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督的抉擇(3)(1)

1.總督的抉擇(3)(1)

由於各方反對,慈禧未能廢黜光緒,隱患仍在。***在各種反對聲中,她最忌憚的還是列強的態度和干涉,因此對洋人極端仇視,載漪集團對洋人也是恨之入骨。但他們又知道自己無力打敗洋人,便將目光轉向民間興起的義和團。

對義和團,張之洞一直主剿,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山東巡撫袁世凱也都堅決主剿。較早時,張曾致電一位京官,說“扶清滅洋”的口號是會匪的一貫策略,“若因此姑息,大誤矣”!義和團“能避槍彈,更是謠”,如果因此而害怕義和團,則“更大誤矣”!

5月末,義和團在朝廷的支持下向直隸、京津展,行為更加過激,燒北京一些店鋪,並拆毀鐵路,焚燒車站,張之洞立即致電榮祿:“此乃借鬧教而作亂,專為國家挑釁,且鐵路與教堂何設?可見實系會匪,斷非良民。”他認為如此展下去,則“各國必以保護教士教民為詞,派兵自辦,大局將難收拾”。他希望朝廷能改變政策,對義和團由撫改剿。6月15日,張之洞、劉坤一聯銜電奏朝廷,力促朝廷改變政策。他們提醒朝廷:對義和團“如果再遲疑不自速剿,各國兵隊大至,越俎代謀,禍在眉睫”;並表明自己心跡:“此實宗社安危所系,不敢不披瀝上陳”,所以懇請朝廷明降諭旨,立即*義和團。由於此奏意見與朝廷方針正好相反,所以張、劉事先曾反覆電報磋商,字斟句酌。劉坤一起草的電稿原有勸朝廷對義和團“一意痛剿”之句,后改為張之洞提出的“定計主剿,先剿后撫,兵威既加,脅從乃散”。雖然實質仍是剿滅義和團,但語氣緩和了許多,“后撫”之說照應了朝廷的政策,並未完全否定朝廷支持義和團之舉,不使朝廷產生臣下忤逆的感覺,可能更易為朝廷接受。此奏鏗鏘有力的最後一句話也是張之洞專門電劉,要其加上的:“從來邪術不能禦敵,亂民不能保國。外兵深入,橫行各省,會匪四起,大局潰亂,悔不可追。”他們強調:“機變甚速,間不容。”

清廷從6月16日到19日連續召開四次御前會議,討論和戰問題,主戰、主和兩派進行了激烈辯論。雖然朝廷在6月17日收到張、劉電奏,得到主和派官員的強烈響應,但最終仍無法改變慈禧向列強開戰的決心。6月19日,清廷正式決定“向各國開戰”,給北京義和團放粳米兩萬石、銀十萬兩,並命令清軍與義和團一同攻打使館區。得此消息,張之洞、劉坤一認為大禍臨頭,但還想作最後努力,於是聯絡江蘇巡撫、安徽巡撫、湖北巡撫、江西巡撫及長江巡閱水師大臣聯銜電奏朝廷,他們認為義和團是“邪教”、“土匪”、“劫盜”,濫殺中外無辜、“華洋均受其害”,所以“即不與各國開釁,亦應痛剿,況無故戕害洋人、洋房,殺日本參贊,今海口已被占奪,都城滿布洋兵,增兵增艦,日來日多,禍在眉睫,直不忍。從古無國內亂民橫行慘殺而可以治國者,亦未聞一國無故與六七強國一同開釁而可以自全者”。主張堅決*義和團,保護各國商僑、教士和使館,向各國政府致歉,對6月11日被清軍殺害的原日本使館參贊杉山彬“優加撫恤”。最後,他們幾乎是哭求朝廷:“宗社安危所關,間不容,再過數日,大局決裂,悔無及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總督的抉擇(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