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8)

23.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8)

移民的大量遷入大大加速了湖南地區的開,如潭州在北宋中後期已成為“土廣民稠”的地區。***由於平原地區已開殆盡,後來的移民只好向山區展,從而促使湖南漢族的分佈面大大擴大。

今湖南西部的雪峰山區和武陵山區,宋代以前幾乎是純少數民族土著族群的聚居區;只有極少數的漢人或逃入或被掠入而雜居於這裏。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宋朝用兵梅山蠻所在的雪峰山區,設新化、安化二縣。熙寧七年(1074年),又用兵南江蠻所在的湘西南地區,設沅州(治今芷江縣),下轄盧陽、麻陽、黔陽三縣;后又置誠州(后改渠陽軍、靖州,治今靖縣),下轄會同、通道等縣。與此同時,辰州(治今沅陵)的地位也得到加強,對湘西山區的滲透也已開始。

為了加強對新開地區的統治,宋朝在這一帶設置了大量的寨堡,並派官兵駐守。據《元豐九域志》《武經總要》等文獻記載統計,宋朝於辰州先後設立有盧溪等19個寨,於澧州(治今澧縣)設有伏求等10寨,於沅州設有安江等9寨,於誠州設有狼江等4寨,於邵州和武岡軍設有惜溪等10寨。另外,湘南的衡、道、全、永諸州也設有不少寨堡,顯示出宋代對湖南少數民族土著族群聚居區的開呈全面的態勢。實際上除湘西山區外,宋代漢族已展到了湖南全境。

中央王朝統治的深入必然導致漢族移民的遷入。宋代上述地區的漢族移民以戍卒弓兵及其家屬為最多。

北宋後期駐守湘西的戍兵人數,辰州為1400餘人,靖州為3000人,沅州有3000人左右,武岡軍約有2000人,如加上鄰近的鼎(治今常德市)、澧、邵等州的駐軍,總人數可達15000人。宋朝在各地的駐軍一般都攜帶家屬,連其家屬可達四五萬人。由於長期駐守,應有相當一部分人定居於此。除戍卒外,宋朝政府還在辰、澧、邵、道、永諸州通過組織弓弩手的形式,招募外地移民前往非漢族地區屯田。弓弩手亦有本地人,但由於本地人不多,只能招募外地人擔當。而由於弓弩手以彈壓當地非漢族為目的,其成員只能是漢族。1這些人也是宋代湖南非漢族地區移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唐宋時期湖南漢族獲得了較大的展,北方移民的遷入最終基本確定了現代湖南漢語方的分佈格局,而南方籍移民的遷入及向山區的開,則奠定了除湘西山區以外今天湖南漢族的分佈格局。

四、元明清漢族向華中的遷徙和展

元明清時期,隨着“江西填湖廣”過程的基本結束和兩湖經濟的全面展,華中漢族步入了基本同步展的時期,人口大增,分佈也擴展到湘鄂西山區,使漢族在華中全面分佈的格局最終形成。

(一)“江西填湖廣”的移民潮

南宋與元之間的長期戰爭,使華中人口損失嚴重,尤以兩湖為甚。湖北的襄陽是南宋重兵防守的重鎮,宋元雙方在這一帶進行了長期的攻守戰,致使這一地區人口損失特別慘重。此後元兵南下,圍武昌城數月而解去。湘中的長沙,也被元兵圍城達三個月之久,城破之後,守將李芾等人自殺,“譚民聞之,多舉家自盡,城無虛井,縊林木者累累相比”2。亂后的襄陽路,直到至順年間(1330~1332年)也只有錢糧戶5090戶3;“湖湘之間,千里為墟,驛馳十餘日,荊棘沒4

到元末明初,由於戰亂,兩湖地區人口損失更大。元末群雄並起,黃州一帶有徐壽輝與陳友諒組織起義,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在長江沿線擺開戰場,與朱元璋決戰,鄰近地區也深受其害;襄陽一帶,南瑣、北瑣紅軍以此為根據地起義,致使襄陽地區更成人稀之地;湘中湘北地區,也難逃戰火之災,《醴陵縣誌·氏族志》稱:“元明之際,土著存者僅十八戶。”

江西除贛北一小片地區受到影響較大外,絕大部分地區保持相對穩定,人口損失不大。明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戶口統計顯示,湖廣布政司有775851戶,4702660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2。98人;而江西布政司有1553923戶,8982481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8。37人。1當戰亂平息后,向人煙稀少的兩湖地區的移民便勢不可擋,而鄰近的江西人必將成為這股移民浪潮的主力軍。“江西填湖廣”的**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3.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