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一節民族教育發展(8)
譚雲錦的對聯以詼諧、諷喻見長,這樣的對聯很多。其中,民國年間(1912~1949年)為本屯一位道德敗壞、長期與鄰家寡婦鬼混的青年題寫的春聯:“莫虛度青年夜半聞雞猶舞劍;樑上成舊壘春深待燕不垂簾。”語意雙關,概括了該青年的劣跡,貌是春聯,實是諷聯、罵聯,此聯堪稱毛南族對聯的上乘之作。
毛南族現代對聯寫得最佳的是譚秉鈞,他為毛南族文人譚雲錦寫的輓聯:“處世鶴凌空,塵不我污,唯有燕山堪結契;去時龍破壁,雲驚月落,最難風雨話推敲。”成為毛南族輓聯的絕唱,代代誦傳至今。現存他的對聯以喜聯、輓聯、墓聯居多,寫法以寫實見長,真正體現以實感人,以動人的撰聯意旨。民國元年(1912年),剛過不惑之年的譚秉鈞被選為思恩縣參議會議員,他目睹官場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社會風氣江河日下,民不聊生,毅然“不為五斗米折腰”,回到故土繼續當私塾老師。一年春節,他百感交集,寫了這樣一副春聯:
故侶未全疏,每逢過訪柴門,煨芋對談忘宰相;
埔田難處理,最好深耕反掛,扶筇歸世過居生。
聯中表明了作者崇尚、嚮往躬耕田壟與故侶過着煨芋對談的鄉居生活,厭煩、鄙視官場的相互捧褒或傾軋,用語直白,通俗易懂,又蘊涵風趣。此聯在毛南民間傳誦甚廣。
毛南族現代知名文人譚中立也是楹聯高手,他的對聯的最大特色是結合各戶各人的特點,以恰當的比喻或敘事說理,或借景抒,形象貼切,風趣生動。下南某村譚某,妻妾有三,彼此不和經常吵鬧。新中國成立前的一年春節,譚中立代其原配寫大門春聯:
楊柳共爭春,究讓臘梅先得暖;
李桃競放蕊,還推晚菊早聞香。
聯中將譚某妻妾爭吵不休的現象借喻為“楊柳共爭春”與“李桃競放蕊”,既形象、貼切,又蘊涵文學韻味,明褒實貶,有勸誡之意,寓意深刻。將善於忍耐與世無爭的智者終將益於心身,並得到世人褒揚,借喻為“臘梅先得暖”與“晚菊早聞香”,也是絕佳的比喻,使讀者品聯獲益,給人為人處世方面的反思和啟迪。
環江縣川山鄉社村有譚中立的一位好友,其兒媳好吃懶做,品行不端,屢教不改,其兒不得不與她離婚。後來其子重續,譚中立得知,欣作賀聯赴宴:
鳳室配寒鴉,必先鋤去高梧,好引彩鸞來對伴;
琴不彈舊調,須另安排妙曲,定知新韻和佳音。
全聯貼切地運用了借喻的手法,將好友之子的離棄與重續分別借喻為“必先鋤去高梧”“琴不彈舊調”與“須另安排妙曲”,形象生動,膾炙人口。
譚魁不僅是近體詩寫得極好的毛南族資深文人,也是楹聯寫作的大師級學者,是毛南族現代對聯創作的領軍人物。“八年逐浪奔波,足跡遍江南,最難忘,香島煙雲洞庭秋月;三載同仇敵愾,車塵歸嶺右,猶喜得,重聯舊雨共賞新春。”1945年春節,譚魁為自家撰擬的這幅春聯,時隔六十餘載,仍然使人們讚歎。《七十抒懷——七十初度自擬二百零二百字長聯》是譚魁晚年對聯創作的代表作:
七十年,物換星移,白雲蒼狗。八桂結廬,嶺南喬寓,建業萍蹤,香園育李,五湖四海,披荊斬棘,勞碌畢生,飽經人間凄楚,劫後餘生,堪悲是,韶光虛度,馬齒徒增;且欣乾坤運轉,鳥語花香,鶯歌燕舞,淡蔗益甘。從此烏瘴悉消,自須赤膽忠心,為國盡瘁,重創立千秋偉業。
數萬里,花明柳暗,鴻爪雪泥。鄱陽暮色,巴蜀風煙,楚荊濃霧,北野寒冰,**八荒,飲露餐風,飄零半世,幾曾宦海升沉,躬臨險夷,只贏得,鬢霜斑,龍鍾老態;何幸耳順歸來,前瞻後顧,今是昨非,往事如夢。際茲雄心未艾,尤應粉身碎骨,晚節留芳,莫辜負七尺長軀。
這副長聯,作者既概述了自己披荊斬棘,飄零半世,歷經抗戰銷煙、宦海沉浮、劫後餘生的坎坷人生,又抒了粉碎“四人幫”后重獲新生,決心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晚節留芳的雄心壯志。聯中對仗頗為工整,多用成語、典故,寫得慷慨激昂,感充沛,氣勢磅礴,文采飛揚。全聯既有周瑜早年“雄姿英”的氣概,又有黃忠“寶刀不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