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寧教我負天下人”(2)

2.“寧教我負天下人”(2)

由於曹操的進軍威脅了孫權的統治,孫權命大將周瑜率軍三萬,與劉備聯軍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與孫、劉聯軍交戰不利,暫駐軍於烏林,與對方隔江對峙。

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曹操率軍從華容道陸路撤回江陵,遂撤軍北還。

赤壁大敗后,曹操採取一些措施,穩定內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死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這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曹操是歷史上著名的奸雄,他的文治武功在亂世的東漢末年是屈一指。史書評論他“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為孟德雄才大略之體現,他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爭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在亂世紛爭、群雄並起的三國時代,曹操沒有稱帝,雖沒稱帝,乾的卻是帝王事業,有一番大的作為,其政治和軍事成就遠在當了皇帝的劉備和孫權之上。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當時若沒有曹操這個重量級人物,那天下不知會冒出多少個大大小小的皇帝來,百姓們還不知會受多大的罪,吃多少的苦。可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意是他吃敗仗的原因。

很多人都認為曹操是反面人物,那是受了《三國演義》裏“尊劉貶曹”的影響。小說畢竟是小說,許多況下作者都醜化了曹操。但實際上曹操是一個偉大的人,他既奸詐又大度,才華出眾,愛讀兵書,愛惜人才,又有雄心壯志,而且從不因為別人對他的羞辱或是他打了敗仗而難過,總是一笑了之,就連詩詞中都透出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去敬重嗎?

似乎除了《三國演義》與《曹瞞傳》這兩本明顯帶有感**彩的書之外,其他書籍在“曹操”這個名字的背後都有如此的字眼: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曹操的一生是戎馬的一生,他的軍隊踏遍了整個中國的北方,使得北方一統。與此相比,中國的南部還在四分五裂,戰亂不斷。

說他是政治家,因為他在外交方面對匈奴及西域各國恩威並用,收復北方失地;在內政方面整頓吏治,實行屯田,使得曹魏的經濟一直是蜀漢和東吳望塵莫及的。

說他是軍事家,他有着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在軍事實戰方面,他討黃巾、逐劉備、滅呂布、平袁紹、敗匈奴,尤其是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也是由他親自一手指揮的。在軍事理論方面,他親自註釋《孫子兵法》,又著有《孟德新書》,堪稱軍事方面的集大成者——甚至讓另一位軍事天才諸葛亮也不得不承認:“曹孟德用兵真如神也!”至於赤壁之戰的失利,有他個人的失策與客觀環境的制約,他的過於高估自我能力而粗心大意才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當然不能說拿破崙有滑鐵盧之敗就不是軍事家,因此曹操一生的戰績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是當之無愧的傑出的軍事家。

說他是文學家,因為他和他的兩個兒子所帶動的“建安風骨”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輝煌成就之一。當時著名的“建安七子”無一不在曹魏的勢力範圍,這是因為相對穩定的北方有文人們賴以生存的文化氣息。即便是在《三國演義》這樣明顯尊劉抑曹的主題下,依然有曹孟德橫槊賦詩的浪漫景象,誰又能否定曹操身上散的文人氣質呢!在反董卓聯盟分崩瓦解之時的那《蒿里行》,可謂是他憂國憂民的偉大懷最真摯的表露: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寧教我負天下人”(2)

%