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論:中華民族又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中間(1)
總論是一個《中國向何處去》的提要稿。提到了中國二百餘年從輝煌到衰落的歷史,認為要寬容歷史,但是要牢記歷史。概括了本書九部分的內容。在總論的第九、十、十一和十二部分中,筆者提出了中國從展模式和體制方面,面臨著巨大的風險,處於一個現代化道路的十字路口上,需要政治上堅持中國**的集中領導,經濟上調整展戰略,堅決推行政治和經濟等體制改革,不然,會跌入展的“中國陷阱”之中。筆者特別指出,中國**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僅僅展生產力,還要注重民生,要實現共同富裕。提出中國社會主義的五個重大任務:在從落後的農業國家向現代國家邁進時,實現共同富裕,通過世界各國各種展模式的比較,一是縮小城鄉差距只能推進城市化水平;二是富裕人民群眾和縮小居民間的收入差距,只能鼓勵創業,大力展小企業;三是要開徵財產稅,以公平財富和防止食利階級的產生;四是要管住黨務、政府、政府各部門和行政**業機構和人員的膨脹,大幅度養活審批檢查等等事項,限制其收稅收費和罰款的權力,嚴厲限制黨政公務和行政**業機構的支出,一方面創造一個輕稅費的創業、投資和經營環境,另一方面,防止政府從gdp中分配過多,並將收入的部分過多地划向黨政公務和行政性機構;五是要建立、完善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轉移支付體系。
西方成熟的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屬於靜態經濟學,它們研究一個微觀結構,或者一個國家在一個時點,一個橫截面上的運行況,以判斷供給與需求,決定要素的投入,統計和分析失業率,討論收入分配結構,或者採取擴張或者收縮的財政或者貨幣政策等等。而當一個國家在從傳統的農業國家向現代的工業化國家轉型時,我們需要站在高山之巔,去看國家和民族展的歷史長河,特別是從農村社會和農業經濟奔向城市社會和工業經濟的過程,以現和總結過去現代化進程中的彎曲和障礙;去看不同國家和地區現代化道路的歷史,以比較各自現代化進程的順暢和曲折;去看未來社會和經濟展長河的極目之處,掌握以後還有多少彎路,以確定現代化道路正確和較優的航向和戰略。在研究和分析問題時,需要有大的時間跨度和全球視野,這就是經濟學家的歷史、全球和未來三大眼光。
二元結構的轉型,工業化、現代化,其核心是什麼呢?展經濟學認為,工業化也即二元結構的轉型,為農村社會和農業經濟向城市社會和工業經濟轉型的過程;對於現代化,學者們有一些指標,對於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標準,滿足了比如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產業結構中一、二、三產業比例、就業結構、人均壽命、入學率、社會保障覆蓋率等等,就可以衡量其現代化的程度。
當然,一個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特別是從一個農村社會和農業經濟向城市社會和現代經濟轉變進程中,社會和經濟問題紛繁複雜,如有環境生態、資源多少等等,然而,從每個人的基本需要來看,還是吃穿住行,在商品和貨幣化的社會中,歸結為最主要的有兩個:(1)從農村中轉移出來、城鎮新增和企業兼并結構調整需要再就業的勞動力,在哪裏就業,以獲得收入?(2)由於住的問題的複雜性,在農村向城市遷移過程中,或者新成長的勞動力家庭,人們怎樣居住,特別是農村向城市轉移的人口能不能在城市中有體面的住宅而留得下?就業、收入、居住等等這樣的民生問題,應當永遠是經濟學、社會學研究之本。
本書在研究和評價了中國現代化進程和現狀后,分析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高速增長之謎,再后,主要從這樣兩點切入和展開,重點研究了中國四個相互聯繫的重大的有關城市化、土地和房屋、小企業及服務業與就業、供養規模及其稅費對創業和就業的影響等問題,最後又比較了印度、拉美、東亞和中國四種類型的現代化道路,評價了各自的得失及其對中國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