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導論(7)
另外,《後漢書》中的“白登之戰”反映了古代匈奴人的顏色方位觀。***當劉邦率領騎兵抵達平城時,冒頓單于突以精騎40萬將漢軍團團圍住。一場慘烈的戰鬥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漢軍才佔據了平城西面的白登山。在匈奴合圍時,劉邦也險些被俘。冒頓遂將白登山圍困起來,只見西面一色白馬,北面一色烏驪馬,東面一色青龍馬,南面一色赤黃馬,陣勢威嚴,鐵桶似的。漢高祖劉邦被圍7晝夜,仍無法突破重圍。
德國突厥學家馮噶班先生在《顏色的象徵意義》(renklerlnsembollkanlamlari)一文中認為:根據《蒙古源流》一書,以文成公主的解釋為例,說明漢人把世界分為東(藍色/綠色、龍、春天、早上)、西(白色、豹)、南(紅色、鳥)、北(黑色、蜥蜴)四個方向,並由不同的顏色代表這些方向。後來在方位中又加上了“中”的概念,並以黃色/金色代表該方位,其意義是“土地”。
這種宇宙觀點,也被突厥人和蒙古人所接受和使用。在古代中國,顏色經常用於人名、地理概念。具體例證如下。
在白汗、黑汗(akhan,karahan)中,這兩個人並沒有好壞優劣之分,此處的顏色只是用於指稱,類似“一個,另一個”的意思。黑、白、紅、綠、黃五種基本顏色中每一種都代表一個物體。在維吾爾語中,東方對應藍色/綠色、龍;西方對應白色、豹;南方對應紅色、喜鵲;北方對應黑色、蛇。
把世界分為四大部分,以顏色分別代表的想法並非中國人、突厥人和蒙古人所特有的,在印度、古埃及、希臘、羅馬也存在,只是在各個大陸上每種顏色代表的意義不盡相同。漢語中的“青色”,是黃色和綠色的混合。中國山東的“青州”之名告訴我們,中國人有“中間色”的概念,青州就是根據這一概念命名的。
居住在喀什北部的balasagun、接受了伊斯蘭教的突厥一族karahanlilar,得知由於佛教、部分的也由於中國的影響,位於今天的吐魯番的維吾爾族的文明程度很高,並且維吾爾族的源地是東方,但是他們還是接受了伊斯蘭教,他們的可汗名為karahan,意思是“北方的可汗”。
根據上述綜述,本人認為解釋為“東南部回鶻”或“東南部維吾爾”比較合理。匈奴觀念中南為赤黃色,漢族觀念中東為藍綠色。
另外,薩爾塔兀勒在蒙古語中被認為是“回回”,但是筆者認為它可能不同於今天的回族。根據回族研究專家楊志玖先生的研究認為,“回回”一詞是從回紇、回鶻一音轉化而來的。“回回”一詞最早出現於北宋人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該書卷五:“邊兵每得勝回,則連隊亢聲‘凱歌’,乃古之遺音也。凱歌詞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語。予在鄜延時,制數十曲,令士卒歌之。今粗記得數篇。其四:‘旗隊渾如錦繡堆,銀裝背嵬打回回。先教凈掃安西路,待向河源飲馬來’”。?譹?訛
這裏所說的“回回”,從明末清初顧炎武開始就有學者進行解釋,從歌詞中安西、河源等地名看,這個“回回”應該是指回鶻(原稱回紇),是從回鶻(或回紇)的語音演化而來的。?譹?訛“回回”一詞在唐代僅指回紇、回鶻到元代指信仰伊斯蘭教的西域人,這一演變過程與元朝歷史有着密切關係。
“回回”一詞在元朝主要是指中亞突厥諸部族,換之,成吉思汗西征,簽被征服各國的青壯年組成的“回回軍”主要是中亞突厥語部落的人士。
因此,“五色四夷”中居黃色方位(南部)的“薩爾塔古勒”民族可能指伊斯蘭化的突厥諸部族。
根據敦煌出土的部分回鶻文書,尤其是海達爾(haidar,m。m)的《拉施特史》(historyoftughluktimur)中第7頁、第9頁、第52頁、第348頁、第349頁記載的有關撒里畏兀兒(sarighuighur)人的駐牧位置、周邊環境及相關戰爭來看,應該居住在伊斯蘭化的維吾爾諸部族的東南部。由此也可以認為,15世紀至16世紀初,撒里畏兀兒與吐魯番一帶的維吾爾族應該是一個大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