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位美國友人的真知與灼見--訪原美軍赴延安觀察組成員謝偉思先生(2)
我同謝偉思先生的交談,自然要從他參加迪克西使團前往延安,以及在此前後他對中國政治展的觀察開始。在我們的攝像機面前,先生從容不迫,侃侃而談。唯一遺憾的是,先生已經不能直接操漢語回答我們的問題了。
先生說,太平洋戰爭爆后,美軍在史迪威將軍的指揮下,在中國戰區積極作戰。但他們越介入中國戰場,就越需要了解中國的軍事、政治狀況。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國務院於1943年派出數名外交官加入史迪威將軍的司令部做報工作。先生告訴我,他便是這些外交官中的一個。
先生接著說,當時他所負責的工作,是在史迪威的司令部和**駐重慶辦事處之間進行溝通,而主要任務是同周恩來先生進行接觸。先生說,隨着戰爭的展,我們越來越感到華北敵後戰況的重要。我們向蔣介石多次要求派代表去延安,搜集和研究那裏的戰況和報,但都遭蔣拒絕。直到1944年6月,華萊士副總統訪華,對蔣介石施加了壓力,蔣才最終同意我們的建議。於是,我們在重慶組成了觀察小組,我作為政治觀察員加入小組,負責對政治事務方面作出報告。
先生說,當我們到達延安時,**和其他**領導人熱地接待了我們。**方面安排了很多次報告會,由各個地區的軍事負責人向我們介紹況,使我們了解了很多關於華北戰場的最新展形勢,以及游擊戰的真實況。我們還曾派出小組前往作戰地區,如晉察冀的阜平和山西等地,以便進一步接觸戰場實際。
謝偉思先生不無感慨地告訴我,當時他們得到的一個很深印象就是,華北敵後在很多方面與重慶不同。人民支援軍隊,也擁護他們的領導人。人民是同八路軍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延安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這裏人人平等,沒有通貨膨脹,很少官僚主義,人們只是在為擴大根據地,為打敗日本侵略者而戰鬥。在延安,**領導人普通得就像戰士。**經常只帶一個衛兵,在延安城裏散步。他有一次在河邊就這麼碰見了**。**經常參加群眾活動,平易近人。總之,在延安,人們充滿信心。他們相信,**早晚會成為執政黨。這給美國人很深的印象,也使他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然而,在重慶,況則完全不同。那裏的人們完全是被動的,人們沒有自己的遠大想法,只是在那裏等待着返回南京,返回上海。在國民黨統治區,幾乎沒有什麼可以給人以新奇印象的東西。他們就是向盟軍要物資、要更多的飛機,要一切所能要到的東西。先生說,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延安人總是向我說:“有辦法,有辦法”(謝偉思先生說這兩句話時使用了中文)。他們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從日本人那裏繳獲。戰鬥越多,獲取的也就越多。他們沒有抱怨,沒有令人生厭的討價還價,甚至沒有什麼要求,他們總是充滿了樂觀。
講到這裏,謝偉思先生向我透露了他當時形成的一個重要想法,那就是美國人應該真誠地同八路軍、**合作。同時他也有責任向美國的決策者和一般人宣傳延安的況。有興味的是,謝偉思的想法事實上同我們黨的見解一致,在**和**其他領導人同他的談話中,都清晰地表明了這一點。下面是謝偉思先生有關這一內容的回憶:
那時候,外國人並不了解八路軍,也不了解中國**。因為,**和八路軍只在華北一隅,大多數外國人不能到達那些地方,因而也就不了解他們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
我當時和其他幾位觀察組的成員都特別關注在日本人被打敗以後中國事態的展。我越來越相信,**在戰後的中國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他們有更強大的力量,控制着更廣大的地區和人民,他們比在江西的時候要強大得多。在延安我與**和其他**領導人如周恩來、**的多次談話之後,我得出的結論是,他們很想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過程中,得到美國人的支持,以及在戰爭結束后,在經濟方面與美國人合作。特別是他們向我解釋了他們在打敗日本人之後將要實行的政策,希望在戰後能得到外國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