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一節民族教育發展(6)

6.第一節民族教育發展(6)

毛南族現代知名文人譚中立寫的《松解岩木炭題壁詩》,是一在毛南山鄉頗具盛名的七律詩。譚中立年輕時與一位年輕女子戀愛,為擺脫封建宗法勢力的束縛,曾隱居在下南波川村松仁屯附近的松解岩達一兩個月之久。成婚後,他再次登臨此岩,家鄉美景盡收眼底,詩興油然而生,信筆寫了此詩。詩中語精練,音韻和諧,對仗工整,比喻貼切。“路轉九折”與“山高千仞”突出了毛南山鄉的地形特點。詩末抒了作者曠達、樂觀的心襟。該詩寫得文並茂,在寫景中流露了作者面對封建宗法勢力不屈不撓、豁達開朗的心態,也體現了詩人洒脫豪放的詩風。

從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年)到民國年間(1912~1949年),毛南族讀書識字的人太少,會寫詩的人更少。現在流傳或記載的只有譚德成、方憲修、譚妙機、譚雲錦、譚中立幾位文人的詩,其中只有方憲修的保存稍多一些,有五六十,詩的內容也相對豐富,詩的意境、主題也有可斟酌之處,尤其是《蠻歌翻譯》的思想內容與文學價值更值得去推敲研究。總的來說,毛南族的古代詩歌還沒有出現關心國事民生、反映社會變革的時代主旋律的詩篇,在表現手法與技巧方面也很少有獨特、值得回味的詩句。

到了20世紀30年代,毛南山鄉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第一代大學畢業生,譚魁是其中的佼佼者。從他開始,毛南族詩歌創作才進入了新的時代,才出現抨擊社會黑暗、反映國計民生、反映時代變革的新內容的詩歌。1933~1938年,廣西大學中文系畢業的譚魁,幾經輾轉,先後在廣州、澳門的一些中學以及香港大學任教。期間,他寫的《澳門銷金窩》和《香島煙雲》分別抨擊了吃喝嫖賭、醉生夢死的澳門和香港的官場生活,讚揚了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愛國抗英壯舉,使毛南族的詩歌內容與國家的榮辱、命運有了聯繫。1938~1944年,譚魁毅然參加香港青年組織的抗日救亡工作團,赴大陸參加抗戰。這期間,他寫的《匡廬星火》《鐵壁銅牆》《戰都重慶》《悼李雲英》等詩,都涉及與日寇浴血奮戰的內容,表現了民族大義。譚魁以舊體詩的形式,反映時代變革與世事滄桑,反映國計民生問題,使毛南族的詩風生了歷史性的轉折,對毛南族詩歌創作起着承前啟後作用,是毛南族當代著名詩人和學者。他的詩歌主要彙編入詩集《巴音山下儂索花》,內容大致可分為致台灣友人,如《台灣故人》(王雲)、《台灣故人》(鍾堅);讚揚家鄉美景,如《儂索花》數;描寫農事,如《布穀催耕》《渴望豐收》;歌頌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撥亂反正的英明政策,如《重登杏壇》《十六字令》;山水記游,如《南京今昔》《游珠江三角洲》;詠懷詩,如《自題小照》;激勵青少年進行文學創作,如《西江月》(多少奇文共賞)、《贈韋東湖老師》。他的詩歌總的特色是以近體詩的形式,反映社會生活的滄桑變化,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感真摯豐富,既有現實主義的詩風,又不乏浪漫主義色彩。

譚亞洲是最早表新詩的毛南族當代著名詩人,也是表新詩最多的毛南族詩人。從1965年起,譚亞洲就開始在《廣西文藝》上表詩作,《接過郵包》是他的詩歌處女作,繼而又接連表了《郵遞員之歌》《我為什麼不唱》《心地》等詩作。20世紀80年代初期,譚亞洲接連在《三月三》《廣西文學》《鴨綠江》等刊物表了《愛的瀑布》《故鄉放歌》《香的雲》《晨》《我推着綠色的郵車》等詩篇,寫詩的才華得到了進一步的展現。他的詩歌彙集於詩集《愛的瀑布》。譚亞洲的詩來源於生活,生活氣息濃郁,語質樸,感真摯,從平凡的崗位中掘出詩是他詩歌的重要特色。如《我推着綠色的郵車》這詩就取材於詩人從事20多年鄉下郵電工作的經歷。詩中體現了作者對郵電工作的真摯熱愛,為了“馱着多少顆心的寄託和抱負”,儘管“二十年的風雨把黑染白”,仍然無怨無悔。詩中洋溢着樂於為人民的郵電事業奉獻青春的激。《清潔工》是譚亞洲精心創作的一清新優美的小詩,他把清潔工平凡得再不能平凡的勞動歌頌為“細心打扮黎明”,把清潔工的勞動過程歸結為“可要打掃的實在太多、太多,從陰暗的街道到蒙昧的心靈”,把詩歌的主題升華為“用純潔的心靈抹掉世間的污垢”。詩人獨具慧眼,詩歌的題材屢見不鮮,詩的主題卻不落窠臼、耐人尋味。《山的民歌》是譚亞洲新詩的力作,全詩分為六節,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前三節描述了毛南族祖祖輩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日子依然過得十分艱難的辛酸歲月,后三節描述了毛南族人民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事以及融入對改革開放春潮的喜悅。詩中除了鮮明地運用對比修辭的手法外,還運用貼切的比喻和富於理的想像,使詩歌的內容顯得明澈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第一節民族教育發展(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