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節生產技藝(3)

3.第一節生產技藝(3)

俄羅斯人在遷居中國的時候帶來了先進的製革技術,用化學藥品和先進工具加工皮子。因此,他們鞣製的皮革輕巧美觀、結實耐用,其中一些技術被其他民族的手工業者所借鑒並一直使用到今天。他們設計製作的男女皮鞋、皮帶、馬靴、氈靴,以品種多樣、色彩鮮麗、加工精美、經久耐穿而深受社會歡迎。俄羅斯人還將其中一種防風、抗寒的氈靴帶到了新疆。這種氈靴完全用一種擀得極細密的白氈子在氈靴模子上整體加工而成,做成的氈靴完全沒有接縫,自成一體。冬天的時候這種氈靴對於需要長時間在野外工作的人來說是一種既便宜又保暖的禦寒用品。20世紀二三十年代俄羅斯裁剪師設計和縫製的青年裝、短裙、連衣裙、軍裝、呢子大衣和裘皮大衣,不但暢銷新疆和黑龍江,還大批銷往天津、北京、上海和蘭州。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蘇友好時期,俄式服裝更是風靡全中國,當時的人們都以擁有一件布拉吉(連衣裙)或列寧裝為榮。

俄羅斯木匠製作的壁櫥、壁櫃、桌椅、門窗,雖顯笨重,但卻堅固耐用,往往刻有簡樸素雅的花紋,漆成綠色、藍色或咖啡色,顯得凝重大方。他們還將製作俄式三套馬車的技術帶到新疆,製作的馬車省力耐用,載貨量還大,深受新疆各族群眾歡迎。俄羅斯人還善於駕駛、修理汽車。新疆最早的汽車駕駛員和修理工都是俄羅斯人。所以,至今的新疆少數民族的語中關於汽車零部件的單詞幾乎都是從俄語直接借鑒而來。

鐵匠:格拉·張

格拉·張19歲高中畢業后,分配到新疆塔城市手工業聯社鐵皮製品加工廠當工人,跟着歸國華僑於明海師傅學手藝。後來當了鐵皮加工廠的廠長,再後來企業倒閉,自己就開了一個鐵匠鋪,掰指頭算一下做鐵匠快40年了!

格拉·張介紹說:上一輩人從那邊來的時候,保留了許多俄羅斯人的民俗和習慣。記得小時候住在又高又大、牆體很厚的有地板的房裏,每家每戶都有壁爐、烤爐,於是鐵皮製品需求量大,工匠也多,我們廠工人最多時有近百人。後來,大家都搬進了樓房,哪還用得上壁爐、烤箱,廠子經營不下去就破產了,我們這些人也失業了。

不過在10多年前,隨着旅遊業的展,俄羅斯族文化成了塔城的一個亮點,俄羅斯族飲食文化也開始熱了起來,像列巴、烤鵝等特色小吃都離不開烤爐和烤箱,許多旅遊點專門辦起了俄式風味小吃。抓住這個機遇,格拉·張開了這個鐵皮作坊,干起了老本行,收了5個徒弟。

格拉·張說:我根據客戶要求設計產品後下料,我的這幾個徒弟有的剪樣,有的打鉚,有的焊接整形。一般像這樣直徑六七十厘米的卡盆,製作需要近一天的時間。現在鐵皮漲價了,一張鐵皮**十元剛夠做一個烤爐,用手工製作需要兩三天,一個成品才賣一百多元。儘管掙得少,我還是要堅持下去,這門手藝不能丟,那是我們俄羅斯族的傳統文化和歷史。

鞋匠:米佳

米佳,又名華忠仁。14歲就跟着父親學做皮鞋皮靴,已經有50多年了。1954年,父親和幾個朋友合夥,開了塔城縣第一個皮鞋作坊,並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麗華社”。

米佳回憶說:“塔城人都知道,手工製作的牛皮鞋保暖、防潮、防腳氣,穿上好多年都不變形。16歲那年,我進了麗華社,當了一名配底工。一雙手工皮鞋要經過六道工序才能完成,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學會了這六道工序。18歲那年,我自己琢磨着給父親做了一雙皮鞋,想給父親一個驚喜。那天,正好是父親的60歲生日,我回到家把鞋遞給父親時,他頓時眼睛亮拍打着我的肩膀笑着說,這門絕活算是傳下來了,這是爸爸最愛的生日禮物。從那時起我成了一名真正的鞋匠。因為手工製作的皮鞋質量好,耐穿,麗華社生意越來越好,名氣也大了,周邊的人都來這裏定做皮鞋。一雙皮鞋手工費2元多,我一個月能掙七八十元,比一個機關幹部的工資都高。20世紀90年代初,父親年齡大了,再加上受市場新潮皮鞋的衝擊,買手工鞋的人也少了,麗華社停產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俄羅斯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俄羅斯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節生產技藝(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