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清海防塞防之爭(1)(1)

1.晚清海防塞防之爭(1)(1)

中國傳統邊患主要在西北邊境,但鴉片戰爭使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遭到從海上來的大規模外敵入侵,一向較為安全平靜的東南沿海竟成為國防前線。然而,中國海上大門被強迫打開的同時,沙俄在西北的侵逼活動也日甚一日。於是,財政困窘的清廷面臨東西兩面邊防的艱難選擇。東面“海防”與西面“塞防”的爭論,在另一方面說明自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後,中國的內部矛盾相對趨於緩和,而外部矛盾日益激化,清廷的“政治路線”從鎮壓內亂為主轉為抵禦外侮為主。具體而,1874年日本侵台的炮聲,打破了自1860年以來“中外和好”的相對平靜,“蕞爾小國”日本竟敢兵中國台灣,並迫使中國賠款了事,東南海疆危機再現,不能不使清政府大為震驚、再次正視海防問題,從而引了海防、塞防之爭。

1874年11月5日,總理衙門遞上《海防亟宜切籌武備必求實際疏》,強調籌辦海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提出“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六項具體措施,請求飭令有關大臣討論、實施。11月19日,正在廣東家居的前江蘇巡撫丁日昌請人代為遞上《海洋水師章程》六條,提出海軍分區設防、統一指揮的主張,具體說來設立北洋、東洋、南洋三支海軍,分轄北海、東海、南海三面海域。清廷將總理衙門和丁日昌的條陳交濱江沿海各省督撫、將軍討論,限一月內復奏。這時左宗棠在陝甘總督任上,因陝、甘不屬濱江沿海地區故不在飭議大員之列,但總理衙門認為他“留心洋務,熟諳中外交涉事宜”,所以特別咨請他參加籌議。

在這次爭論中,有關官員紛紛上奏,提出自己的看法。大體說來,有主張專事海防經營而放棄塞防、主張注重塞防放棄海防建設和主張海防塞防並重這三種觀點。其中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李鴻章和左宗棠的觀點。歷史的裂縫事關全局,全局討論

奏章向來簡短的李鴻章這次破例寫了洋洋萬的《籌議海防折》呈上,系統地闡述了自己對海防問題的看法,其內容不僅涉及海防,而且還進一步引申到洋務運動其他問題。

他先分析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中國“與各國條約已定,斷難更改。江海各口門戶洞開,已為我與敵人公共之地。無事則同居,異心猜嫌既屬難免,有警則我虞爾詐,措置更不易周”。他讚揚總理衙門的上疏將“目前當務之急與是后久遠之圖業經綜括無遺,洵為救時要策”。但是,要將其立即付諸實施卻非常困難,因為“人才之難得、經費之難籌、畛域之難化、故習之難除”都難在短期內解決,所以“今日所急惟在力破成見,以求實際而已”。緊接着他就觸及問題的核心,他所要力破的“成見”是:“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客主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國界限。”而“今則東南海疆萬餘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列強憑藉近代化堅船利炮實為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而中國仍“猶欲以成法制之”,則如患者不論何種疾病皆以古方治之,肯定不能見效。因此他認為“居今日而欲整頓海防,舍變法與用人,別無下手之方”。所謂“變法”,主要是指變革軍事制度,建立近代陸海軍;“用人”主要是指改革科舉制度,培養新式人才。建立近代陸海軍需要巨額軍費,所以在籌餉方面他主張停止進軍新疆,改用招撫辦法處理阿古柏叛亂,認為英、俄等國一直圖謀新疆,“揆度形,俄先蠶食,英必分其利,皆不願中國得志於西方。而論中國目前力量,實不及專顧西域,師老財痡,尤慮別生他變”。在他看來,“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其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否則只此財力,既備東南萬里之海疆,又備西北萬里之餉運,有不困窮顛蹶者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的裂縫(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的裂縫(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晚清海防塞防之爭(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