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的見證者:容閎的獨特意義(15)(1)

1.歷史的見證者:容閎的獨特意義(15)(1)

1900年1月下旬,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聯合在滬各省紳商等一千多人,出反對廢黜光緒、另立新帝的通電。***慈禧震怒,清政府立即通緝經元善。經元善只得逃到澳門,但澳門葡萄牙當局在清政府的授意下,將經拘押。容閎聞訊后,立即寫信給香港總督,請其設法營救經元善。在香港總督卜力的斡旋下,澳門當局釋放了經元善,容閎將他接到香港。對容閎在危難時刻的大力相助,經元善感激不盡。

想在體制內改革的維新運動失敗后,以孫中山為的革命黨人開始活躍起來。在這種大背景下,容閎開始與革命黨人接觸。在第一批出國留美的幼童中,有容閎的族弟容星橋,他回國參加過1884年的中法海戰,曾立功受獎,後退伍到香港經商。在香港期間,他與孫中山相識,並參加了興中會。1900年3月下旬,容閎來到新加坡,與康有為、新加坡富商邱菽園及台灣愛國詩人丘逢甲會面,商討維新派在長江流域和廣東地區武裝起事,營救光緒帝。容閎當時曾試探英國是否支持維新派人士的武裝起義,並希望剛剛結識的美國人荷馬·李(homerlea)能召集五百名美國志願兵,同時聯絡菲律賓義軍參戰。這年3、4月間,經容星橋介紹,容閎與革命黨人多次接觸,並向革命黨人打聽孫中山的況,開始同革命黨。

此時,一場巨大的風暴正在形成,義和團在華北地區展迅猛。義和團於19世紀90年代後半期起源於山東和直隸,以“練拳”為名組織起來,攻打教堂,反洋教。1898年10月下旬,山東冠縣梨園屯拳民起義,義和團運動迅速興起,從山東展到直隸,並於1900年夏進入北京、天津。義和團的口號雖不統一,但主要是“順清滅洋”、“扶清滅洋”、“助清滅洋”,並明確表示“一概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慶昇平”,愛國性與封建性混為一體。對一切與“洋”有關之人和物,義和團則極其仇視,把傳教士稱為“毛子”,教民稱為“二毛子”,“通洋學”、“諳洋語”、“用洋貨”……者依次被稱為“三毛子”、“四毛子”……直到“十毛子”,統統在嚴厲打擊之列。面對如此巨大的社會運動,清王朝中央政府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竟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政策,而是由各級官員自行決定或剿或撫。由於中央官員內部和地方各級官員對義和團的態度非常不同,有的支持,有的反對,中央政府也深受影響,搖擺不定,時而主剿,時而主撫,但總的傾向是主撫。而慈禧最終決定明確支持義和團,則是要利用義和團根絕維新隱患。因為慈禧等守舊派決定廢黜光緒,另立新君,但這一計劃因遭到西方列強的強烈反對而未能實現。對守舊派來說,光緒的存在的確是潛在的巨大威脅。但他們知道自己沒有力量,便想依靠義和團的“民心”、“民氣”,同時又相信義和團的各種“法術”真能刀槍不入,打敗有現代化武器裝備的洋人,於是決定利用義和團來殺滅“洋人”,達到廢立的目的;而義和團本身的落後性也為這種利用提供了基礎。1900年6月19日,清廷決定“向各國宣戰”。

面對給中國社會、中華民族,也給清王朝和一些官僚帶來巨大災難的混亂,已經返回上海的容閎心急如焚。他致電張之洞,希望張之洞在江南另立新政府,捧出光緒皇帝,在中國維新圖強。他在電報中建議張之洞:“聯合長江各省,召集國中賢俊,設立類似國會之保國會,成中國獨立政府,與八國議善後事宜;太后、皇上出奔,北京實無政府可也。”對此建議,張之洞置之不理。東南地區的官員們,如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開始“東南互保”,即東南地區保證外國人生命財產安全,外國不侵入這些地方。容閎認為,這一主張雖與他的方案非常不同,但卻是受他的提議啟而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歷史的見證者:容閎的獨特意義(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