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二節華中先秦族群概況(2)

7.第二節華中先秦族群概況(2)

6。***屈家嶺文化

1955年先現於湖北京山屈家嶺。4屈家嶺文化的範圍要比大溪文化的範圍擴展了很多。北面伸至原屬仰韶文化的部分地區,達到河南的南陽地區,南界至少到了洞庭湖東岸,東界到了黃岡和黃石一帶,西界直到三峽。其典型遺址主要有:湖北京山朱家嘴、鄖縣青龍泉、房縣七里河、河南淅川下王崗等。1屈家嶺文化分佈範圍廣闊,地區差異較大,而且帶有明顯的承上啟下的過渡性質,因此很難概括它的特點和全貌。大體說來,這個時期,在原始農業中已經普遍種植了水稻,所出土的石器工具也多與水稻種植有關,如翻土用的扁平鑽孔石鏟等;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胎壁均勻,大部分器形規範化;出土有石祖或陶祖,說明盛行男性崇拜;房屋建築出現了長方多間的複雜結構,有70~80平方米,多至29間的。說明屈家嶺文化可能已步入了父系氏族社會。其年代距今5000~4600年。

7。石家河文化

1956年先現於湖北天門石家河。此前學術界或稱之為青龍泉三期文化、湖北龍山文化、長江中游龍山文化。何介均先生主張命名為“石家河文化”。其文化範圍北至河南南陽盆地中、南部,東北越過武勝關,東至鄂皖邊界,南到沅水和湘水中游,西至三峽峽口。典型遺址主要有隨州西花園、大悟呂王城、天門石家河、當陽季家湖、通城堯家林、湘鄉岱子坪等。2石家河文化的經濟和社會展水平與中原龍山文化相近。出土的大量紅陶小杯應是作飲酒用,說明糧食生產已展到一定水平,有了較多的剩餘;隨州西花園出土的一件紅陶小杯上現了規整的雲雷紋,天門鄧家灣遺址出現了銅塊和孔雀石,透露出石家河文化可能已進入了銅石並用時代;在多處墓地中,出現了貧富懸殊、等級分明的現象,說明石家河文化已出現了社會分層現象,處於早期國家形成的前期。其年代在距今4500~4200年。

何介均先生認為,從彭頭山文化到石門皂市下層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存在着密切的繼承展聯繫,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展而來。3這就是說長江中游兩湖地區的文化從萌芽期開始即自成一展序列。當然,它並沒有排斥外來文化的影響,而是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如北方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因素的基礎上不斷繁榮展的。

8。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

該遺址位於萬年縣城東北15千米的小河山,屬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距今在9000年前後。石器以打制石器為主,磨製石器較少,而且比較粗糙,器類也簡單;陶制以夾紅陶為主,陶色不純,內壁凹凸不平,表現出明顯的原始性。未見確鑿的家畜骨骼。結合出土工具分析,當時人們主要依靠漁獵和採集為生。1

9。山背文化

以江西修水縣山背村遺址命名。1961年次現。出土石器有石錛、石刀、石斧、石鏟等,陶器以夾砂紅陶居多;居址為地面建築,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築牆泥土中摻有稻殼、稻稈。反映出當時居民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漁獵。2

10。樊城堆文化

1977年先現於江西樟樹市(原清江縣)三橋鄉廟下村附近。據近年調查掘,該文化的南界可達於都,北界到達長江南岸,是分佈於贛江—鄱陽湖水系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重要遺址有:營盤裏、築衛城、盤子嶺、鳳凰山等,均在今樟樹市境內。該文化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以鼎、豆、罐為主要器形,並盛行三足器,有為數不多的幾何印紋陶;石器有石錛、石刀、石鏟等。

上述考古現向我們展示了遠古時代華中原始族群燦爛文化的風貌,並向我們揭示了該區土著族群文化與鄰近地區如中原地區、吳越地區、嶺南地區古代族群文化的悠久聯繫。

(三)華中地區的遠古原始族群

1。三苗氏

三苗是傳說中廣泛分佈於南方長江中游地區的一個原始族群。《戰國策·魏策一》載吳起說:“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即今安徽龍感湖、大官湖一帶,與今鄱陽湖隔江相望;衡山為今大別山或桐柏山,文山無考。也就是說,傳說中的三苗主要活動於今江漢平原以東至江西北部地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第二節華中先秦族群概況(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