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德國統一之路(3)

3.德國統一之路(3)

對於德國統一問題,俾斯麥強烈地主張“要對這個問題作出決定,根本就不是在我們的議院中,而是在外交以及戰場上”,德國的統一“只能通過同反對者進行戰爭的道路來實現”。因此,他始終把一個國家的軍事上的強大看作是決定這個國家價值的要素,竭力主張建立強大的武裝,認為:“沒有普魯士的軍隊,並且是一支強大的普魯士軍隊,德意志民族的觀念根本就不會實現。”自然,俾斯麥濃烈的戰爭口吻惹來許多不滿,曾有名叫馬克·梅勒的文學家向俾斯麥抱怨道:“現在每一個歐洲人都是士兵,我們甚至就像猛獸一樣生活在史前時代……如果在歐洲大陸上,某一個國家沒有許多大炮就會感到非常不安全,那麼作為鄰國應該對它說些什麼呢?”對此,俾斯麥只說了這麼一句話:“含糊的人道主義!”所以,上台伊始,俾斯麥就迅速將統一問題提出來,並馬上準備戰爭。

俾斯麥先將目標指向了丹麥,因為在1861年,丹麥就意欲將位於普魯士和丹麥邊界、主要是德意志人居住的什列斯威(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施泰因納入其版圖。根據1852年5月8日締結的《倫敦議定書》,兩公國不隸屬於丹麥,但擁戴丹麥國王作為大公。1863年3月30日,丹麥國王否定議定書內容,提出對荷爾斯泰因享有特權;11月13日丹麥通過新憲法,準備將石勒蘇益格正式納入版圖。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施泰因兩邦人們都拒絕歸屬丹麥,這給了俾斯麥很好的戰爭借口。

為保證在普丹戰爭中歐洲大國不進行干涉,俾斯麥一邊在普丹邊境製造事端,一邊與奧地利結盟,共同動對丹麥的戰爭。1864年1月17日下午,普奧雙方訂立同盟。俾斯麥還成功促使法國置身事外,不予干涉。隨後,普魯士軍隊同漢諾威、薩克森軍隊一起進入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施泰因。被孤立的丹麥很快在戰爭中失敗,於1864年10月30日簽訂《維也納條約》,放棄兩地。1865年,普魯士與奧地利達成《加斯坦因專約》,石勒蘇益格劃歸普魯士,荷爾施泰因則歸屬奧地利。

實際上,善於策劃陰謀的俾斯麥故意將荷爾施泰因劃歸奧地利,因為此地不但地域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如此可以很容易製造事端,激普奧矛盾。因而,這實際上是俾斯麥為普奧戰爭預埋的導火線。

普丹戰爭后,俾斯麥立即着手準備對奧地利的戰爭——1849年和1859年,普魯士兩次企圖在自己領導下實現德國的統一,但都因奧地利的阻撓而失敗,所以,俾斯麥很清楚,要想統一德意志,那就必須擊敗奧地利。針對奧地利,他採取了同樣的孤立策略。為使奧地利背後的俄羅斯不干預,他許諾幫助俄羅斯取消《黑海中立條款》;然後與法國的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和萊茵地區讓給法國。俾斯麥對拿破崙三世說:“一個懷有遠大志向的普魯士將把法國人的友誼看作是極端重要的。”拿破崙三世的策略是,等普奧兩敗俱傷后,法國可以乘機佔領盧森堡、比利時和萊茵河左岸地區。英國由於當時奉行“光榮孤立”政策,也會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這樣歐洲的英、法、俄三大國都不可能再干涉普奧戰爭,由此俾斯麥獲得了外交上的保障。另外,俾斯麥又促成普魯士與意大利的結盟,雙方建立攻守同盟,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對奧地利開戰,那麼意大利必須同時對奧宣戰。意大利此舉意在從奧地利手中奪回威尼斯。

俾斯麥的戰爭政策遭到宮廷和許多民眾的反對,但俾斯麥在御前會議上堅定地說:“人們常說,命運無常。我拿腦袋作賭注,哪怕我上斷頭台,也要賭到底。普魯士和德意志都不能保持原狀,兩者都必須走(武力)這條路,別無他途!”

此時,奧皇也不滿於《加斯坦因專約》,要求普魯士以最富庶、最重要的工業區西里西亞交換荷爾施泰因。已經完成外交準備的俾斯麥立即以此為借口,向奧宣戰。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1866年6月16日,普魯士軍隊正式對奧地利軍隊展開進攻。普魯士對奧宣戰後,意大利按照盟約也對奧宣戰。此時,奧地利不但腹背受敵,而且現它已經被孤立——英、法、俄置身事外,有意孤立奧地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挑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挑戰
上一章下一章

3.德國統一之路(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