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中國未來海權,南海:東南亞的地中海(32)
[29]俄國東擴:俄羅斯文明與西方基督教文明是同一西方文化範疇,是它在歐洲東部的一個分支,但是又有不同。***俄羅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統稱東斯拉夫人,是東歐最大的族群,公元9世紀建立基輔羅斯即古羅斯(公元9—12世紀)國家,公元10世紀末接受基督教。俄羅斯人是歐洲人中氣質和性格相對特殊的一路,受東正教和拜占庭文化的地緣政治影響,俄羅斯文化氣質有更注重道德、精神的一面,有理想,強悍,勇於犧牲奮鬥。
俄羅斯至今仍然是世界大國中最具地緣政治潛力的國家。與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各民族相比,俄羅斯表現出很鮮明的民族特色。
東斯拉夫人處於歐洲大陸北部相對寒冷和封閉地帶,缺少西歐接近東西方商路和接受先進的東方文明輻射的那種“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地緣條件,但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歐洲人也開通了一條通向東方貿易的大陸通道,而基輔正處於這條商路上。由於十字軍東征,西歐國家通過地中海同東方建立起直接聯繫,因而使通過基輔的”從瓦藍人到希臘人之路”失去了作用,古羅斯國繼而衰落,在12世紀解體。羅斯失去了與東方的貿易聯繫以後,又開闢了諾夫哥羅德作為通向西歐的貿易通道,與此相聯繫,莫斯科作為連接商路的樞紐開始興起,成為近代崛起的政治中心,18世紀才向西遷都彼得堡。
從13世紀30—40年代開始了蒙古人對羅斯長達兩個半世紀的統治,同一時期,西歐正遭遇長達兩百年之久的黑死病、大飢荒和兵連禍結的社會經濟危機。為擺脫這場大危機,西歐國家從15世紀末開始通過動殖民戰爭和大航海進行海外擴張。
而羅斯遭受蒙古人的長期統治,也經歷了一場災難深重的民族危機。東西歐幾乎同時通過地緣政治擴張來找到了擺脫危機的出口。
西歐是海洋國家,一開始就能向非洲和美洲擴張,之後轉向東南亞,都得益於海路;俄羅斯是內陸國家,出海口成為地緣政治的生命線,沙皇俄國於是先後向西、東兩個地緣方向擴張。向西是通過動對波蘭、瑞典、立陶宛和克里米亞的戰爭,打開波羅的海的門戶,追趕西方文明,向東則越過烏拉爾山(1581年),一直打到太平洋東岸和黑龍江,將海參崴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語意為“控制東方”),這是從俄國第一代沙皇(伊凡四世,也稱伊凡雷帝)就開始的事業。由於西歐先於東歐崛起,沙皇俄國向西方的擴張受到限制,並一直承受着西歐資本主義模式帶來的巨大地緣政治壓力。18世紀俄羅斯開始推進“西化”,大力引進西方文明,“上流社會、教育系統(甚至神學系統)都嘲笑自己本民族最健康的東西,貶低自己‘落後的’農奴制下的人民。拿破崙的入侵,實際上是他在1812年聯合起來的整個歐洲的入侵,使俄羅斯‘文明’社會部分地清醒過來。”在這種條件下,俄羅斯認識到由於俄羅斯規模巨大和強悍,西歐列強無法像對待非洲、印度和中國清政府那樣攫取好處,因此俄羅斯與西歐的地緣政治關係具有對抗性。這種觀點經過20世紀歷史證明是正確的。
隨着東西方地緣政治矛盾激化,21世紀俄羅斯有難以比擬的巨大的地緣政治優勢,但是也有難以克服的地緣政治矛盾,主要表現為無比巨大的領土幅員和豐富資源與相對不足甚至日益減少的人口間的矛盾;由歷史文化和地緣優勢決定的成為超級大國的抱負與其文化軟實力不足間的矛盾。這兩個地緣政治矛盾制約着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定位和未來可能達到的高度。
俄羅斯至今是世界第一幅員遼闊的國家,自然資源極其豐富,人均資源儲量世界第一,特別是人類最為奇缺的資源如能源、可耕地、森林和淡水資源等等,西伯利亞和遠東的自然生態環境至今總體上保持良好,獨一無二。這樣的地緣政治條件決定了,俄羅斯似乎只能做世界大國、強國,不能只做地區大國,否則難以自衛自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