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二節華中先秦族群概況(4)

9.第二節華中先秦族群概況(4)

由於烈山氏善於農耕,因此,當更具神格的農業之神炎帝神農氏的傳說出現后,柱明農業的榮光逐漸被他掩蓋了,柱也就成了神農。***1《國語·魯語上》韋昭注即云:“烈山氏,炎帝之號也。”今湖北隨州市有炎帝陵,這個炎帝陵即是以柱為炎帝的結果。

5。祝融氏

這是與南方江漢地區有密切聯繫的傳說中炎黃集團的一支,被後來的楚民族指認為自己的先祖。

祝融是古代傳說中的火正,是司火的官或神。由於這個職位長期由一個部落或氏族的酋長世襲,因此這個部落或氏族被稱為祝融氏。

傳說祝融是顓頊之後。《山海經·大荒西經》云:“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這個祝融的名字,史書有的說叫重,有的說叫黎,有的又說叫重黎。這並不重要,關鍵都是說他是顓頊之後,因居“火正”而被名為祝融。重黎死後,又有其弟吳回“復居火正為祝融”2。

祝融氏的祥地在鄭,1約在今河南新鄭縣一帶。他的後代十分繁昌。《國語·鄭語》說有八姓,即己、董、彭、禿、妨、曹、斟、羋。《史記·楚世家》不提祝融八姓,但說吳回之子陸終有六子: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羋姓。他們廣泛分佈於中原地區,北自晉南,南至鄂北,西起豫西,東達魯西。2其中與華中地區關係最為密切的是羋姓季連這一支。

季連是陸終的幼子,可能即是祝融部落最後分裂出來的氏族。祝融部落曾經盛極一時,到夏代以後,由於受到強國大族的打擊而逐漸分崩離析,部落離散。少子季連這一支離開中原,歷經千辛萬苦向西南遷移,最後在豫西南鄂西北地區的丹水流域定居下來,並逐漸與當地的苗蠻部落相融合,展成後來的楚民族。這就是《史記·楚世家》所說的“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

二、先秦的華中族群

從夏代開始,中原進入了國家展階段,而至此從商代開始,中國也進入了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時代。這時期,受中原先進文化的影響,華中地區的一些族群也先後進入到了國家的展階段,完成了從部落到民族的轉變,同時,也有一些族群仍處於原始社會的展階段。

先秦時期生活於華中地區主要有以下族群。

(一)楚人

楚人的主體居民屬於傳說中苗蠻集團中的某一部,或者說就是楚蠻。但楚蠻部落的核心則可能是來源於中原炎黃集團中的祝融氏後裔的某一支,即前述的季連。

上一節中我們曾經提到,祝融氏在夏代以後由於受到主要來自夏商等強國大族的衝擊而分崩離析。瓦解之後的祝融氏除一部分成員成為夏民族或商民族之一員外,其餘部分很可能逃到了周圍的蠻夷之中。其中少子季連這一支的後代,向西南方向逃到了當地的楚蠻當中,並成為當地一個部落的領。

到周文王時,季連的後裔鬻熊終於在楚蠻中嶄露頭角,開創了楚國的基業。從此,楚人進入了信史時代。

由此,祝融和鬻熊成了楚人崇拜的先祖。《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有一事,說楚國的別封之君夔子因不奉祀祝融和鬻熊,楚王竟忍無可忍,興師問罪,把夔國滅掉了。這說明楚人確實把祝融視為自己的先祖。

《史記·楚世家》說鬻熊“子事文王”,也就是說他背棄了當時已喪失人心的中原盟主殷紂王,轉而親附深孚眾望的周文王,說明他是一位有政治頭腦的大領。在他的率領下,楚人漸漸興盛起來。

這時候楚人的居地在丹陽。這個丹陽在豫西南一帶,因位於丹水之陽而得名。這一帶是商朝和新崛起的周朝鞭長莫及之處,又是宜耕宜牧的膏腴之鄉。是楚人理想的安身立命之地。但隨着周朝勢力的擴張,新興的楚人不得不再次遷移,以避其鋒芒。鬻熊之子熊麗繼為酋長后,便因此遷到了睢山。睢山即雎山,後世稱柤山、祖山、沮山,今稱主山,在今湖北西漳縣西北近谷城縣交界處。這裏的自然條件要比丹陽差,若非勢不得已,楚人不會遠離富饒的舊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9.第二節華中先秦族群概況(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