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三節漢族向華南的遷徙和發展(1)

14.第三節漢族向華南的遷徙和發展(1)

一、秦代漢族遷入華南的開始

先秦之時,在中華大地上演的中國民族展史上最威武雄壯的漢民族形成的歷史劇,從夏、商、周、楚、越諸民族先後崛起,到春秋戰國夏、商、周、楚、越諸民族,以及部分蠻、夷、戎、狄熔鑄成華夏民族,再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民族的前身———華夏民族的統一,漢族展的雪球,自秦始皇經略嶺南開始滾進了華南大地,從而揭開了華南漢族展的歷史序幕。***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秋冬“乃使尉(官名)屠睢率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領,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干之水”6。兵分三路展開了向華南的進軍。

東路“一軍結餘干之水”。余干在贛東,余干水即今上饒江,是通往閩北的一條要道。秦軍集結於此一為威懾閩越,二為鉗制南越東部。懾於秦軍的威力,閩越王向秦王朝表示臣服,秦始皇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置閩中郡。

中路,“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處番禺之都”。地處贛江上游的南野在今江西南康縣,通大庾嶺,是秦軍進軍番禺的重要通道。秦軍中路越過南嶺的大庾嶺后,順流直下,勢如破竹,很快佔領了番禺,征服了南越,於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南海郡。

西路,“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守鐔城之領”。九嶷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南,鐔城在今湖南靖州一帶。秦軍從湖南江華越過南嶺的萌渚嶺,到廣西賀州經今賀江轉鬱江;從鐔城過南嶺的越城嶺,居湘、漓二水上游,秦軍下灕水可直取桂林。但是沒想到,秦軍在西路的進展十分不順利,遭到了土著西甌人的頑強抵抗,到處致使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1,使屠睢喪師隕身。後來秦任命囂和趙佗為統帥,他們一方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2,另一方面實行了“和輯百越”3的政策,很快擊潰了西甌的反抗,佔領了整個西甌地區。隨後,又揮軍南下,攻佔了駱越居地,征服了西甌、駱越,於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郡2郡。

秦征服華南各少數民族土著族群,置閩中、桂林、南海、象郡4郡,漢族開始遷入華南,批進入華南的漢族是入駐嶺南的秦軍。廣州秦墓出土刻有“十四年屬邦工□□蕺丞□□□”銘文的銅戈,4是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之物,是駐紮在此秦軍的物證。1974年在廣西平樂銀山嶺墓掘得刻有“江魚”“孱陵”的銅戈、銅矛各一件5,“江魚”“孱陵”均在楚境,已歸秦統治,亦可為秦軍自楚入桂的佐證。這批秦軍大約有15萬人。6

此後,終秦之世,遷入華南的漢族有三批。

第一批是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以適遣戍”7,“略定揚越……以適徙民,與越雜處”8。據說包括家屬在內約有50萬人。9

第二批是秦始皇帝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1。這些治刑獄有過失的低級官吏有三五萬戶。2每戶若以4口人計,總數有12萬~20萬人。

第三批,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尉佗踰五嶺攻百越。尉佗知中國勞極,止王不來,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可其萬五千人”3。她們遷入華南后與留戍嶺南三郡的秦軍官兵婚配,定居於嶺南。

秦王朝“因徙天下有罪適吏民,置海南故大越處”4,遷入華南的漢族總數為80餘萬人,這個數字可能有誇大,但表明漢族已大批遷入華南了。唐穆宗時南龍川縣進士韋昌明在《越井記》中就說:“秦徙中縣之民於南方三郡,使與百越雜處,而龍川有中縣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陝中人來此,已凡三十五代矣。”5可見,早在兩千年前,遷入華南的漢族就開始與當地土著少數民族一起共同開了祖國的華南,共同創造了絢麗多姿的華南文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4.第三節漢族向華南的遷徙和發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