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後記(3)
我覺得這本書的可取之處,是客觀分析和講述了這些大案犯罪的起因和犯罪人的心路歷程。這些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國的媒體上報道過相關消息。如果消息是一碗水,法制紀實應該是一口井。我所做的是在自己認為有水的地方使勁往下挖,這是個力氣活,可一口井總比一碗水更解渴。所以,《解密北京大案》裏的所有文章,很多內幕和詳都是第一次披露。
事實上,如果不是工作上的原因,我絕不願意跟犯罪的那些人打交道。我無法單純用一種平靜的心面對犯罪人。作為一個案件或者人物的記錄者,我只能在採訪時盡量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與我所面對的犯罪人進行對話。從內心裏,我對他們惋惜、同、怒其不爭,甚至憤怒,這些緒都有。只是我在寫作的時候,盡量平和一些,保持一種冷靜的講述。
正是那些身着赭衣的犯了罪的人們,讓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我記錄下他們的犯罪軌跡,也記錄下他們的心靈軌跡。任何一個案件或者任何一個人的犯罪都不是偶然的,把他們放到時代的大背景上參照,他們就是時代展中的一個印點,是有時代特色的。一紙判決可以宣佈案件的終結,有誰去關懷他們熱望、苦悶、煩憂、迷茫的緒,誰把它們拿到陽光下一一晾曬?
我在採訪和寫作的時候,總是把自己當作鐵欄裏面的犯罪人。當我與他們面對面,甚至隨着他們一起呼吸,一起討論他們犯罪起因的時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某種無奈、迷茫以及悲憤,甚至會現自己深藏在內心深處卻在現世生活中沒有迸出來的原罪。我常常想,如果把我置於犯罪人生活的環境中,我也有可能去犯罪。犯罪是有前提的,就像一粒種子成為禾苗需要陽光、空氣和水,一旦這些因素具備了,犯罪的種子能不芽嗎?所以,這本《解密北京大案》是從人性的角度探究犯罪起因,或者說是翻曬這粒犯罪種子所處的土壤,這是我寫法制紀實文學的出點、着墨點,也是落腳點。
應該說,收入到這本書中的故事都很精彩。其實,精彩的文章不僅是故事本身的精彩,而是精彩故事給人以心靈的提示。窺探別人秘密是很多人的嗜好,所以這類文章受關注程度更大。但不去關注主人公的心路歷程,文章就沒有思想。我願意把犯罪人放到人性的背景下,感受他們的感**彩和人文因素。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要感謝那些接受我採訪的當事人和犯罪人。
要感謝的人還有很多。按照慣例,在一本書的後記中要感謝很多人。我是個俗人,不能免俗,所以我要感謝很多人。先感謝我的領導們,沒有他們的支持是不行的,比如主管我們的副院長賀榮,直接管我們的張悅、馬強、薛峰,以及我的頂頭上司,《法庭內外》的副主編畢東麗。其次要感謝我的法官朋友們,沒有他們的幫助也是不行的,要列舉的名字很多,比如北京高級法院的譚京生、盧小楠、王飛、楊克、杜莉紅、符忠良、馬宏玉、趙宇暉、郭宜;比如北京第一中級法院的鄭衛陽、陸維敏、王東、賴琪,比如第二中級法院的白波、李永京。他們給我提供了很多精彩案例。我還要感謝為本書提供了部分圖片的王文波、高志海、王鑫剛三位兄弟,以及遠在黑龍江綏化的老哥陸有軍,在本書的開篇之作《馬德江湖》一文中,陸有軍提供了很多他在綏化採訪的第一手資料。還有我的同事胡浩立、我在天津高級法院工作的同學祖先海,中央民族學大學語學博士生張莉萍,本書中的一些文章是我們共同合作的結晶。最後要感謝共同擔任本書的責任編輯的中國城市出版社的姚鳳林、歐陽東兩位副總編。據我所知,兩位老總同時為一本書作責編,在中國城市出版社是開了先例的。尤其是姚鳳林先生,他是我尊重的長者和相交了多年的朋友,我幾乎所有法制紀實圖書都是姚鳳林先生擔任責編的,老前輩熱地為本書作序,更是對我的鞭策和鼓勵。
丁一鶴
2006年7月1日
null
全書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