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四節親屬稱謂(1)

8.第四節親屬稱謂(1)

在親族稱謂方面,各地白族在詞彙、語音上都大體相近。***由於白族較多地受漢文化影響,白族語與漢語關係密切,各地白族的白語親屬稱謂大多來源於漢語,因此在讀音上也與漢族同一稱謂的古代讀音甚至現代讀音相近。

在大理喜洲,由於歷史上較之怒江等地區更早、更多地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所以許多稱謂直接來源於漢語借詞,只是在讀音上稍有變化。如稱祖父為“阿爺”,祖母為“阿奶”,父親為“阿抵”(即“阿爹”),母親為“阿嫫”,兄為“阿高”(即“阿哥”),姐為“阿幾”(即“阿姐”),叔叔為“阿叔”,嬸嬸為“阿嬸”,嫂嫂為“阿嫂”,孫為“涮”(即“孫”)。

白族的很多親屬稱謂雖然與現代漢語讀音不同,但經過研究,可以現這些詞與古代漢語關係密切。如喜洲白語妻子稱丈夫為“撥”,“撥”即“夫”的上古音。丈夫稱妻子為“烏”,“烏”這一稱謂即來源於上古漢語“婦”。古代漢語中,“婦”即指妻子。如《詩·豳風·東山》:“鸛鳴於垤,婦嘆於室。”《詩·衛風·氓》:“三歲為婦,靡室勞矣。”

公婆稱兒媳為“之烏”,即“子婦”。祖父、祖母稱孫子之妻為“涮烏”,即“孫婦”。父母的女兒稱謂音近“努”,即漢語“女”字。

女婿稱岳父為“彎夫”,即“岳父”。“岳”字在中古漢語中讀音與“彎”接近。

婦女稱丈夫之兄為“大”,與舊時漢族婦女稱丈夫之兄完全一樣。

怒江的那馬人和勒墨人的親屬稱謂中,這種現象也很常見。如稱父為“阿包”“阿波”,“波”來源於上古漢語“父”;稱母為“阿莫”“阿么”,“莫”即“母”;稱姑母為“古”,即“姑”字,等等。總體上說,白語的親屬稱謂詞大多數為漢語借詞。

白族親屬稱謂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在大理喜洲等經濟、文化較達的地區,稱謂比較複雜,幾乎每一個被稱呼的對象都各自有一個稱謂,親屬稱謂很少通用。但在怒江的那馬人和勒墨人中,其稱謂就簡單得多,有許多被稱呼的不同對象,使用同一個稱謂,例如對祖父母一輩的稱謂,在大理喜洲,除祖父母、叔伯祖父母及丈夫之祖父母同稱“阿爺”“阿奶”外,其餘均各有稱謂,而在那馬人與勒墨人中就大為簡單了,凡上述祖父母一輩人,無論直系、旁系,還是血親、姻親,統稱“阿布”“阿堯”。又如對孫子、孫女一輩的稱謂,在大理喜洲,凡對這一輩的所有親屬,各有各的稱謂,從孫子、孫媳、孫女、孫女婿,到侄孫、外孫、舅表侄、姑表侄孫、姨表侄孫都各有各的稱謂。但在那馬人中,凡孫子一輩,不管直系的還是旁系的,不管血親的還是姻親的,也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一律稱“阿需”,在勒墨人中則一律以“阿松”稱之。這一現象表明,在大理喜洲等平壩地區,母系大家庭、父系大家族的瓦解和父系小家庭的確立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了,而在怒江的那馬人和勒墨人中,母系大家庭、父系大家庭的瓦解和父系小家庭的確立,其歷史距今不會很長。

以下是用國際音標記錄的大理喜洲、劍川金華、怒江洛本卓三個白族地區的主要親屬稱謂對照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第四節親屬稱謂(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