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地戲與文廟(1)

35.地戲與文廟(1)

貴州的安順,有座保存完好的文廟。***標着“宮牆萬仞”字樣的圍牆,門口“文武官民人等下馬轎”的界石,一概完整。裏面的半月形的泮池,池上的橋,以及大成殿,明倫堂,都好好的。只是裏面什麼東西都沒有,放了一些不怎樣的蠟染作品,看來是曾經做過展出。可以看得出,文廟的建築沒有經過修繕,都是原來的樣子。這個文廟是文物保護單位,進去要收票,但我進了幾次,似乎整個廟裏只有我一個人。離文廟不遠,還有座殘缺的學官,就是明清時代的官方學校。這樣的配置結構,大概那時的每個縣治和府治,都都差不多。只是安順的學宮,已經殘破得岌岌可危,一座砌在牆裏的牌樓,還算安穩,而主建築,早已風雨飄搖。我當時還給安順行署的官員寫過信,要求保護這個當時全國來看極少數倖存的寶貝,但也沒有下文。估計現在這個建築已經垮了。

在明清兩代,貴州是個文運不佳的偏遠地方,總共出不了幾個進士。但是,好歹也是一個省,生員(秀才)的名額還是不少的。因此,就像現在高考一樣,進學(中秀才)的標準就比較低。考生能夠完篇,無論優劣,差不多就會錄取。有時,甚至做完破題,下面空着,也可能錄取。反正是筷子裏面拔旗杆,高一點兒就行。正因為如此,每年都有“高考”移民混進來。明朝的江浙名士徐渭,就做過貴州的高考移民。畫畫的好,但八股文卻總是上不去,沒辦法。

晚清洪楊造反之前,胡林翼是做過安順知府的。但是,胡大人只在剿匪上有所貢獻,在勸學方面,似乎沒什麼可說的事迹。所以,儘管今日剩下的文廟和學官,裏面肯定留下過他的足跡,但安順的讀書和不讀書的人,估計沒有因此而有多少改變。

貴州多移民。安順這地方的人,多來自重慶。因此,安順話跟重慶話非常相似。但目前能看到最早的移民,卻跟重慶無關。是明初傅友德、藍玉西征時留下的駐屯軍的後代。問起他們來,都說自己的籍貫是南京,連哪個巷子都說得清清楚楚,儘管時間已經過了六百多年,這些巷子多半不在了。這些屯軍的後代,被當地稱為屯堡人,說話跟一般安順人不一樣,其聲調經常被拿來開心的。,屯堡人現在還有很多,依然住在過去的堡寨里。他們中的中老年婦女,還穿着青布長衫,左衽,頭上包着花布頭巾。乍一看,還以為是少數民族。一問,人家回答說,我們是大漢族。的確,她們的服飾,是未被滿人改造過的原裝明朝漢服。比我們這些後來的漢人,更加純,有資格自稱大漢族。

明朝留下的屯堡,現在有的還在,裏面還住着屯堡人。堡寨修的相當堅固,所有的建築,都是堡壘,有碉樓和槍眼。在冷兵器時代,即使攻破了寨牆,巷戰肯定能堅持很久。可是,屯堡最吸引人的東西,卻不是這些石頭砌的城堡,而是地戲。

安順的地戲,一般是被人稱為儺戲的。但是,地戲其實跟我們一般所說的儺戲,除了有面具以外,沒有多少共同之處。本質上講,地戲不屬於各種類型驅鬼驅邪的宗教表演,而是有節,講故事的世俗戲劇。安順地戲有點兒像川劇,一人唱時眾人和。但不會變臉,一副面具扣在臉上,一演到底。地戲沒有專業演員,所有人都是當地的農民,確切地說,是屯堡農民。

沒有專業演員,演技就高不了。翻跟斗,打把勢,就玩得不漂亮。加上屯堡人沒有中原那樣的廟宇以及祠堂,所以,也沒有專門的戲台。演的時候,就在一塊空地上插面旗,昭示各方,就可以開演了。地戲雖然簡陋,但生旦凈丑一應俱全,跟過去的傳統戲劇一樣,旦角由男人扮,反正也不需要什麼表,一副俊俏的面具全有了。

看了看地戲的本子,居然全是歷史劇,從武王伐紂,到大明英烈,全套的。每個環節不一定真實,旦演得相當細。我看過宋高宗泥馬過江一段,不長的故事,足足演了一個多小時。當年的時候,據說正月里要唱一個月。現在看到的腳本,都是後來整理的。當年就靠農民口耳相傳,真虧了他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年之癢(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一年之癢(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5.地戲與文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