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臣不得不死”封建專制下的君臣關係(4)(1)

1.“臣不得不死”封建專制下的君臣關係(4)(1)

清廷決定向列強宣戰後,即給北京義和團放粳米兩萬石、銀十萬兩,並命令清軍與義和團一同攻打使館區,義和團因而更加鬥志昂揚。經過兩個月的激烈戰鬥,中方終因武器落後而不敵八國聯軍,義和團所有的神功怪術在現代化的槍炮面前統統失靈,北京城於8月14日被攻破,第二天慈禧太后攜光緒等向西倉皇出逃。就在八國聯軍血洗北京、殘酷屠殺義和團團民之時,西逃途中的慈禧已開始與列強議和。為儘快與列強達成和議,清廷從9月7日起連續諭,下令剿殺義和團:“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剷除不可。”經過清政府地方官的嚴剿,一些零星小股義和團也被最後撲滅。

義和團風暴過後,不僅團民成為八國聯軍捕殺的對象,為數不少的中國官員也為聯軍斬殺。

上圖為日軍在清政府巡捕的協助下,斬殺捕獲的義和團民。

下圖為英軍在北京菜市口監斬清政府官員。

在這場“朝廷”幾被推翻的沒頂之災中,處於風暴中心的文臣武將,其命運更加悲慘。據不完全統計,在兵敗或京城為敵所破后自盡的有徐桐、崇綺、山東巡撫李秉衡、直隸總督裕祿、黑龍江將軍壽山、庶吉士壽富、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翰林院編修王廷相、禮部侍郎景善、奉天府尹福裕、國子監祭酒熙元,等等。剛毅在與慈禧一同逃往西安的途中染病不治身亡。為了議和自保,清廷不得不屈從列強提出的“懲辦禍”的要求,多次布上諭懲辦禍:庄親王載勛被賜自盡,山西巡撫毓賢被即行正法,剛毅本應斬立決,因已病故免其置議,啟秀、徐承煜即行正法,載漪、載瀾被往新疆,徐桐、李秉衡因已臨難自盡故免其置議,左都御史英年被賜自盡,趙舒翹也被賜自盡。各級官紳遭懲處者達一百多人。

面對如此深災巨禍,清廷不能不作個“交代”,在一道道上諭中,清廷竟把責任完全推給了“諸王大臣”:

此次中外開釁,變出非常,推其致禍之由,實非朝廷本意,皆因諸王大臣等,縱庇拳匪,啟釁友邦,以致貽憂宗社……諸王大臣等,無端肇禍,亦亟應分別重輕,加以懲處……追思肇禍之始,實由諸王大臣等昏謬無知,囂張跋扈,深信邪術,挾制朝廷,於剿辦拳匪之諭,抗不遵行,反縱信拳匪,妄行攻戰,以致邪焰大張,聚數萬匪徒於肘腋之下,勢不可遏。復令鹵莽將卒,圍攻使館,竟至數月之間,釀成奇禍。社稷阽危,陵廟震驚,地方蹂躪,民生塗炭,朕與皇太后危險形,不堪狀。至今痛心疾,悲憤交深。是諸王大臣等,信邪縱匪,上危宗社,下禍黎元,自問當得何罪。(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義和團》〈四〉,第58、86頁)

在封建**體制下,明明是“聖上”鑄成的大錯,也總要由“臣下”承擔責任,因為“天子”“聖明”,永不會錯。所以慈禧在談此次“肇禍之始”時,只是憤憤地說:“這都是剛毅、趙舒翹誤國,實在死有餘辜。”沒有絲毫自責之辭。

這種只責“臣下”不責“聖上”的觀念影響頗深,時人及後人評論此事時對趙舒翹都有嚴責,認為正是由於他未據實稟報才“釀成如此大禍”,若他當時“能將真實況,剴切陳奏,使太后得有明白證據,認定主張,一紙嚴詔”,義和團便“立時可以消弭”(《庚子西狩叢談》)。“(趙)昧於理、盲於勢,辱名喪身也宜哉。”(張海漚:《曼陀羅軒閑話?趙舒翹》)“至今論國是者,追原禍始,猶嘆息痛恨於趙之一幾喪邦也。”(孫靜庵:《棲霞閣野乘?記趙舒翹之軼事》)這些評論當然不能說不對,但據實稟報談何容易!許景澄等人對時局的判斷、利害的權衡、災難性後果的分析,異常冷靜、客觀、透徹,而且明明是根據慈禧“諸臣有何意見,不妨陳奏”的懿旨坦陳己見,但他們不僅未能說動慈禧,反因意見與慈禧不合,被斥為“任意妄奏”,竟慘遭殺身之禍!在這種況下,趙舒翹不敢據實稟報不能不說有可原,僅僅嚴責趙舒翹顯然有失公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的裂縫(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的裂縫(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臣不得不死”封建專制下的君臣關係(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