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杯酒釋兵權(1)
開國皇帝殺功臣,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都是這樣的典型。宋太祖不僅不殺,而且採取一種最省力的方式,讓大家都得到很好的結局。這裏有三點很重要:第一,威嚇;第二,推心置腹地談心;第三,安排出路。三者缺一,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後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係。
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之家。《宋史》太祖本紀中有:“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趙匡胤的父親趙宏殷,曾是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代王朝的武王。相傳,趙匡胤出生時,伴隨着嬰兒的哭聲,“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月不變”。
少年時的趙匡胤,《宋史》評之為:“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從這段評語來看,趙匡胤和其他同年的孩子們相比,是大不相同的;唯一共通的形,就是不愛讀書。
趙匡胤出生時,威赫數百年的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整整二十年了。一個平衡被打破,接踵而來的就是長久不息的動亂。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愛好騎射和練武,並摔打出一身的好武藝。
成年時,頗有冒險精神的他告別父母妻子,開始浪跡天涯,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他漫遊了華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願,到後來他終於遇到了機會。他在北上的途中,遇到了當時正擔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時正在今河北大名縣東北招兵買馬,於是,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趙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時,匡胤任禁衛軍長,甚得開封府尹柴榮的賞識,因成了柴榮的部屬。柴榮即位,匡胤很得世宗的信任,做了世宗身旁的要臣,並升任禁衛軍的司令。世宗死,他的兒子宗訓,年僅七歲便繼位,第二年,匡胤動陳橋兵變,迫宗訓退位,建立了宋朝。
趙匡胤恢復了自王莽以來不流血政變的優良傳統,他在有保留地執行了“劉裕法則”后將之徹底廢除。在過河拆橋方面,趙匡胤也比漢高祖和明太祖所做的溫和且高明得多。那兩位需要用刀子才辦得到的事,他陛下一杯酒就解決了。更令人叫絕的是,這個武夫出身的皇帝成功地改造了勢力強大的士大夫階層,他主動讓渡了一部分統治權力,從而贏得了士大夫階層在意識形態方面百分之百的忠誠。這種統治階級在思想上的高度統一,只有漢武帝獨尊儒術可以與之相媲美。皇帝從孤獨的政治偶像嬗變為士大夫的精神象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意味着皇權獲得了士大夫的永久支持,王莽、曹丕、劉裕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五代時期,是個動蕩不定的時期,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誰擁有強大的兵力,誰就可以實現他的野心。在大分裂的五十多年間,軍校擁立、弒君篡位、互相砍伐、戰場廝殺的現象,從未間斷過。趙匡胤也是靠着自己手裏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才登上帝位的。他當年作為一個軍人,也參與過擁立周太祖郭威的行動。因此,他一上台,先考慮的是如何控制手中握有重兵的將帥,防止兵變的生,以便永葆帝業。
趙匡胤登基后不久,召見謀臣趙普,向他問道:“自從唐亡以來,幾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戰爭不止,生靈塗炭,是什麼原因呢?我想使天下戰火永息,兵不再戰,為國家作長久打算,應當怎麼辦?”趙普回答說:“過去的動亂,只是由於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若想改變這種狀況,也並不太難,只要削奪其兵權,管制他們的谷錢,收了他們的精兵,天下自然就會安定了。”趙普這一番話,使趙匡胤驚嘆不已。趙匡胤很快又說道:“卿過重,這些弟兄跟隨我多年,他們絕對不會背叛我,你太多慮了。”趙普又說:“我並不是憂慮他們本人會背叛你,但萬一他們手下的人要擁立,也由不得他們了。”趙匡胤聽后,聯想到自己親身經歷的那次兵將擁立的場面,頓覺不寒而慄。特別是他想到擁立自己的那些將帥和弟兄,有的是禁軍的高級將領,掌握着全國最精銳的部隊,如慕容延釗、韓令坤、石守信等人;還有的自恃擁立有功,已經出現不服管制的跡象。於是,趙匡胤下決心削奪他們的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