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的見證者:容閎的獨特意義(8)(1)

1.歷史的見證者:容閎的獨特意義(8)(1)

失望但不灰心,容閎只要見到丁日昌,就叮囑他不要忘記自己的“留學教育計劃”,懇請他向曾國藩提及此事,甚至請他直接向皇上奏請。丁日昌畢竟更了解官場成規,勸容閎不要操之過急,耐心等待。1870年“天津教案”生,曾國藩、丁日昌受命處理此事,急調容閎到天津擔任翻譯。容閎認為這是與曾密切接觸的良機,可乘機向他提出自己的主張,於是急忙赴津。“天津教案”處理基本結束時,容閎再次向丁日昌詳述了自己的計劃,要他向曾國藩進。第二天,丁日昌就向曾國藩大力推薦容閎的留學計劃,終於獲得曾的肯,表示願向朝廷奏請。容閎得此喜訊時已是深夜,已經上床,睡意矇矓,他後來回憶當時的景:“予聞此消息,乃喜而不寐,竟夜開眼如夜鷹,覺此身飄飄然如凌雲步虛,忘其為偃卧床笫間。”歷盡艱辛,為之奮鬥了十幾年的理想終於快要實現,他的確不能不如此興奮;而且他堅信,如果他的教育計劃能夠實行,“借西方文明之學術以改良東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國,一變而為少年新中國”。

曾國藩知道此事重大,自己一人的威望仍嫌不足,於是立即聯合李鴻章等人聯名上奏,1870年冬得到清廷批准;1871年8月、1872年2月,曾、李又聯名上奏,一方面進一步強調派遣留學生的重要性,催促朝廷儘快施行,另一方面明確了幼童留學的規章和具體方法,由陳蘭彬任出洋局委員、容閎為副委員。

但是,克服了“官方”的障礙后,留學又面臨著“民間”的阻力。按照規劃,朝廷決定挑選120名12歲左右的學生,分四年派赴美國,每年30名。但官方出錢派人到美國留學,竟然無人願去!當時人們仍認為只有讀“四書五經”、由科舉入仕才是“正途”。國內的新式學校只能招收到沒有地位身份的窮人家子弟,出洋留學更被認為是有辱門楣之舉,會被所有人恥笑,因此略有錢財的家庭都不願子弟出洋留學。所以,第一批30名留學生在上海竟然招不滿額。為宣傳留學,容閎深入江蘇鄉間,又回到家鄉,招收部分家鄉子弟。他還不得不到香港,在英國人開的學校中招收留學生。為了招滿名額,清政府認為東南沿海一帶向有出洋傳統,所以把留學名額作為“任務”攤派給一些地方。地方官為了完成任務,只得到一些窮苦人家動員他們把小孩送出國留學。一位留美幼童後來回憶說:“當我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有一天,一位官員來到村裡,拜訪各住戶,看哪一家父母願意把他們的兒子送到國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負責一切費用。有的人申請了,可是後來當地人散佈流,說西方野蠻人會把他們的兒子活活地剝皮,再把狗皮接種到他們身上,當怪物展覽賺錢,因此報名的人又撤銷。”為打消此種顧慮,容閎便以自己的留學經歷現身說法,證明留學並不會被剝皮展覽。

從詹天佑的出國留學經歷中,便可見開創留學事業的艱難。詹天佑也是廣東香山人,與容閎同鄉。官派幼童留美,詹天佑一家原來並不知道,一位在香港做事的姓譚的鄰居歸來,才將這一消息告訴詹天佑的父親詹興洪,并力勸他送詹天佑出洋。詹興洪雖不富裕,但屬小康之家,所以猶豫不決,心中還是希望詹天佑走科舉之路,陞官財。但譚姓鄰居因在香港多年,知道外洋的富裕,認為科舉之路最多能找到一個“鐵飯碗”,而出洋留學則有可能得到一個“金飯碗”。當時給兒子找媳婦要花很多彩禮錢,詹興洪很喜歡譚家的小女兒,早就想與譚家訂“娃娃親”。譚某也非常喜歡詹天佑,認為此兒聰明,人品好。此時,他對詹興洪提出,如果送詹天佑出國,他就同意與詹家定親。經過譚某反覆勸說,加上可省一些彩禮錢,在這種況下,詹興洪才同意把兒子詹天佑送到美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歷史的見證者:容閎的獨特意義(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