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七章白族的精神氣質(1)

18.第七章白族的精神氣質(1)

白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人口僅有185萬(2000年)。***然而,他們卻因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南詔、大理文化而彪炳史冊。令人驚嘆的是白族文化厚重綿長,從未間斷,在少數民族歷史展中更是獨樹一幟。溯其源流,這主要得益於中華民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兼容胸襟在白族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在漫長的歷史展過程中,白族人民形成了熱愛祖國、維護祖國統一的愛國精神;物我合一、人神親和的哲學理念;親仁善鄰、熱好客的處事原則;尊師崇德、急公好義的做人修為;耕讀傳家、子孝孫賢的人生追求;兼容並蓄、開放創新的文化精神。白族的上述精神氣質,是白族文化蓬勃展並對中華文化作出傑出貢獻的重要原因,至今仍具有十分寶貴的現實意義。

一、熱愛祖國、維護統一的愛國精神

白族地區人民自古以來就自認為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部分。從古老的神話傳說《九隆神話》所蘊涵的中華各民族“同根同種”的意識,到唐宋時期的南詔、大理國兩個地方民族政權立誓“為漢不侵不叛之臣”,再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白族人民在中國**的領導下,開展革命鬥爭,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的**統治,都無可爭辯地展示了白族歷代人民熱愛祖國、維護國家統一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從遠古時起,白族先民就以博大寬容的胸懷對待其他兄弟民族,為雲南全省、西南邊疆各民族的團結和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秦漢以來中央王朝在雲南設置郡縣時起,白族先民的國家統一觀念不斷強化。即便是地方民族政權南詔、大理國等勢力強盛之時,也沒有完全獨立於中央王朝的政治統治。雖然由於統治階級的利益,南詔和唐王朝之間曾爆了短期的戰爭,但南詔仍立下《南詔德化碑》,表達“不得已而叛”,期待日後再次歸唐的心跡。而唐王朝也認識到“雲南自漢以來臣屬中國,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最終與南詔修好。大理國時期,儘管宋朝國力羸弱,但大理國不僅沒有與宋王朝生戰爭,反而屢次請求宋王朝冊封。這與北方游牧民族政權與宋王朝連年征戰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些歷史事實充分表明,早在唐宋時期,白族地區已經自視為“大中國”的當然成員,是中華統一多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鴉片戰爭以後,白族和其他各民族一道,為維護祖國獨立和主權,前仆後繼,流血犧牲。從在鎮南關抗法戰爭中英勇殉國的白族將領楊玉科等白族兒郎,到白族第一代**員張伯簡、施■、趙琴仙,以及奮戰在白山黑水間14年,讓日寇聞風喪膽,備受東北人民讚譽的“白子將軍”周保中等老一輩**戰士,都是白族歷史展的必然,是白族熱愛祖國、維護國家統一的歷史傳統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自然表現。這一歷史傳統在當代中國尤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在這種歷史傳統和愛國精神的指引下,白族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必將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物我合一、人神親和的哲學理念

白族人熱愛自然、感謝自然、敬畏自然、改造自然,他們對蒼山洱海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充滿感。他們細心地呵護生活的家園,使之成為最適宜人類居住之地。他們稱大地為“地母”。在白語中,“母”同時又有“大”的意思,因此,“地母”一方面表示白族人將大地視為母親,同時又表示在白族人的觀念中,大地的地位十分崇高。凡是白族村寨,村頭或村中顯要處都會栽一棵被稱為“風水樹”的大青樹,高大而莊嚴。在白族村民的眼中,這棵樹與全村人的生存和展息息相關,保護它就是保護自己。很多動物也受到白族人的喜愛和崇敬,並被賦予豐富的象徵意義。在白族民間傳說中,白鷳鳥曾為始祖遷徙開疆指引道路;山神的二十四個兒子,變成了二十四隻候鳥,呼喚人們按時耕作、播種,使白族人年年獲得豐收;古時人類觸怒上天,當天帝要收回五穀以示懲罰時,是麻雀銜了一穗谷種救活人類。諸如此類的故事,充分表明白族人民對於天地日月、鳥獸蟲魚、森林樹木的深厚感和獨特認知。白族先民早已認識到自己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的地位是平等的。萬物與人共存,人和萬物相親,人類天地萬物處於天然的和諧之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8.第七章白族的精神氣質(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