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跌入塵埃王家人
王小苗聽大夫說完,喜極而泣。
原來女兒的病,沒有村醫說的那麼嚴重。甚至可以說就是餓出來的病!這也難怪,王小苗自己都整日吃不飽,哪有奶水餵養她?
雖說買過羊奶,到底沒法子讓她吃個飽。等她周歲后,更是再沒買過羊奶,劉婆子只每日給娘倆送些米湯而已。
有了大夫開的對症方子,加上韋傢伙食好,才幾日的功夫下來,采南的氣色便紅潤起來。
那倒是,她雖斷奶了,在韋家卻能換着花樣餵養。米粥、菜泥、魚泥甚至肉沫都能供應,本來小瘦猴子似的采南,肉眼可見的圓潤起來。
王小苗見女兒沒了生命危險,更是死心塌地跟着韋家姐妹。
韋老頭、程氏等人雖然不太理解,為何韋小葉要收留這對母女,但既然是沒花什麼銀錢便得了下人,倒也不說什麼。
過完年,王家的消息傳到韋小葉耳中。
王三松死了,王老太爺死了,孫芳娘竟然也死了。
韋二叔畢竟在村裡,他就是不刻意打聽,也自有村人閑話着提起王家的慘事。
王老太爺主要是年紀大了,看到王三松的死狀駭人,受了驚嚇,一口氣倒不上來就去了。
王三松被坐死夠脆了,孫芳娘被一巴掌扇死,簡直更脆!
不過,據說她是被舒大娘子打倒,後腦勺磕破了,又長時間無人顧得上,她才死了。要不是後來雙方打起來,說不定還能救一救。
雖然都有些巧合,但舒大娘子畢竟打死兩人,還間接害死了王家族長老太爺,到底還是去縣衙過了堂。
舒大娘子本應該判絞刑,依律收贖,給付王家。趙屠夫被判笞二十,流放邊關。
舒大娘子雖是鬥毆中誤殺人命,但一死仍是免不了,還要賠付王家喪葬費。
不過,這夫妻倆不知用了什麼法子,卻得到了王家人的原諒。
有了王家人懇求,縣衙便本着民不舉官不糾的原則,只將舒大娘子、趙屠夫打了二十大板,罰銀二十兩了事。
韋二叔說村人都傳,是舒大娘子拿銀子買命,賠了王老太爺兒孫五十兩銀子,又通過王老太爺兒孫說和,賠了王老頭家二十兩銀子。
據說又打點縣衙刑房司吏百兩銀子,這才將事平了。
案子一結,舒大娘子和趙屠戶便搬走了,也無人知道他們去了何處。就連舒二娘子也怕王家找麻煩,同樣連夜搬跑了。
等王老頭得知,自家賠了兩條命,才換了二十兩銀子,實際是拿錢最少的一方,自然後悔的想再找趙屠夫和舒大娘子,卻是已經晚了。都搬跑了!
王老頭去找吳里正問,哪裏會理他?
王老頭氣憤之餘,便在村裡嚷嚷,說吳里正也得了舒大娘子的封口銀子,所以不告訴他趙家搬哪裏去了。
畢竟他們搬家,可需要在吳里正這裏開路引文書,別人不知道,他怎麼可能不知道?
吳里正也不怕王老頭說這些,如今王家人在村裡臭如狗屎,要不是出了兩條人命,那些丟了雞,丟了糧食的早就打上門了。
王老頭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見無人撐腰,且族裏也派人半勸半嚇,他也只得忍下這口氣來。
本來得了二十兩銀子,王家父子還是歡喜的。只是聽說王老太爺兒孫得的更多,這才有些憤然。
確認過眼神,都是惹不起的人!
自此之後,王家沒有了王三松、孫芳娘這兩個心眼活泛之人,加上王小苗斷親后也無聲無息消失,王家反倒是安穩沉寂起來。
劉婆子沒了一雙兒女,也是比較消沉起來,除了農忙之時,基本看不到她人。
王家的人和事,漸漸的也便被村人遺忘,連談起的興緻都不高了。
過了初十,因家裏小孩都想去府城過元宵節,韋小葉便不等出了正月,打算離開鎮上回府城了。
艾草帶着艾老頭、牛氏也來了宅院。
既然韋小葉等人要走,這兩老口來給看宅子,日常簡單打掃打掃,韋家兄妹回來有個落腳的地方總是好的。
而且,艾草也悄悄回過韋小葉,家裏的房子太老,修修補補二、三十年了,眼看着住不了一兩年便會倒塌。
新蓋房子又沒什麼必要,乾脆讓兩個老人家搬到鎮上。又有了新地方住,又能替韋小葉看房子,兩相便宜。
韋小葉本準備給工錢的,艾草哪裏肯要。她推說反正阿爺阿奶那房子也不行了,租房還要銀子呢,哪裏有臉要工錢?
韋小葉見她如此也就罷了,艾草雖然賺得不算多,卻也有幾十兩銀子,還真就不差她給那點工錢。
只是,牛氏私下找過韋小葉,除了感激她拉幫艾草之外,還求她幫孫女找個好人家。畢竟艾草都二十了,在村裡算得上老姑娘了。
韋小葉哼哼哈哈的應下,實際卻不以為意。二十嘛,確實不算小了,這要在後世已經是名女大學生了。
但是結婚嘛,也沒那麼急。何況艾草去過府城,今後也多會呆在府城,就算相看也是在府城了。
見過世面的人,無論男女,都不容易重新適應鄉村生活。除非看破紅塵想隱居。
比如楊文。
他與蕭雨石、韋小楊、黃茂彥都是同科秀才,這三人已經定了在府學就讀,他也想留在府學。
然而,府學每年數考定等級,差等秀才要被學政斥責,甚至最下等的還要降級除名。
其他三人都有銀子去書院進修,只有楊文家實在沒銀子了,因此今年歲試就不理想。若不是因為他們是新進生員,很可能就調回縣學了。
見識了府城的繁華,楊文也實在不想回揚志縣,更別提河灣村了。
楊母找了族裏商議,卻是無人肯再相助。這也不怪楊氏族人,本就都是農戶,沒幾個有閑錢的。
要說楊文考秀才,那還有些指望。族人咬咬牙就幫了。
舉人?哪個舉人老爺不是文曲星下凡?就楊文那模樣,哪點像文曲星了?天下秀才多了去,舉人老爺可太少見了。
就算楊文考得上,那說不定是十幾年,二十幾年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