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1)

1.引言(1)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一個十分黑暗的時期。

“文革”中公開的文學在總體上是一種“遵命文學”。在政治上“突出階級鬥爭,突出路線鬥爭,突出同走資派鬥爭”;藝術上依據“三突出”的創作公式塑造“反潮流”的英雄,或人為製造偶像,或圖解政治,或歪曲歷史真實。如《朝霞》(叢刊)上刊登的《序曲》等中短篇小說,以及戲劇《戰船台》、《風華正茂》,電影《決裂》、《歡騰的小涼河》;長詩《西沙之戰》等。即使是較好一些的作品,也難免進行**裸的說教,被政治風向左右,帶有極左色彩,如《牛田洋》、《金光大道》等。

吉林省五院校1983年編寫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稱為“一個沒有詩歌、沒有小說、沒有散文、沒有文學批評”的黑暗蕭條時期。河南12所院校l988年合編的《1949-1988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評》序中說:“‘文革’十年,文藝領域變成了一片白地,當然沒有什麼可選”。《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朱寨主編1987年出版)引稱:“‘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可以說沒有文學思潮,只有打着文學旗號的反動的政治喧囂。”

它們共同否定了十年“遵命文學”,卻又不同程度地忽略了“文革”十年中在封建法西斯文化**下一直涌動着的人民大眾的文學潛流。這就是與“遵命文學”對峙的“地下文學”。

地下文學特指生在“文革”期間,由民眾在民間創作的,反映“文革”社會生活本質真實的作品。無論作者站在何種立場,屬於哪個集團、派別,其作品能真實反映出“文革”生活的某一側面,創作於民間,流行於民間,這種創作活動,都可歸於地下文學的範疇。

地下文學運動的展大致可分四個階段:

1966年5月-1969年4月。這是“文革”全面動亂、內戰時期。1969年4月黨的九大召開,形成了新的黨和國家領導層后,紅衛兵組織被解散,並強制分配下鄉。幹部下放“五七幹校”。中央領導層的所謂“右派集團”被驅趕離京,下放三線。社會秩序逐步轉入了穩定有秩序時期。在此之前的兩年運動時期,主要以極左的紅衛兵文藝活動為地下文學的主導。

1969年4月-1971年“九一三事件”。全國進入斗、批、改時期。誕生了最初的地下沙龍,與極左路線、文化專治對峙。這一時期的最大收穫是產生了一批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

1972年-1974年。“文化大革命”波谷時期。在周恩來領導的“批林整風”運動中,極左路線受到抑制,全民開始了一場潛在的思想解放運動。在這一特定環境下,“地下文學沙龍”開始活躍起來,並在1973年進入鼎盛時期。最後導致了一批現代主義的詩作誕生。

1974年-1976年10月,與“四人幫”針鋒相對的鬥爭時期。**集團對地下文學進行全面圍剿與反圍剿。圍繞陳毅逝世,在全民中傳抄《陳毅詩詞》和一批悼詩、輓詞;以及一些“地下沙龍”主持人和地下文學作者被捕入獄;鬥爭在丙辰清明**廣場詩歌運動中達到**。

在“文革”中,面對**、**集團的法西斯文化**造成的文化沙漠,人民群眾對文學藝術表現出空前的熱。一方面是公開的文學**,另一方面是“地下文壇”空前的“自由”。在地下文學運動中,產生出大量的手抄本詩歌、小說、戲劇。從現存的一批小說詩歌看,它們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文革”時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風格、流派和題材領域上對前十七年都有所反撥和開拓。儘管**、**集團對“地下文學”殘酷圍剿,大興文學獄,摧殘作者,但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廣泛的群眾自創作的基礎上,誕生出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在黑暗的年代,它們“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生的萌芽”,啟迪人心,愉悅寂寞,鼓舞鬥志。特別是“四五”詩歌,把地下文學推向歷史的**,促進了社會的歷史變革。這樣一些地下文學作品,已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寶貴的遺產之一。特別是其運動本身,為我們留下了文化、思想、政治和藝術的豐富歷史經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966――1976的地下文學(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1966――1976的地下文學(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引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