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三節漢族向西南的遷徙和發展(11)

27.第三節漢族向西南的遷徙和發展(11)

四、唐宋漢族向西南的遷徙和展

唐宋至元之世,是西南漢族展史上的一個較為特殊的歷史階段。***值此期間,巴蜀漢族在歷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劫難之後,呈現出欣欣向榮的長足展態勢,及至宋元之際遂又由盛轉衰而再次步入歷史的低谷。與此相反,滇黔地區自五六世紀之交的南北朝中葉滇黔漢族全部夷化之後,唐宋之時便長期成為漢族分佈的空白地帶並延續了六七百年之久,直至以後的元明時期由於漢族的大批遷入才重新開始走上了新的展道路。

(一)巴蜀漢族的繼續展

在唐代,素有“天府之國”美稱的巴蜀地區,更是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到了中唐以後,又進一步展成為全國範圍內僅次於江南的富庶之地而有“揚(州)一益(州)二”之說。再至晚唐和前、后蜀割據巴蜀的五代十國近百年間,內地戰亂頻仍、狼煙四起,唯巴蜀境內五穀豐登,安享太平。史稱其時蜀中“斗米三錢,國都子弟不識菽麥之苗”,成都“城頭盡種芙蓉,秋間盛開,蔚加錦繡”;城內“弦管歌誦盈於闖巷,合宴社會晝夜相接……”1其間,巴蜀的漢族,也走過了其展史上最輝煌的歲月。

隋唐及五代十國時期的巴蜀漢族,總的說來是在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持續繁榮的歷史條件下,呈現為長足展、不斷壯大的整體態勢,但前、后略有不同而以唐中葉的安史之亂為其分界線。

安史之亂以前,海內晏平而鮮有戰亂,故除隋、唐之際有一定數量的關隴、荊湘漢族人戶為“避亂”流入巴蜀地區之外2,基本上未出現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間有少量流入遷出者,亦多為遊宦、經商、求學、遊歷、流寓之類的零星人戶。及至唐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后,大批北方流民蜂擁南下逃避戰火,毗鄰唐帝國統治中心的巴蜀一帶,遂又成其選之地。史載天寶十六載(757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關中門戶潼關,京師長安危在旦夕。慌亂之中,唐明皇竟以“親征”為名,攜貴妃楊玉環、寵臣楊國忠、閹宦高力士及太子、親王和隨從官員、宮女太監倉皇逃往蜀中3。此次“天子南幸”,雖眾不過1300餘人,但卻引了一次不小的移民南遷的浪潮。史稱是時三輔為之震動,“士庶恐駭,奔走於路”,加上隨即而來的戰火蹂躪,扶老攜幼南行者絡繹不絕,當數十百倍於皇室和顯貴。延至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初“安史之亂”平息后,唐明皇等王公貴族多悉數返回長安,然不少平民百姓卻自此流落巴蜀成為移民。對此,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適曾上書朝廷說:“比日關中米貴,而衣冠士庶頗亦出城,山南、劍南道路相望,村坊市肆與蜀人雜居,其升合計儲皆求於蜀人矣”4。其中,“一代詩聖”杜甫便是當中的一員並終老於蜀。

無獨有偶,當晚唐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農民起義軍攻入關中之時,另一位皇帝唐僖宗也效法其先祖奪路而逃,於次年初到達蜀中,爾後又有大批文武百官、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接踵而來。其中大將王建率兵入蜀“勤王”后逐漸坐大,領有巴蜀及漢中之地,唐末天復三年(903年)被封為蜀王,唐亡后稱帝,建立前蜀地方割據政權,傳二世於同光二年(924年)為後唐所滅。再往後,駐蜀後唐主將孟知祥又擁兵自立,於應順元年(934年)稱帝,建立后蜀小王朝並延續到北宋初年。

除上述兩次因唐朝皇帝南逃而引的北方移民大舉南遷之外,規模較大的外來人口徙居巴蜀主要生在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尤其又以王建據蜀時最為活躍。例如,唐乾寧二年(895年)及乾寧四年(897年),關中軍閥李茂貞部將李顏昭、李繼溥各率數千人相繼投奔王建1;天祐二年(905年),唐荊南節度使趙匡明又率2萬餘人來投2;後梁開平六年(912年),保勝節度使李繼芨也率2萬人奔蜀3,及至後唐滅蜀之後,駐守巴蜀的北方軍士3萬餘人4,亦多隨後蜀割據政權的建立而落籍下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7.第三節漢族向西南的遷徙和發展(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