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05三種力量角力中國(3)(1)

1.1905三種力量角力中國(3)(1)

1905年1月,出使日本的大臣楊樞奏請立“變法大綱”,認為“似宜仿效日本”定國家為立憲政體。6月以後,直隸總督袁世凱、兩江總督周馥、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岑春煊等或聯名或單獨上奏要求立憲,有人還多次上奏,甚至具體提出以十二年為期。清政府八位總督中已有五位主張立憲,而主張立憲的巡撫和駐外使節更多,深受慈禧倚重的軍機大臣瞿鴻禨和奕劻這時也支持立憲。在這種勢下,清廷終於在7月16日布諭旨,同意出洋考察政治:

方今時局艱難,百端待理,朝廷屢下明詔,力圖變法,銳意振興,數年以來,規模雖具而實效未彰,總由承辦人員向無講求,未能洞悉原委。

現在決定派員“分赴東西洋各國,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擇善而從,嗣後再行選派,分班前往”。

雖然此諭並未提及“立憲”,但這畢竟是清政府預備立憲的標誌,因此得到國內外廣泛好評。有外國輿論認為這說明中國“已如夢方醒”,而“京內京外,學界、商界,欣然色喜,群相走告”,“學界譜詩歌,軍界演軍樂,商界則預備金花彩燭”,準備熱烈歡送五大員出洋考察政治。11月末,清廷下令成立了考察政治館,其職能是研究、編選各國憲政資料供朝廷參考,在預備立憲的路上又走了一小步。經過一番曲折,五大臣終於在12月底離京,踏上出洋考察政治之路。

1905年清政府的另一個重大舉措是“廢科舉”。早在洋務運動時期,近代新式教育就開始在中國出現,經過幾十年的展,科舉制對新式教育、對社會展的束縛越來越明顯,顯然早已過時。雖然一些洋務大員和維新派人士對科舉制度早就多有抨擊,但一直無人敢正式提出廢科舉。1905年9月,張之洞、袁世凱、趙爾巽、周馥、岑春煊、端方等督撫、將軍終於會銜上奏,要求立即停開科舉。他們警告說:“科舉不停,學校不廣,士心既莫能堅定,民智復無由大開,求其進化日新也難矣。”清廷對社會變革的態度明顯比政治變革積極得多,當月即諭令從1906年開始廢除已有千餘年歷史的科舉制。這確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事件,時人認為:“其重要,直無異於古之廢封建、開阡陌。”科舉制的廢除使社會統治的傳統基礎士紳階層開始分化,新式知識分子開始向由邊緣向中心挺進,加快了傳統社會系統的解體。新的社會結構,更需要新的治理方式。

如果說1905年以前,立憲派、革命派還過於弱小,根本不是清廷的“對手”的話,那麼此時,它們的力量空前壯大,已可與清廷比試一番。此後,這三種力量的角力,最終決定了近代中國的命運。立憲派與革命派生激烈論戰,最終以革命派勝利結束。立憲派之所以敗下陣來,其實並不是其理論無力,而是其理論的基點是清政府能立憲。然而,清政府1905年在重重壓力下邁出不小的一步后,卻又基本止步不前。這時,政治的邏輯只能是革命。

歷史說明,雖然也感到“時局艱難”,但清廷對歷史大勢和局勢的緊迫並無真切了解和感受。它似乎對民意全然不解,攻擊朝政的“謗文”歷來都有,並不足怪,但這種“謗文”能得到普遍叫好時則大有深意。如果清廷在鎮壓革命黨人時也能認真想一想諸如《革命軍》、《猛回頭》、《警世鐘》這樣“犯上作亂”之文為何能使人皆拍手稱快,當不至對民意如此無知。同樣,清廷也沒有重視和珍視當它宣佈“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擇善而從”時國內那種人心振奮、欣喜相告的民民意。對已處風雨飄搖中的清政府來說,這確是非常難得的一次得到舉國稱讚的舉動。然而,它卻沒有依民順民意在立憲的路上繼續前進,而是躑躅不前。它不願放棄任何權力,並過於相信自己的力量,以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彷彿歷史也可以按照它理想的節奏展。因此,它始終只是被動地“走一步算一步”。它已經喪失了1898年的機會,眼看着又喪失了1905年“開局不錯”的機會。它,還能再次把握住歷史的機會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的裂縫(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的裂縫(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905三種力量角力中國(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