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章 童年夢幻(3)
錢學森生於上海,落地不久便回到杭州。三歲時,父親錢均夫到教育部任職,他也隨父母遷居北京。六歲,進師大附小,與楊絳同年同校。錢學森是獨子,個兒不高,生得面如冠玉,目若朗星,外表極像一個公子哥。客觀說,錢學森具備公子哥的一切條件。但他家教嚴格,在母親的培育下,兩三歲,就能背誦上百唐詩、宋詞,並學會用心算加減乘除。想當初,在客人面前表演背古詩,是小學森的拿手絕活。唐詩、宋詞那玩藝兒,小孩兒未必懂,只能死記硬背,但她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長大了自然能慢慢消化,融會貫通,達於心,達於骨髓。
錢府不是賈府,錢學森不是賈寶玉。他從小就有志氣,據說五歲時,能讀懂《水滸》。一天,錢學森問父親:“《水滸》中的一百零八個英雄,原來是天上的一百零八顆星星下凡的。人間的大人物,做大事的,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變的呀?”父親覺得這問題挺大,認真想了一下,回答:“《水滸》是人們編寫的故事,其實,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像岳飛呀、諸葛亮呀,還有現在的孫中山呀,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們原本都是普通的人,只是他們從小愛學習,有遠大的志向,而且又有決心和毅力,不懼怕困難,所以就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錢學森聽罷,大受鼓舞,他說:“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錢學森聰穎過人,做事愛琢磨,愛動腦筋。上小學時,男孩子喜歡玩一種飛鏢,它是用硬紙片折成,頭部尖尖的,有一副向後斜掠的翅膀,擲出去能像燕子一樣飛行,有時還能在空中迴旋。錢學森是此道高手,他折的飛鏢,飛得又穩又遠,小夥伴誰也趕不上。有人不服氣,拿過他的飛鏢檢查,看看裏邊是否搞了什麼“鬼”。這事,恰巧被自然課老師撞着了。老師走過來,把錢學森的飛鏢復原,讓他重擲一次,果然飛得又遠又穩。老師把學生召攏來,讓錢學森講解其中的奧秘。錢學森說:“我的飛鏢沒有什麼秘密,我也是經過多次失敗,一點兒一點兒改進的。飛鏢的頭不能太重,重了就會往下扎;也不能太輕,頭輕了,尾巴就沉,先是向上飛,然後就往下栽;翅膀太小,飛不平穩,太大,就飛不遠,愛兜圈子。”錢學森的話,讓小夥伴們大為折服:“鬼”原來不在飛鏢,而在錢學森的心裏——他就是“鬼點子”多嘛。錢學森的話,更讓自然老師大為震驚:小小飛鏢,裏面有科學,錢學森無師自通,悟出了空氣動力學的基本原理,這小同學不能小看,他很可能是一個大科學家的料!是的,自然老師的眼力不錯,假如要給童年的錢學森定格,這無疑是最好的鏡頭,題目就叫:小小飛鏢能飛多遠。
陳省身:天鍾數學,**自由
陳省身誕生於浙江嘉興,這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南鄰杭州,北接上海,東臨杭州灣,是劉禹錫、陸贄、沈鈞儒、王國維、茅盾、徐志摩、巴金、金庸等古賢今士的故鄉。市區有“輕煙拂渚,微風欲來”的南湖——這是不能不提的——1921年8月,在湖上一艘畫舫召開的**會議,關係到爾後中國的命運,自然包括陳省身。陳省身出生的時候,王國維已在京師圖書館供職,郁達夫剛剛離開嘉興一中,而徐志摩仍舊在讀。在當日,這幾人和陳省身風馬牛不相及,如今回過頭來,不能不承認是地靈人傑——儘管這是一句老話,在王勃《滕王閣序》之後已墮落為陳詞濫調。
沒有必要提陳省身的祖父,他老人家去世很早,陳省身壓根兒沒見過面。陳省身的童年,是在祖母的慈蔭下度過的。祖母陳唐氏,名字大概是沒有的,頗通文墨,培養一子三女,也都讀書認字,這是陳省身最早的文化氛圍。父親陳寶楨(1889~1967),是甲辰年(1904)的秀才,是年十五歲,一個甲子后他回憶此事:“六十年前此甲辰,藍衫著體倍生春。一時佳話傳鴛水,二八韶華席上珍。”此處鴛水,乃南湖的別稱。父親雖然是舊知識分子,難得的是思想活躍,緊跟形勢,在陳省身出生之後,以弱冠之年,“幡然改計學申韓”,考入浙江法政學校,是一個勇於進取、追求時尚的人物。母親韓梅(1887~1945),生於商人之家,識字無多,勤勞樸素,淡泊無華。陳省身的啟蒙教育,全仗祖母與小姑姑抓緊。兩位舊式女子,新學是不通的,能教他些什麼呢?不外就是認認字,讀讀書,再就是掰着指頭識數。這裏講的書,無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課程不理想,方法更談不上科學,要緊的是認了字,給了他眺望世界的窗口。兒童求知慾盛,記性強,祖母念經拜佛,陳省身也跟着學,久而久之,他能背出全部的《彌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