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第八節民間歌舞藝術(6)

71.第八節民間歌舞藝術(6)

白族地區過去巫術較常見,現在則只有較偏僻的山區或農村還流傳有巫術禮儀。***很多巫術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種舞蹈形式。祭祀時往往由一位巫師表演,或男或女,手中拿扇子或手巾,或小鼓等道具,口中念念有詞,從屋內舞到屋外,或跳上桌子起舞,或單腿跪地,或單腳立地轉圈,其舞蹈技巧令人驚嘆。

大理的巫舞與本主祭祀以及“接金姑”的習俗活動聯繫在一起,一般由兩個以上的巫師一唱一和,多時可十餘人同舞。在舞蹈過程中,圍觀的群眾可加入同唱同舞,且有一定的程式。過去巫師之間都有師承關係,舞蹈時也是由巫師帶徒弟,執單面扁圓鼓(當地稱羊皮鼓),男巫動作古樸、粗獷、單一;女巫則擺胯、顧盼、或俯或仰。劍川的巫舞一般在本主廟中進行,由巫婆神漢表演。舞蹈有不少程式化的動作,如“胸前叉香”“雙甩香”“內外繞花”“雙甩花”等。洱源的巫舞一般在以村鄉為單位的祭祀場合舉行。

儘管巫術禮儀的本義是表現神及神的威嚴,表現神的眼觀八方、未卜先知、懲惡揚善、消災免難等無邊法力,使觀眾時而感到神秘、畏懼、緊張和壓力,時而又感到有所皈依的親切和愉悅,但這種禮儀和祭祀過程本質上就是絢麗多姿的民族民間舞蹈形式。巫師在祭祀過程中,身着艷麗的白族服裝,腳蹬綴有紅繡球的布制涼鞋,或舞着手巾,或敲着羊皮鼓,或搖着扇子,扭動着腰肢,以非常快速的節奏,跳着富有彈性的舞步,同時伴隨着身體不停的顫動,猶如一隻彩蝶上下左右翻飛,令觀者目眩神迷,精神緊張而愉悅,從而真切感受到這種古老儀式的神秘魅力。

在人類的童年時代,巫術和藝術有共同的來源,二者難分彼此,並相生相伴了數千年。白族的巫術舞蹈,本質上也是原始巫術禮儀的一種遺留,而巫術禮儀本身,客觀上也為舞蹈藝術的保存和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年來,不少文藝工作者認識到巫術禮儀中含有許多表演藝術的形式,並多次深入偏遠地區收集整理。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團表演的“手巾舞”“羊皮鼓舞”等,就是在搜集、整理白族巫術舞蹈基礎上創作的舞蹈形式。

3。霸王鞭舞

白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流傳最廣的形式是“霸王鞭舞”,在“繞三靈”“鬧春王正月”“田家樂”等重要民俗活動中,都有霸王鞭舞的表演。它原來是白族在迎神賽會時跳的一種舞蹈,至遲在清代已經在白族地區普遍流行。新中國成立后,白族藝術工作者把其和八角鼓舞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霸王鞭舞。它既是強身健體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同時又是白族逢年過節、喜慶迎賓時的重要娛樂活動,是白族最富於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

霸王鞭舞又叫“金錢鞭舞”“金錢棍舞”。其道具是長120厘米、直徑2厘米的一根竹竿,竿身有槽,內綴銅錢數十枚,一端綴有紙花等裝飾物。舞者右手持鞭,左手拍、撥鞭的兩端,由其引動上身的擰、擺和小腿的變化和雙腳的跳動,形成各式各樣的舞姿和動作,舞動過程中還可擊打或碰擊地面以及肩、肘、手掌、大小腿、腰胯、腳踝、腳板等部位,身隨鞭移,雙肩前後擺動,左右扭腰送胯,雙腳隨拍節上下顫動,隨着舞步的起落,霸王鞭出節奏明快、清脆悅耳的碰擊聲。總的特點是動作柔軟乾淨、整齊利落,節奏感強。表演時一般有明朗歡快的笛子或嗩吶旋律伴奏,加上霸王鞭整齊的“嚓、嚓”聲,表演者又邊舞邊唱霸王鞭詞,使得氣氛熱烈,緒激越,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力。

白族霸王鞭舞有各種套路,打法名目繁多,計有上百種之多。其套數總稱為“打一條街破四門”。表演先從出點打到集會處(“一條街”),然後以八人為群,里四人外四人,邊打邊交換裡外的位置(“破四門”)。霸王鞭舞還常與廣泛流傳於白族地區的八角鼓舞、雙飛燕舞等相配合,組成“心合心”“背靠背”“腳勾腳”等舞蹈動作,並打出“一條龍”“四梅花”“滿天星”“鳳穿花”“對採花”“五梅花”“龍吐水”等舞蹈隊型圖案。跳霸王鞭舞時,男女老少均可參與,參加者人數不限,人數越多,氣氛越熱烈,場面就越壯觀。既可在舞台上演出,也可在路場街壩上表演,在著名的“繞三靈”上,人們能夠邊舞邊走達十幾公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1.第八節民間歌舞藝術(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