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八章 婚外戀(5)

5.第八章 婚外戀(5)

第三,性方面的吸引力。在被調查的個案中,當事人一般都覺得人在性的方面比配偶更“行”,或膽子更大,或技巧更多,更能給自己帶來性的滿足。而配偶在這一方面往往被描繪為被動、冷淡,缺乏魅力。在社會制裁婚外性行為的強大壓力下、在嚴守秘密的氣氛中實行的婚外性關係逋然會比婚內性活動更活躍、更能滿足雙方的性要求,否則為這種行為付出的巨大代價和得到的東西就更不成比例了。

第四,在有感捲入的婚外性關係中,當事人的道德觀念比較激進,如對婚前性關係、再婚、**、蓄妾等等都持比較寬容的態度,而在沒有感卷人的婚外性關係中,當事人的道德觀念則比較保守,對上述那些超越一般道德規範的行為都持較嚴厲的反對態度。

負罪感問題

馬爾庫塞曾概括轉述弗洛伊德的一個思想,即認為負罪感在文明的展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文明的進步與負罪感的增強有關。弗洛伊德曾說,他的意圖是“要把負罪感作為文化展中的最重要的問題,並要表明,文明進步所付出的代價就是由負罪感的增強而導致的幸福的喪失。”在關於婚外戀的調查中,我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中國人對自己的行為極其缺乏負罪感,與西方人重視內銀心約束的心態相比,中國人更重視外部約束。一位調查對象在河評價自己的婚外戀行為時坦然地說,在不破壞雙方各自的婚姻文的況下,只要是兩相願,婚外戀沒什麼不可以,對誰也沒有損害。他又說,當然,要是破壞了任何“方的婚姻那就不好了。換句話說,對於不為人所知的、沒有造成社會後果的行為,人們不會感到內疚,表現為缺乏內心的約束。在這裏,要躲避的只是現實社會中的人的眼,而不是冥冥之中的神(如上帝)的眼。在西方人看來,世人的眼往往可以避開,神的眼卻能洞察一切。這一點正是中西文化區別的微妙之處一中國基本上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雖然在調查過程中有極少數有點相信佛教的人承認自己束縛自己行為的原因是害怕報應)。在西方人看來,“沒有了上帝豈不是什麼事都可以做了”(陀斯妥耶夫斯基語,大意),很多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井井有條地生活在一起,沒有隨心所欲,沒有天下大亂,靠的是什麼呢?靠一種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純粹世俗的、不成文的社會行為規範。在西方人行為中由宗教信仰及負罪感來約柬的部分,在中國卻更多地由社會交往的規範來約束。因此,在婚外戀中,中國人感到的壓力較多來自外部的壓力一家庭關係的壓力,社會輿論的壓力、行政處分的壓力等等一而較少來自內心的負罪感。當然這並不意味着西方人婚外戀就會少一他們一邊感到有負罪感,一邊還在“犯罪”,而中國人雖然較少受到內心的折磨,卻懾於社會行為規範的壓力而不敢輕舉妄動。在中國,弗洛伊德所謂的“壓抑”採取了一種更加純粹的形式,它其至沒有被人們的內心所內化,只是一味地“彈壓”。它激起的不是負罪感,競是一種近於悲愴的緒,甚至達到小說家劉恆在《伏羲伏羲》中所描寫的“不朽傳奇”那種慘烈的程度。那個搞婚外戀的男主角不但不應當受到負罪感的折磨,而且“是一條多麼仁義多麼厚道多麼懂規矩的漢子呀”。中國人所受到的社會壓抑的慘烈使人們集摒棄了內心的負罪感,給他們的越軌行為(違反社會道德規範的行為)塗上了一層“英雄”的色彩。當然,在當代中國人中多數人對婚外戀行為還是持嚴厲和否定的態度的。

結論

這一研究採用了定量與定性兩種方法。研究的基本結果表明,在北京這個城市中,絕大多數人(80%以上)對任何形式的婚外性活動都持相當嚴厲的不容許態度。承認自己有婚外性行為的人只佔3。7。我國社會規範對婚外性關係的壓抑與達工業國家相比要嚴厲得多。這種來自社會規範的壓力使人們剋制了婚外性活動的**。對那些確有此種越軌行為的人來說,規範的壓力主要不是來自內心的負罪感,而是來自對外在後果的恐懼。此外,人們對有愛的婚外性關係比對無愛的婚外性關係的容許程度要高一些。這兩種婚外性關係的當事人有一些不同的特徵,他們對這種越軌行為的看法也不相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人的性愛與婚姻(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人的性愛與婚姻(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第八章 婚外戀(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