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節:為清廷打工的美國外交官(3)(1)

1.10節:為清廷打工的美國外交官(3)(1)

1868年9月,蒲安臣使團來到英國,晉見了維多利亞女王,也遞交了國書。對蒲安臣提出的“互惠政策”,英方原則上同意:不違背中國意願與獨立安全;中國當履行條約義務;英國只在僑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的時候,才保留使用武力的可能。1869年1月初,使團到達巴黎。法皇拿破崙三世接見代表團,表明與英國的立場相同。在德國,德皇威廉一世多次約見使團人員。在德國使團還會見了鐵血宰相俾斯麥,當時德國統一尚待穩定,更因面臨歐洲種種問題無暇東顧,表聲明完全尊重中國意願,彼此交往。在瑞典、丹麥、荷蘭等國,因為沒有“修約”和棘手的交涉任務,使團在這些國家有些類似於觀光。

1890年2月2日,使團到達俄國都聖彼得堡。2月16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接見使團並接受國書。但沙皇避免談及中俄疆界糾紛,反而大談俄美關係,使代表清政府的蒲安臣大為尷尬,同時對俄國的對華政策深有疑慮。舟車勞頓加上冒寒犯冷,蒲安臣次日就病倒了,醫生診斷為急性肺炎。在病中,他仍然關注俄國局勢及中俄邊境問題。據志剛記載,蒲安臣“病勢日加,猶日閱新聞紙,以俄國之事為憂”。而中俄邊境“毗連陸地將萬數千里,而又各處形辦法非一,既恐辦法稍差,失顏於中國,措詞未當,又將貽笑於俄人。乃日夜焦思,致病勢有加無已”,終至不起,於2月23日在聖彼得堡病故。2月26日,在聖彼得堡的英國教堂內為蒲安臣舉行了葬禮。隨後,他的遺體被運回美國,在家鄉安葬。志剛對蒲安臣的評價是:

查蒲使為人明白豪爽,辦事公平,而心志未免過高,不肯俯而就人。一遇阻礙,即抑鬱愁悶而不可解;兼有水陸奔馳,不無勞瘁。受病已深,遂致捐軀於異國。

蒲安臣病故后,使團由志剛主持,繼續訪問了比利時、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志剛認為:“禮從宜,使從俗,亦禮也。”所以,在覲見三國國君時,他也親遞國書,採納國際通行的鞠躬、握手外交禮節。最後,使團在志剛的率領下於1870年10月回到北京。

蒲安臣使團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籠絡各國”的外交使命,得到了美、英等國政府不借“修約”之機提更多要求、不干涉中國內政的承諾。所以,當蒲安臣逝世的消息傳到北京,清廷頒佈上諭深表痛惜,“著加恩賞給一品銜,並賞銀一萬兩”,“交該使家屬抵領,以示優待之意”。

更重要的是,雖然中國的位外交使臣是由美國人擔任,但蒲安臣使團畢竟是作為中國政府出訪歐美的第一個正式外交使團,畢竟蹣跚跨出了晚清官員走向世界、邁向國際社會的第一步,為以後中國近代外交使節制度的建立開闢了道路,為中國外交禮儀、機制的近代化奠定了第一塊基石。隨團出訪的志剛的《初使泰西紀》、孫家谷的《使西述略》、張德彝的《歐美環遊記》,成為近代中國開始“走向世界”、認識世界最初的啟蒙讀物。饒有歷史意味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重新“走向世界”的曙光初現之時,已被遺忘的這三本書在百年後被再次印行,影響甚大,又一次成為啟蒙讀物。蒲安臣當年絕想不到,自己為清廷“打工”,會有益於百餘年後中國的改革開放;倘地下有知,他一定會為此大感自豪罷!不過他的“自豪”,不恰恰說明了中國歷史的曲折與艱難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的進退(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的進退(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0節:為清廷打工的美國外交官(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