙恭達羅結婚後生下一子,名婆羅多,婆羅多長大后成為一位轉輪王,而他的後人則被稱之為“婆羅多族”。在《摩訶婆羅多》中主要講述的就是婆羅多王的兩個後代家族“俱盧族”和“般度族”的之間爭奪王位的故事。而在古印度諸語中對印度的稱謂即起源於這部偉大的史詩。
2、在英語中的印度名稱,則來源於印度的重要河流印度河
印度河的梵名Sindhu,對此名稱,印度的近鄰波斯人對S存在着發音困難,故將Sindhu,習慣地讀為“Hindu”,而當Hindu這個名稱被傳到希臘后,希臘人也由於發音不當,Hindu一詞因字母H弱化乃至失音,將hindu念成了indu或Indus;後來,Indus成了西方語言對印度河的通用名稱。中世紀穆斯林入侵印度后,又依波斯語稱印度為Industan(印度斯坦),意思是“印度人生活的地方”或“印度國”,印度教徒也被稱為Hindus。
直到英國殖民者來臨后,才將印度稱之為“India”通用至今;然很明顯的可以看出英語India是從古希臘語indus演變過來的。由此可見,現代的“印度”India這個國名顯然是在英國殖民統治期間流行起來的。
3、中國人叫“印度”這個名由來已久,長達千年
在中國的史書里,西漢時便知道了印度之名,只不過此時的印度被音譯為“身毒”;等到東漢時,印度則被稱之為“天竺”,如在《後漢書·西域傳》中有云:“天竺國一名身毒,其國鄰大水,乘象而戰。其人修浮屠道,不殺伐,遂以成俗”。當時的中國人,對Indus叫天竺,音譯就叫“印度”。所以說,。除了以上稱呼外,另外還有賢豆、捐毒、欣都等眾多異名。而在漢語中“印度”一詞,最早見於《大唐西域記》,是由唐朝玄奘大師翻譯而成,由於漢語印度源自於梵語“月亮”,故唐人把印度比喻成一輪明月;玄奘大師認為,印度這個國家聖賢輩出、教導群生,如同明月照亮長夜一般,故稱其為印度。
?二、印度國名的意義
“印度”這個名字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它源於?印度河,象徵著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然而,“印度”這個詞在英語中帶有濃厚的殖民色彩,因為它是由英國殖民者強加給印度的。
相比之下,“?巴拉特”在梵語中有着積極的內涵,意為“追尋光明和智慧的人”,象徵著印度古老而輝煌的文明。
三、印度現任政府要更改國名
印度獨立后憲法的第一條就是“印度,即婆羅多……”,強調婆羅多這個名字的重要性,但為了權力能夠在獨立前後和平移交,印度的名稱還是被保留了下來。近年來,印度政府考慮將國名從“India”改為“巴拉特”(Bharat)。
2023年,印度總統穆爾穆在其晚宴邀請函上已將印度寫為“?婆羅多”(Bharat)而非“India”,印度總理莫迪的稱謂也已變為“婆羅多總理”。印度將國名改為婆羅多的消息曝出后,印度學者們認為,就像中文裏本意可解釋為“中央之國”的中國一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明名稱,印度的文明名稱就是婆羅多。在2023年召開的G20峰會上,印度正式將國名印度更改為婆羅多。這是印度為了改變其國際形象和地位而採取的一項重大舉措。主要原因有:
1、去除英國殖民地印記
婆羅多一詞英文為Bharat。該詞系梵語和印地語詞彙,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印度經典文獻,也被用作印度的印地語稱謂。該詞具有多重含義,既可以指印度次大陸,也可以指印度的傳奇君王、婆羅多部族等。
在當前印度民族主義已經成為印度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情況下,莫迪政府更改國名的做法迎合了這一發展趨勢。India這個名字由英國殖民者引入,被認為是“奴隸制的象徵”,具有英國殖民地印記,這與印度執政黨希望將現代印度與過去的殖民歷史拉開距離的夙願不符。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作為一個立志成為數一數二大國的印度來說,頭上不能頂着“India”的那個恥辱帽子,他們要扔掉這頂帽子,他們要去掉有着恥辱殖民歷史的英國烙印,如此才能一身輕鬆地邁向前方。擺脫西方化,擺脫英國殖民留下的歷史烙印,就是印度改名的最重要目標。
莫迪政府認為,現在的英國已經沒落,被一個沒落帝國殖民的歷史,實屬印度的恥辱。去除India,實際上就是要去除殖民印記,彰顯印度不居人後的大國意識。
莫迪認為,India是一個充滿殖民色彩的名字,導致印度在國際上被人看不起。以至使得印度5次申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均以失敗而告終。現今的5個常任理事國都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印度反省自身,痛定思痛,經過一番思考,企圖通過更改國名來提高印度的知名度,改變外界對印度的看法。
印度這一提議旨在減少殖民色彩,希望通過更改國名來擺脫殖民主義和種姓制度的陰影,展現其文化和歷史的獨特性和多樣性。
2、回歸本土文化意識
印度更改國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強調印度的本土性和獨立性,回歸印度民族主義傳統。由於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和多語言的國家,Bharat作為一個本土名稱,更能體現出印度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的特點。
如今,印度立志要擺脫英國人給予的India這個名稱,自然用符合印度文化傳統,同時又是印度別稱的“婆羅多”最為合適。於是,Bharat就浮出了水面,成為印度改名的最優答案,也是最好的答案。
因此,印度更改國名意在強調本土歷史文化意義,促進民族認同和減少地區劃分的影響。
