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一節宗教信仰(7)

7.第一節宗教信仰(7)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開國皇帝段思平“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7主禪位為僧,1主被廢為僧。南詔、大理國王多封僧人為國師,僧人社會地位顯赫,參與政事。大理國的官吏多從佛教徒中選拔。李京《雲南志略·白人風俗條》記載:“有家室者名師僧,教童子多讀佛書,少知六經者;段氏而上,選官置吏皆出此。民俗,家無貧富,皆有佛堂,旦夕擊鼓參禮,少長手不釋念珠,一歲之中,齋戒幾半。”這不僅說明阿叱力教在大理政權中的地位和勢力,而且表明了阿叱力教對白族社會的深刻影響。

白族密宗阿叱力教是白族化了的佛教密宗,它的民族特點十分鮮明。一是歷史長,綿延了一千多年。二是民族性,它一直在白族內部傳播,當然其他民族也有受其影響的,但主要是在本民族內傳承。三是傳承的家族血緣性。四是宗教上的祭祀性和兼容性。五有特殊的神祇。六是佛經的白族化等。阿叱力教僧侶多數不出家住寺,信徒主要是農村群眾。阿叱力教在元明以來,由於僧人帶頭起義反抗元、明王朝的統治,朱元璋下令不許傳播密教,清代康熙時,認為阿叱力教“非釋非道,其術足以動眾,其說足以惑人”,因而加以禁止,使阿叱力教大為削弱。目前,阿叱力在白族廣大農村仍有影響,但其活動形式與以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例如,劍川縣在新中國成立前幾乎每個較大的村鎮都有一家阿叱力,他們平時務農,有人請時則為人禳災祈福,驅邪治鬼,送喪做會,得一定報酬。因此,誦佛念經日益成為其一項家庭副業,已經沒有太多的佛教氣息了。他們主要的佛教活動是充當遍及城鄉各地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民間宗教組織的“經師”,在宗教活動中帶領這些組織的成員誦經。

禪宗和華嚴宗等內地佛教在南詔大理國時期就已傳入白族地區,但其影響比密宗要小得多。如大理國《張勝溫梵像卷》中已經繪有禪宗六祖像,有題名,分列為達么、祖慧、僧璨、道信、宏忍、慧能大師。元以後的地方志書上也有禪宗僧人在南詔大理時期活動況的記載。華嚴宗以毗盧遮那佛為主像,文殊、普賢為脅侍,合稱“華嚴三聖”。劍川石鐘山第四窟即雕有“華嚴三聖”的佛像。崇聖寺千尋塔塔頂現有《大方廣佛華嚴經》題款的經卷殘片。大理鳳儀北盪天法藏寺現的南詔大理寫本佛經中,有唐釋澄觀撰寫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表明華嚴宗在南詔大理國也有一定的流傳。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譽。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建有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清咸同年間,杜文秀起義,經多年兵亂,崇聖寺等多數寺院被毀,僧侶四處逃散,禪宗、華嚴宗等受到極大打擊和削弱。“文化大革命”時期,雞足山等佛教叢林又受到衝擊,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白族地區的漢傳佛教信仰才得以重新展起來。2006年,大理崇聖寺在原址按文獻記載重建,成為白族佛教展的一大盛事。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理境內共有佛寺100餘座,各族僧尼1000餘人。此外,白族的中老年男女在信仰本主的同時,也多崇信佛教。特別是白族婦女,到中年以後大都加入村社宗教組織蓮池會(或稱拜佛會),主要祭奉觀音。每至初一、十五或是節日、廟會期間,都要吃齋拜佛,念經燒香,可見佛教至今仍在白族民間有廣泛的影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第一節宗教信仰(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