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林楠子03(5)
不一時,明月高懸,光淡如水,在石街拐角口那棵古榆下,兩個江湖藝人正在慷慨悲歌。***圍看的人密不透風。
這藝人是父女倆,老人年過六十,女兒僅有十六七歲。那女子哀絲豪竹,長歌裂石,一曲剛罷,滿場唏噓。這時女兒又懷抱琵琶,為父伴奏。那老人顫巍巍,手攬蒼穹,唱出一《元會曲》,這詞是南宋民間抗戰名流陳亮所作。老藝人唱起來,雖然不免聲音悲愴,卻更有雄壯豪邁之感,使人聽了熱血沸騰。
……
堯之都,
舜之壤,
禹之封,
於中應有,
一個半個恥臣戎。
萬里腥膻如許,
千古英靈安在,
磅礴幾時通?
胡運何須問,
赫日自當中。
一圈人正在凝神細聽,突然從西街口傳來一陣雜亂的馬蹄聲,馬蹄敲擊着青石路面,聲聲嗒嗒,震人心鼓。人們稍微一怔,不約而同地想到,這晚來人,不知又是何方打擂的英雄?
這麼一想,人群一下子散了,簇擁着一齊往西街迎去。幾個後生娃幾步躥到前頭。走不多遠,只見月光下六七個緊身打扮的行遠人,正跳下馬來,打探客棧。
後生娃們迎上去忙問:“是打擂的吧?”
“對!”
“好!我送你們去。”幾個人異口同聲,立刻頭前帶路,往客棧去了。其餘的人滯在街面上,緒亢奮,又開鍋似的議論起來。多少個晚上,人們都是這樣懷着悲憤,懷着希望,迎接自己的英雄豪傑!
這一干人馬正是朱偈、周慶山等人。他們清晨上路,中間只停下吃了點東西,一路馬不停蹄,近三百里路,當夜二更剛過,就趕到了古榆鎮。
當下,他們被領進街心一家字號叫“歸來”的客棧里。這“歸來”二字取名於賓至如歸,是古榆鎮第一家大客棧。店主人忙出來迎接,差人打點住所后,喂上馬,又給朱偈等人安排了一桌上等酒飯。
店主人是個七十多歲的老翁,白須瀟洒,儀態不俗,飯間不離左右,親如一家人。酒飯剛罷,周慶山要他算錢,不想老者離席拱手道:“壯士不知,老漢有相告,自洋人在此立擂,鎮上各家生意店面有約在先,凡是四方打擂的英雄到古榆鎮食宿,店家分文不取。只要能給中國人爭下這口氣,錢財和糞土何異!”
朱偈、周慶山等人聽了,心頭一熱,不禁肅然起敬。朱偈忙起身抱拳謝道:“老伯,難得你們一片赤誠之心,中國民氣如此,何慮亡國滅種!”
當下雙方又熱乎了一陣,朱偈等人奔波了一天,鞍馬勞頓,便早早安歇了。一夜無話。
第二天是洋人立擂第十七天。朱偈、周慶山等人在擂台前看了一天,並沒有伸手。
第三天便是擂期最後一天了。朱偈心中暗想,那格林帶“萬國會”來中國報仇,是專門尋我和凈空師父的。如今擂期將盡,不見凈空師父出面,他難道真的已經不在人世?若在世上,聽說這事早該聞風而至了。他屈指算了算,師父若活到現在,應該是七十八歲了。繼而又想,這次如能在擂台下見到老人家,絕不能再放他走了。朱偈想罷師父,又想兒子大寶和內弟憨娃,猜想他們至今未來,已是凶多吉少,心下好生煩惱。想到若不是“萬國會”在此立擂,哪能父子不相顧,陷兒子於絕境呢!於是萬般仇恨又轉向萬國會。
朱偈等人清晨起床,早早吃了飯,扎束停當,便一齊向擂台走去。
擂台設在古榆鎮南面一箭之遙的黃河灘里。老遠就見那裏已聚了成千上萬的人,四方百姓仍源源不絕向擂台擁去。看光景,今天觀看打擂台的比哪一天都多。
人層中間,一座一丈二尺高的擂台拔地而起,台口向北,約有四丈八尺寬,直對着古榆鎮南街口。擂台縱深也有四丈八尺,中間幾扇屏風隔成內外場,兩側各有小門,吊著紅布黑沿帘子。那屏風前,放一排刀槍架,上面槍、刀、劍、戟、斧、鉞、鉤、叉等,十八般兵刃,樣樣俱全。台上有一丈六尺高的頂棚,前邊拉一道紅綢布沿,兩邊垂兩個五色繡球。最刺眼的是頂棚兩邊插着數面外國旗,風展旗角,獵獵有聲。中國人看了,真叫心如火燎,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