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風水龍脈:中國境內的十二大風水寶地(6)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境內海拔387米~5364米,東界龍泉山脈,西靠邛崍山。西部為縱貫南北的龍門山脈。平原面積佔36。4%,丘陵面積佔30。4%,山區面積佔33。2%,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降雨豐沛。由秦國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自身海拔只有500多米,但由於四周高山阻隔,自古以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使這裏與中原文化相對隔絕,有“四塞之國”的稱號。雖然由於自然條件優越,人們衣食無虞,但由於相對封閉,想大富大貴也很艱難。古人因此總結說:“少小不入蜀,老大不離川,”認為這裏不是胸有大志的少年人應該居停的地方。
我國古代的一部以地理為基礎、以闡明軍事上的成敗為主要內容、以總結政治興亡為目的的巨著《讀史方輿紀要》這樣評論成都:“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於亡。”
三國時,諸葛亮也為劉備做了這樣的打算:“……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不愧為大軍事家的諸葛孔明,確實看到了成都的戰略優勢,輔佐劉備成就了三分天下之勢。但是,到了後主劉禪之時,這塊“上足以王,次足以霸”的寶地並沒能再助孔明統一全國。雖然他並沒有“恃其險而坐守之”,而是“七出岐山”,鞠躬盡瘁,奈何天時不濟,功敗垂成。
儘管如此,“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孔明仍然給成都這座“生活”之城留下了一股豪氣。如今,在西部大開的號角聲里,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成都正在煥勃勃生機。
南京:鐘山龍盤、石頭虎踞
南京別稱金陵,簡稱寧,今江蘇省省會,中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三國的東吳以及後來的東晉、宋、齊、梁、陳都定都於此,因此又有“六朝古都”之稱。
說起南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后,令越相范蠡修築“越城”於秦淮河畔,這就是南京最早的古城。後來南京的名稱多有變化,戰國時楚置金陵邑,秦代稱秣陵,東吳稱建業,晉及南朝稱建康。明代稱南京,南唐和清朝稱江寧府,太平天國稱天京。
南京的地勢有“虎踞龍盤”的特點。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山脈的最高峰鐘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州、張公州、白鷺州等沙州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着南京,使這裏具有易守難攻卻又交通便利的特點。歷代統治者對這塊寶地都很重視。
早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之後,就在今清涼山築城,又埋金以壓王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因看到金陵有天子之氣,遂改金陵為秣陵以貶斥之。元末朱元璋起兵,儒士馮國用、陶安、葉兌紛紛主張取南京而定天下。據《明史·馮國用傳》記載,馮國用對朱元璋說:“金陵龍盤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朱元璋曾命儒士為鐘山賦詩,鄧伯云:“鰲足立四極,鐘山一盤龍。”朱元璋聽從了儒士的建議,精心營建南京。明人認為,天下能夠作為帝王之都的地方不過兩處,一是南京,一是北京。明代《楊文敏集》云:“天下山川形勢,雄偉壯麗,可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勢寬厚,關塞險固,總扼中原之夷曠者,又莫過燕薊。雖雲長安有崤函之固,洛邑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會,為億萬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薊若也。”因此直到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仍在南京留下了一套中央機構,負責南方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