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節華中概述(1)

1.第一節華中概述(1)

一、華中漢族的地理空間範圍

華中位於中國中部內陸地區,東起東經119°32′,西至東經107°30′,南至北緯24°36′,北到北緯33°18′,包括湖南、湖北、江西3省,面積55萬多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的5。***73%;人口16695。79萬,其中漢族15544。93萬人。1

華中處於長江中游,長江從本區北部橫貫東西,境內流域面積基本屬於長江水系,水網稠密,湖泊眾多,是著名的“水鄉澤國”。

(一)華中的行政區劃

華中古為“南蠻”之地,春秋戰國時屬楚,秦時屬九江郡、長沙郡,漢時屬揚州、荊州;元時置湖廣行省、江西行省,明置湖廣布政司、江西布政司;清時析湖廣為湖南和湖北兩省,江西省因之,以後基本未變。

據1995年版的《中國百科年鑒》2統計:

湖南省有長沙、株洲、湘潭、衡陽、邵陽、岳陽、常德、益陽、郴州、張家界10個地級市,婁底、零陵、懷化3個地區,湘西土家族苗族1個自治州,19個縣級市,66個縣,7個自治縣,30個縣級區;人口6586。54萬,其中漢族5690。26萬人。

湖北省有武漢、黃石、十堰、荊州、宜昌、襄樊、孝感、荊門、鄂州9個地級市,恩施土家族苗族1個自治州,24個縣級市,42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32個縣級區;人口5935。82萬,其中漢族5690。26萬人。

江西有南昌、九江、景德鎮、萍鄉、新余、鷹潭6個地級市,贛州、宜春、上饒、撫州、吉安5個地區,13個縣級市,72個縣,15個縣級區;人口4173。43萬,其中漢族4156。49萬人。

(二)華中的自然地理環境

從地圖上看,華中處於長江中下游平原西部,長江從本區北部橫貫而過,將平原分割為南北兩塊,南邊一塊又為湘鄂贛山地所阻,分為東西兩片,東為鄱陽湖平原,西為洞庭湖平原,北邊為江漢平原。平原四周山嶺環繞,內部地勢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由於地勢低洼,水系紊亂,洪、澇、漬害嚴重。洞庭湖以南,低山丘陵、盆地交錯,湘、資、沅、澧四水彙集其間。由於長期受濕熱氣候的風化,水土流失比較嚴重。

華中的山地主要有湘鄂贛山地、湘鄂西山地、南嶺山地和贛東山地。湘鄂贛山地的南部為羅霄山脈,綿亘於贛、湘邊界,海拔1500~2000米,為贛江、湘江流域的分水嶺,位於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是我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北部為九嶺山、武功山和在贛鄂兩省邊界上的幕阜山,海拔500~1500米。廬山位於幕阜山余脈的東端,聳立於鄱陽湖畔,主峰海拔1400餘米,有仙人洞等勝跡,為我國著名風景區和休養、遊覽勝地。湘鄂贛山地為湘江與贛江流域的分水嶺,各山脈間比較低平寬廣的谷地為湘贛間的交通孔道。湘鄂西山地由於長江的切割,又分為湘西山地和鄂西山地兩塊。湘西山地西部與貴州高原的東緣相鄰,東部以雪峰山為界,北部為武陵山脈盤亘,地勢崎嶇,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沿河分佈着一些小型紅層盆地。雪峰山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300多千米,主峰海拔在1900米以上,是沅江與資水流域的分水嶺。鄂西山地由武當山、荊山、大巴山、巫山等一系列山脈組成,是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東部邊緣,比起江漢平原來,顯得相當高峻。山間溝谷深切,峽谷、盆地相間,各盆地為農業區。大巴山東段主峰神農架,最高點大神農架海拔3052米,是華中第一高峰,森林茂密,為一原始林區。大巴山、荊山是長江與漢水的分水嶺。巫山綿延在鄂川邊境,大體呈東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700~800米,長江切空巫山,形成著名的長江三峽,為鄂川間的天然孔道。長江三峽以南主要是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的余脈,溪谷深切,山嶺頂部寬闊平坦,具有高原山地的特點,有恩施、宣恩等較大的河谷盆地,為農業區。本區石灰岩分佈普遍,常有溶蝕窪地、落水洞、溶洞和伏流河。南嶺山地位於本區南部,主要包括本區的八面山、陽明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以及九連山、大庾山、諸廣山、萬洋山等,海拔多在1000~1500米,山間有眾多大小不等的紅層盆地,河流切割山地形成峽谷,貫穿盆地形成很多衝積平原,為主要農業區。南嶺山地是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又是華中與華南氣候的分界線。大庾嶺又名梅嶺,為南嶺中的五嶺之一,梅嶺古驛道中小梅關海拔僅300~400米,向為嶺南、嶺北的交通咽喉。贛東山地為武夷山脈盤踞,沿贛閩界綿延達500千米,為贛江、閩江流域的分水嶺,一般海拔1000~1500米,最高峰達2000餘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第一節華中概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