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節商貿交往(2)

2.第一節商貿交往(2)

(二)棉紡織品。***繁榮程度僅次於打鐵業的手工行業是紡織、染布和縫紉業。紡織作業是無需他人相助,一人即可從事各個環節的勞動。故紡織是毛南族最為普遍的家庭手工業。在民國以前,毛南族地區絕大多數家庭都種棉花,他們將自己種出的棉花用於紡紗、織布,有當地木匠師傅製作的紡紗車和織布機。農閑時期,幾乎所有的成年婦女都能紡紗、織布,不論白天還是黑夜,你走進哪一個村屯,都可聽見機杼聲響。用木製的紡織機織出的土布幅寬一尺二寸,厚重結實,經久耐用。到民國年間,比較富裕及紡織技術較高的人家,織出棉布的質量上乘且數量多,除供家庭人員縫製衣褲外,還把剩餘的布料投入市場。隨着紡織業的迅速展,在圩集中出現了染布業和縫紉業。染布業是自染自用的,均分散在各村屯,有這一手藝的人也只是極少數,方圓幾里內也只有一兩人而已。而代他人染布的作坊,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幾十年間,下南圩集有兩間。他們為當地的民眾代染紡織的土布,按布的重量收取染費。在染布的基礎上,還出現了“染畫”印染業,把毛南族所喜愛的“獅子滾球”“雙鳳朝陽”“雙龍戲珠”“麒麟送子”等象徵吉祥的圖案印染在背帶、被面和門帘上,以此種工藝印染出的布製品深得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人民的喜愛。

縫紉業在毛南族地區是規模較大的手工行業。縫紉業在毛南族地區出現較早,據《思恩縣誌·經濟篇》記載:“民國初年,各處大圩場開始逐步採用少數車衣機(縫紉機)以代人工……毛南、水源、洛平、洛陽、麻村各村亦各有縫紉機數架,日事工作”。這些車衣師傅都以代他人縫製衣褲、床上用品為業,每套衣褲或每張床單收取若干手工費。另有少數車衣者,散居於毛南族地區的各個村屯,可人數極少,他們在自己家中為他人縫製衣褲。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僅下南六圩從事縫紉業的就有十七家之多,其中有十六家是毛南族人開設的。他們在為本民族人民服務的同時,也為周邊的壯族、漢族等兄弟民族的人民提供服務。

(三)竹編製品。毛南族人多有善於編織竹器者,毛南族的竹器編織以花竹帽最為著名。據《思恩縣誌》記載,毛南族地區的中南、下塘的三百峒、茶峒等村有百分之四十的人編織花竹帽。他們利用農閑、中午和晚上休息時間進行編織,所編織的花竹帽做工精緻,經久耐用,是婦女一件很好的裝飾品。直到現在,該產品的實際功能雖已經喪失,但仍然是毛南族人贈送客人的禮品,而來到毛南族地區的客人,也都以得到一頂“頂卡花”為榮。

(四)銀器飾品。毛南族的銀器飾品也頗具盛名。銀器製作在毛南族地區雖只有兩三家,但已有相當長的歷史,製作技術也較高。據調查,毛南族婦女所佩戴的銀器飾品,清代前是由湖南銀匠打制銷售的。後來,毛南族的一些心靈手巧的鐵工匠從中學會了打制銀器的技術,而且革新了傳統製作工藝,所製作的銀手鐲、銀項圈、銀麒麟、銀環、銀筅、銀鎖和“五子登科”帽飾等銀器飾品非常精巧,吸引了本民族及其周邊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人民。

(五)石雕產品。歷史上,毛南族的石雕工藝獨步桂西北。由於毛南族聚居地都是大石山,石多土少,因此毛南族人很早就大量地利用石頭。他們不但利用石頭建造房屋、修造墳墓、修建公路和橋樑,而且很多生活用具也都用石頭製成,如石磓、石碾、石凳、石槽等。這些日常生活用具都雕刻精美,堪稱藝術精品。有的能工巧匠還受聘到外地從事石刻生產,給世人留下了精美的石刻藝術品。一些石匠把自己刻制的各式生活用具拿到市場上出售,受到各族人民的青睞。

(六)陶器。毛南族的陶器也是很有名氣的。據《思恩縣誌·經濟篇》記載,在儀鳳鄉,大多數家庭都能製作陶器。在儀鳳、上光等村,有的全家從事陶器生產,產品有陶盆、陶碗、陶鼓、陶缸等。這些陶器做工精巧,形狀工整規範,而且表面還塗上釉,使所制的陶器品表面光澤透亮,硬度更高,暢銷“三南”境內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節商貿交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