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擊鼓(3)

14.擊鼓(3)

由於當時的少數民族過着游牧部落的生活,流動性較強,因此鼓的形狀也就變得略小,為了便於攜帶,有的掛在胸前有的橫置於馬背上,還有的是置於地上,將鼓腔的腰間部位進行內縮,用繩索將鼓皮固定,這種鼓被稱作細腰鼓,與中原地區凸腹形的大型鼓有所不同。***

隋唐時期的燕樂,則是在吸收了少數民族的音樂與外來的音樂的諸多要素,融匯於漢民族音樂之中,展現出一種全新的風格、形式和面貌。在隋九部樂與唐十部樂中,出現了節鼓、腰鼓、羯鼓、毛員鼓、都曇鼓、答臘鼓、雞婁鼓、齊鼓、擔鼓、連鼓、革鼓、桴鼓、同鼓、王鼓、正鼓、和鼓、檐鼓等近二十種鼓,和漢代以前的鼓已經有所不同。

宋代的教坊大樂,是宮廷燕樂中最盛大的合奏形式,使用了二百面羯鼓、兩面大鼓、兩座羯鼓,鼓聲震天,陣容龐大。而用於祭祀儀式和朝會儀式的雅樂,則多用建鼓、應鼓及鞞鼓。作為軍樂或儀仗使用的鼓吹樂,是以鼓和吹管樂器為主,人數達到數千人。

元代承襲宋代遺制,在宮廷雅樂中,使用了建鼓、鞞鼓、應鼓、晉鼓、雷鼓、雅鼓、相鼓、搏拊等十二種打擊樂器;在宴樂的部分,則有杖鼓、扎鼓、漁鼓、和鼓、金鞚鼓、金鞚稍子鼓、花腔稍子鼓等。其中的晉鼓,多用於祭天的時候,鼓身高兩米多,鼓面直徑約四尺,鼓面繪有雲龍裝飾。

明清以來,鼓的數量與種類不如唐宋時代多,主要是因為當時以戰曲說唱、民歌小調為主,樂隊則以拉弦樂器為中心,在這一時期出現的鼓大部分以來自西域的腰鼓為主,包括荸薺鼓、板鼓、堂鼓、缸鼓、腰鼓、書鼓、八角鼓等,作為戲曲、民間音鼓、崑曲、江南絲竹等的伴奏。

在中國的遠古時代,鼓作為人與神溝通的媒介,也是人與自然界進行交流的象徵物,因此而帶有神秘的色彩,受到歷代的重視。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專職的司鼓人員,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類,漢代有鼓吏,漢唐有鼓吹署,宋設有鼓院、鼓司,明清則設有鐘鼓司等。由於鼓所出的隆隆聲如同天上的電閃雷鳴,而且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因此鼓也就滲透到了各民族的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例如官方的祭祀、宴樂、儀仗、政法與軍事中,以及舞蹈、音樂、戲曲、宗教及各種民俗活動與生活行為中,鼓都揮了諸多的藝術與實用功能。

[1]鏜:擊鼓的聲音。

[2]兵:刀槍等武器。

[3]土國:國中挑填混土的工作。

[4]孫子仲:人名,統兵的主帥。

[5]平:和好。

[6]爰:語氣助同,沒有實義。

[7]契闊:離散聚合。

[8]成說:預先約定的話。

[9]於嗟:感嘆詞。闊:遠離。

[10]洵:遠。

戰鼓敲得咚咚響,奔跑跳躍練刀槍。

人們挑土修城牆,我獨南行上戰場。

跟隨將軍孫子仲,聯合陳國與宋國。

我們無法回家鄉,憂愁痛苦滿心傷。

哪裏有我棲身處?哪裏丟失我駿馬?

我到哪裏去尋找?漫山遍野苦苦尋。

生離死別好痛苦,先前與你有誓。

緊緊拉住你的手,與你偕老到白頭。

遠隔萬里真可嘆,若想生還難上難。

生死離別猶可嘆,海誓山盟成空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4.擊鼓(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