3、與憲法中的國名相一致
目前,印度憲法已經將國名稱為Bharat,並在印度憲法前言中表示印度是一個聯邦國家。因此,印度要改國名也是為了與憲法中的表述保持一致。
4、提升國際形象和影響力
Bharat這一新國名,與原來的India相比,更具國際影響力。在聯合國大會中,已經形成了依照國家首字母安排座位次序的慣例。B字母的排序,在美國的A和中國的C之間,寓意着印度超中追美的理想。這一更改,一下子就讓印度國名的排序上升了7位,比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俄羅斯等G7國家和金磚國家的排名都靠前。
印度希望通過改名來增強其在亞洲和世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與中國等其他大國平起平坐。印度此次更改國名的時機,選擇在G20峰會這個重要場合,目的是,藉此機會,進一步放大印度更改國名的效應。
5、國內政治的需要
莫迪試圖希望通過更改國名來鞏固其執政黨地位,印度執政的人民黨打算依靠印度民族主義,把占人口85%的印度教徒團結起來。對於印度政府更改國名的做法,國內主要反對黨國大黨予以了強烈抨擊,指責印度人民黨政府歪曲歷史、分裂印度,並以此打壓反對黨。而印度共產黨領導人也表示不理解當局為什麼這麼討厭“印度”一詞。
對此,印度人民黨則對國大黨等進行抨擊,稱應在所有場合使用婆羅多代替印度,並認為改變國名會相應地轉變人們的觀念,增強印度人的民族認同感。
四、印度更改國名的利與弊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兩個方面,印度更改國名亦是如此。
利的一面:
1、通過更改國家名稱,可以增強印度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與“India”相比,“Bharat”更能夠準確地反映出印度這個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特色。它不僅代表着一個地理概念,還承載了印度人民對於自身身份認同的情感寄託。這樣一來,印度民眾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共同追求國家的發展與繁榮。
2、這一舉措有助於推動印度人民對自己國家歷史和文化的深入了解,並培養他們對這些寶貴財富的尊重之情。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來看,“Bharat”這個名字蘊含著深厚的意義,它或許會引發印度人民對自己祖先和歷史文化傳統的濃厚興趣和敬意。這種情感的激發將促使他們更加珍視並保護自己的語言、宗教、文學以及藝術等傳統文化遺產,使其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
3、激發印度人的民族自信心,推動印度經濟發展。莫迪政府認為,Bharat這一新國名可以激發印度人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創造力,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印度的社會、經濟、科技、教育各個領域的改革創新之中去。也能夠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姿態,開展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
不利的一面:
1、新國名的推行可能引發國內分裂與衝突。對於一部分印度民眾而言,“Bharat”這個新國名無法全面體現其悠久的歷史和多元的文化,甚至可能觸動他們敏感的宗教情感及相關利益。如此一來,這些民眾極有可能對印度政府更換國名的決策表示強烈的反對和抵制。
2、更改國名也將給印度的國際關係帶來負面影響,阻礙其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部分國家可能對“Bharat”這一國名產生誤解或不滿,他們或許會覺得印度政府此舉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排外思想的體現,是對他國的挑釁和威脅。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國家可能對印度持冷淡甚至敵對的態度,從而影響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形象,使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對外關係受到嚴重限制。
綜上所述,印度一直都在夢想成為世界大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以取代中國,並把改名看作是實現這一夢想的關鍵一步。然而,成就夢想不能僅靠改名,實際上,改名只不過是換了個馬甲而已。如果印度仍然沒有大國格局,只顧眼前利益,不改善營商環境,繼續對外商薅羊毛,靠玩小聰明賺錢,是不可能樹立起良好國際形象的。總之,僅憑改名,印度不可能贏得其他國家的認可和尊重,也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其國際形象。
“印度”這一譯名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還在英國殖民統治下逐漸成為現代印度的稱呼,並在文化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儘管有部分人認為“印度”一詞具有殖民色彩,但在現代印度社會中,“印度”依然是一個廣泛接受和使用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