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國和英國的第一次直接碰撞(2)

5.中國和英國的第一次直接碰撞(2)

此前,明朝的對外開放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傳教士,而到了康熙年間,禮儀之爭的問題開始出現並激化。早先來的傳教士都認為,中國人祭祖不算是偶像崇拜,這個禮儀是可以被包容的,但是後來的羅馬教廷卻不這麼認為,他們堅持祭祖就是搞偶像崇拜,中國人凡是入教就不能祭祖,這就一下子把交流的渠道掐死了,雙方均無法做出妥協。最後的結果就是,清朝在雍正時期完全禁教,而羅馬教廷以及西方傳教士的勢力也基本退出了中國。1(當然,羅馬教廷也並非禮儀之爭幕後的根本推手。此前在華的傳教士主要是耶穌會會士,他們來華較早,傳教政策比較開放,在朝廷及士大夫階層中享有聲望。後來多明我會進入中國傳教,因為教派之爭,多明我會教士向羅馬教廷打小報告,指責耶穌會寬容中國信徒祭祖、尊孔,最終才引起羅馬教廷的介入,禮儀之爭至此才正式升級。)傳教士基本撤走了,雖然中國的皈依者還在秘密信教,但東西方的主要交流媒介卻沒有了,所以清朝也不可能開放。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明朝在中後期雖然也有海禁,但是明朝的政府官員比較喜歡玩忽職守,海禁執行得不徹底,所以當時沿海的商業走私還是很活躍的。但到了清朝這樣一個遊獵民族建立的王朝,他們對於海外貿易是一點興趣也沒有,而且他們認為,只要沾上商業就不是什麼好事兒。所以清政府對這種工商業貿易是根本輕視的,也正因如此,清朝的官員真正把海禁給嚴格執行了。多數時候只有廣州一口可以進行貿易。相對於明朝,清朝是一個更加內向的王朝。

綜合起這幾個因素后可以現,清朝在開放問題上存在極大的缺陷。不過在這種況下,它靠着內陸的經濟增長也達到了一個傳統社會的高峰——康乾盛世。而在康乾盛世的尾巴上呢,英國人來了。

英國人當時來華有兩個目的。其一是來炫耀一下他們的工業文明,他們工業革命的成果。所以他們帶了大量的禮物,不僅有中國人特別喜歡的光學儀器(中國人特別喜歡光學儀器,當年利瑪竇就是靠這玩意兒打開了傳教的門路),還有玻璃製品、各種鐘錶,以及最先進的槍炮。他們把這些都送給中國人,讓中國人看看英國人有多厲害。其二就是商量通商事宜,英國人希望中國可以按照西方規矩進行交流和貿易,希望能跟中國平等經商,通過行商來開展貿易,希望中國人能給英國商人提供一些據點,不要總是限制在廣州一個地方。但很顯然,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關於第一個目的,乾隆連禮物的包裝都沒有打開,看都沒看就直接放到圓明園的倉庫里了,後來英法聯軍還搶走了一部分。也就是說,英法聯軍從中國搶走的不僅僅是中國貨,還有他們自己造的。據說當時馬嘎爾尼曾送給中國幾門速射炮,中國人居然也連看都沒看,呃,中國人還是很牛的啊!1(當時的使臣中有斯當東父子,這一對父子回到英國后撰述了關於中國的大量見聞。現今較好的中譯本有(英)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葉篤義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至於看都沒看的緣故,其實在於後面的原因,英國人要建立平等通商的關係,這個議題從一開始就障礙重重。

英國人剛從廣州登岸的時候,正好趕上乾隆的八十大壽。這個時候一大幫西洋鬼子來了,還帶來了一大堆禮物。當時的兩廣總督認為這些洋人肯定是來拜壽和進貢的,這是好事啊,於是就上報說有遠夷來為乾隆上貢祝壽。乾隆聽說這麼遠的人來給他祝壽,也很高興,就同意他們來了。於是馬嘎爾尼一行就進了內地,他們攜帶的禮物都被插上了貢使的旗幟。馬嘎爾尼通過通事翻譯也知道了插旗幟的意思,其實他哪裏是來祝什麼壽的,但他裝作不知道,因為若是一開始就把來華的真實目的說破,那麼他們也許就見不到皇帝,啥事也辦不成了。後來一部分禮物走大運河北上,另一部分則走海路,從大沽上岸,再走陸路一直到承德,因為乾隆的壽辰慶典是在承德避暑山莊舉行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說中國近代史 (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重說中國近代史 (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中國和英國的第一次直接碰撞(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