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節有影響的近現代及當代人物(3)
(三)張定一
張定一(1924~2010年),又名張生源,青海大通縣人。***1946年9月,由**駐重慶、南京代表團介紹至晉冀魯豫邊區進入北方大學文教學院學習。1947年7月,任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即后建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政治部宣傳幹事。此後,歷任《鄂陝報》《陝南新聞》《陝南日報》編輯,西北民委科長,中央民委宗教事務處組員,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漢文教員,**日喀則分工委統戰部第一副部長,**西藏工委統戰部辦公室副主任。“文革”中受到衝擊。1972年恢復組織生活,被任命為西藏自治區革委會辦事處統戰組副組長。1977年年底內調回到北京,先後任中央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藏學研究所副所長、黨支部書記。1986年離休。曾先後在報刊表《西藏人民的光輝歷程》等文章10多篇、詩詞1000多。詩詞、國畫作品多次獲獎並被收入多部作品集。曾獲西北軍政委員會頒的“解放大西北紀念勳章”、國家民委頒的“長期從事民族工作榮譽證書”、西藏自治區政府“為和平解放西藏、建設西藏、鞏固邊防作出貢獻榮譽證書”。
(四)馬元彪
馬元彪(1934~),青海互助縣人。1950年參加工作。1953年加入中國**。歷任共青團互助縣縣委副書記、共青團青海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委副書記、**達日縣縣委副書記、**瑪沁縣縣委書記、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委常委、**互助土族自治縣縣委書記、海東行政公署副專員、青海省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省水利廳廳長、青海省省長助理。1988年任青海省副省長,是**十二大、十三大代表。1995年當選為青海省第七屆政協副主席。
(五)呂存姐
呂存姐(1939~),女,青海互助縣人。1966年加入中國**。歷任生產隊副隊長、大隊民兵連副連長、黨支部書記、青海省婦女聯合會副主任(不脫產)、互助土族自治縣政協副主席、**青海省委第五屆委員會委員,是**第九至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
三、文化人士
(一)洛桑謝日布
洛桑謝日布(1897~1967年),俗名桑結太,青海同仁縣年都乎鄉撒日村人。因一條腿有殘疾,綽號跛畫匠。自幼入雜撒日寺為僧,學習藏文、書法、繪畫等。他勤奮好學,聰明過人,到十幾歲時就能背誦數十部佛經,寫得一手好字,繪畫也有功底,能獨立繪製唐卡。青年時代嶄露頭角,給隆務寺丁科扎倉(時輪院)塑造了四大天王,個個栩栩如生。約在1920年,帶領弟子花了3年時間,給同仁麻巴乙格寺製作了一幅大型堆綉佛像,面積約300多平方米,是當時藏區最大的一幅堆綉佛像。此後,為循化、貴德等縣寺院製作過堆綉佛像。民國24年(1935年)、25年(1936年),在塔爾寺繪製壁畫宗喀巴傳、葛丹拉加瑪、釋迦牟尼本生傳等組畫。適逢九世班禪在塔爾寺駐錫,看了他畫的壁畫,十分讚賞,請他去西藏作畫。后因九世班禪入藏途中滯留玉樹期間病故,未能成行。他成名后曾給夏瓊寺、西關寺等多座寺院塑像繪畫。繪製的唐卡畫中的佳作主要有四手觀音、十一面觀音、白度母、綠度母、釋迦牟尼、空行母、吉祥佛母、宗喀巴等。
(二)李宜晴
李宜晴(1919~1977年),土族著名女詩人,青海民和川口鎮舊城人。為東李第十八代土司李成基之孫。幼年失怙,得祖父疼愛,教其讀書,因聰慧刻苦,到十餘歲時便廣涉文史典籍。15歲時,嫁與碾伯王正魁(字少夫)為妻。1937年,就讀於蘭州女子師範學校初中,不久因抗日戰爭爆而輟學。1938年,入於西寧女子師範小學部任教。后經其兄李文蔚之薦改任青海省政府秘書處會務股職員,受到地方名儒基生蘭的賞識。她尊基生蘭為師學習詩詞知識,並互有唱和之作。1940年4月,赴重慶求學,因誤考期,輾轉成、渝兩個多月後怏怏而歸。1941~1949年,先後在甘肅省夏河縣、甘肅省政府秘書處、蘭州圖書館任職。這一時期,她創作了大量詩詞,陸續公開表,引起文學界的重視。1942年,在蘭州與一代名家章士釗結識,其作品為章所賞識,稱讚其是少數民族中僅見的女詩人。章與甘肅名流高一涵、丁宜中、慕壽祺、包道平等人結成“千齡詩社”(多為年長者,各人年歲相加逾千,故名),年僅23歲的李宜晴也加入其中,並與章士釗等人有詩詞酬答唱和。新中國成立后,初在樂都縣民政科工作,1951年因病在家休息。同年秋,因章士釗通過全國政協向青海省政府推薦而任省圖書館館員,1963年被任命為省圖書館采編部副主任。她對我國文史典籍涉獵甚廣,文史知識十分豐富,加之熱愛圖書管理業務,勤懇苦幹,因而成績斐然。同時,也創作了一些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的作品,有的曾公開表。“文革”中,身心遭受迫害,詩詞稿本散失殆盡,只保存下來100多。1976年10月退休,次年10月30日病逝於西寧。李宜晴的詩詞,詠事範圍之廣、文字造詣之深、數量之多,在省內女詩人中堪稱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