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馬耳他的淪陷,德國人的勝利(2)

2.馬耳他的淪陷,德國人的勝利(2)

當下形勢

早在1942年,盟軍就陷入了可怕的困境。在太平洋地區,日本於2月佔領了新加坡,於3月控制了荷屬東印度群島和島上的石油,並於4月結束了對菲律賓的戰爭。在歐洲戰場上,德國成功逃過了蘇聯在俄羅斯的冬日圍攻,並且開始起猛烈反攻。在地中海地區,1941年末,駐紮在島上的空海兩軍遏制住了隆美爾通往非洲的補給線。炮彈泛濫,島上的況開始惡化;進攻和防禦軍力不足,人們也面臨飢餓的威脅。沙漠狐狸行動捲土重來,奪回了被英國佔去的大部分領土,接下來,兩軍于格茲拉正面交鋒。

早在1941年1月,美國“積極”參戰前,兩國領導人富蘭克林.d.羅斯福總統和溫斯頓·丘吉爾相達成一致意見,先對付德國,接下來才是日本。羅斯福顧不上珍珠港事件后美國國內的意見和呼聲,決定以大局為重,堅持整體目標。為了協調計劃,兩國成立了聯合參謀長團隊,由美國新成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喬治·馬歇爾將軍和英國席帝國總參謀長艾倫·布魯克將軍領導。然而,儘管兩國有着相同的目標,可是他們在戰略上有着嚴重的分歧,激烈的爭吵也在所難免。

馬歇爾主張直截了當:在英國組建強大的軍隊,從法國登陸,直逼德國。這是基本的克勞塞維茨[1]式作戰方式:聚焦決勝點,對準敵軍重心。即便不能全部撤銷,也要盡量減少其他無用的外圍行動。

另一方面,大英帝國對該戰略在一戰中的影響記憶尤為深刻——該策略採用塹壕戰方式,其中上百萬人因此喪生。丘吉爾和布魯克不願直接在法國開戰,也不願像一戰時那樣開闢西線屠宰場。他們先要掌控地中海地區,然後佔領北非,以便在歐洲地區的軸心國控制領地上擴展軍事行動。這樣一來,既保護了中東地區(及其油田),又打開了通往印度的通道。

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使這場鬥爭變得錯綜複雜。俄羅斯的冬日反攻使德軍蒙受損傷,然而,德軍也懂得“禮尚往來”。同時,英美兩方都知道德國即將對俄羅斯起進攻,他們也都擔心俄方不能承受此番攻打。當務之急就是要讓俄羅斯堅持戰鬥。另一方面,儘管遭遇德國潛艇的襲擊后,盟軍損失慘重,可是從北大西洋方向趕來的護航隊起到了作用。此外,利用其他戰線牽制德國的軍力仍是必不可少的一計。

1942年4月,馬歇爾帶着美國的西歐計劃來到了倫敦,這便是後世著名的“馬歇爾備忘錄”。該計劃由馬歇爾的新任行動師團領德懷特.d.艾森豪爾撰寫,計劃要求在英國大規模組建美**隊(波列羅行動),這樣一來,到了1943年春,就由18個英國師團和30個美國師團聯合行動(大圍捕行動),起渡海戰役。此外,計劃還規定,1942年,要是德軍士氣下降,或是俄羅斯陷入絕境,就動一些小規模進攻(大鎚行動)。在馬歇爾的心中,該計劃實施起來並無困難:在英國大規模組建軍隊就能引起希特拉的注意,將他的精力從俄羅斯方面分散開,此外,大英帝國的機場也足以支持動(或防禦)進攻,與此同時,盟軍所在地與決戰地的距離已經達到最近。

馬歇爾備忘錄使英國陷入尷尬境地。布魯克集中軍力的意願和馬歇爾一樣強烈,同時,他和馬歇爾也都知道,要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就得“破釜沉舟”。可雙方都認為該計劃尚不成熟,會引致禍患。英國方面也意識到,不能公開反對這個計劃,於是他們採取了一種間接的方法:督促在北非採取行動(體操員行動),並對大圍捕行動和大鎚行動大加誇口,同時努力破壞該計劃。丘吉爾知道羅斯福想要儘快對德國作戰,以阻止他們在太平洋地區動更多進攻,給他們增加壓力。馬歇爾強烈提出,在北非採取行動,就會破壞大圍捕行動。對此,布魯克反駁道,如果不佔領北非,那麼德軍和日軍就可能奪走整個中東地區。

雙方爭執了數月之久,其間,蘇聯外交部長維亞切斯拉夫.m.莫洛托夫於5月到訪,要求西方盟國開闢第二戰場,以此分散德國在西部戰場的40個師團——並承認,德國實施巴巴羅薩行動前,斯大林在波羅的海地區和波蘭霸佔的領土。他只是說了些安撫的話,並未給出真正的許諾,然而,此次來訪卻給計劃制定者施加了政治壓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誰打敗了希特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誰打敗了希特拉
上一章下一章

2.馬耳他的淪陷,德國人的勝利(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