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節族稱族源(3)

3.第一節族稱族源(3)

從三國到兩晉時期,在南中大姓的鬥爭消長中,爨氏獨得展壯大。***隋代西爨統治已達洱海地區。南詔時,南詔王閣邏鳳趁爨氏內訌吞併了西爨和東爨,以兵威脅西爨,“徙二十餘萬戶於永昌城(今保山)”1,促進了滇西地區經濟文化的展。

五、唐宋時期白族民族共同體的展及形成

唐宋時期,大體等同於南詔(738~902年)至大理國(937~1352年)時期。一般認為,南詔是由烏蠻王族和白蠻貴族共同建立的國家,由於南詔以白蠻社會、經濟和文化為基礎,烏蠻王族後來也被白蠻化了。白蠻不等同於後來的白族,尚未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共同體。公元937年,白蠻貴族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國,這是一個以白蠻為主體的封建農奴政權。政治上的統一,經濟文化的展,使原本鬆散的白蠻部落迅速展成為一個具有共同語、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理國的建立,標誌着白族作為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六、明代以來白族與漢族的相互融合

明代在雲南大規模進行屯田,分軍屯、民屯和商屯,幾乎遍佈雲南全省,屯種土地面積佔全省當時總耕地面積的二分之一強。明代屯田影響深遠。自戰國末年到唐宋元時期,遷來雲南的漢族人民人口數都未超過當地少數民族,並大都融合於白族先民之中,稱為“白蠻”。元人李京《雲南志略》記載,元代從昆明到楚雄、大理、保山一線的平壩地區都是“白人”(白族先民)的分佈區。但到明代大規模移民屯田開始,雲南的漢族人口總數逐漸超過少數民族,原來世居昆明至保山一線的白族也大多數融合於漢族之中。而在洱海區域的白族核心分佈區,屯田的漢族人口又先後融入白族之中。民族是歷史形成的。明代以前漢族白族化,明代以後白族漢族化,這是雲南壩區民族展的總的規律。

白族是一個親仁善鄰的開放性民族。從古代銀梭島、白羊村新石器文化到海門口、大波那青銅器文化時期,活躍於洱海周圍的是白族先民“洱濱人”。西漢末年,世居四川東部和滇池地區的邛僰和滇僰,在新莽政權鎮壓下部分西遷。漢晉時期,宦遊、戍邊、經商的漢族不斷落籍雲南;晉宋之際,不少內地漢人避亂到達洱海地區;唐代,南詔政權擄掠大批內地漢族人民,宋代也有不少四川起義軍和農民遷來雲南;明代大量移民屯田。歷代先後移入雲南的漢族不下百萬,大都融合於白族之中,明以後白族又大部同化於漢族。此外,哀牢之後的南詔王族,雲龍縣的阿昌族和洱海地區少數彝族,也先後融合於白族之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節族稱族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